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精华]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相信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说明文,根据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大类。那么写这类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明文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1
有人说,美是财富。贫困者因之而富有,浅薄者因之而渊博,愚昧者因之而聪敏,平凡者因之而崇高。
有人说,美是财富。消沉者因之而(A),怯懦者因之而(B),动摇者因之而(C),犹豫者因之而(D)。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自然之美;忧国忧民,兴利除弊,是社会之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艺术之美。但是,如果你缺少发现美这一种特殊的能力,没有审美的眼睛,没有审美的耳朵,没有审美的感受,那么,(1),(2),(3)。作为一个中学生,你捧起语文课本,也难以发现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气象万千的自然美,异彩纷呈的社会美和琳琅满目的艺术美。
因此,要想得到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中学生应该学会发现美,具备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做到既会发现美,又会体验和欣赏美,进而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1、适合本文的一个恰当的标题是[ ]
A.要学会发现美 B.生活处处都有美 C.什么是美 D.谈“美”
2、根据文意给短文A、B、C、D处各填入一个恰当的词语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
3、文中(1),(2),(3)处各漏掉了一句话,从下列各句中选出来放回原处。(只填序号)
A.你谛听“春江花月夜”只会莫知其然
B.你置身苏州园林也难以领略其中的佳妙
C.你面对“断臂维纳斯”只能瞠目而视
4、文中划线句子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5、文中“美是财富”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A奋发(奋起) B 勇敢 C坚定 D沉稳(果断)
3、(1)C (2)A (3)B
4、生活中不是缺乏(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5、学习美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可以使我们视野更开阔,素养更高,精神更丰富(意近即可)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2
人类进化的启示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出土的化石数量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的。然而,即使从这个相当粗略的轮廓当中,已经足可以得出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那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怎样的启示呢?
首先,可以肯定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那样,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对于这一点,除了那些狂热的宗教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猿类能从动物群体中分化出来,最终进化成人呢?这完全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也就是说,气候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当然也是其他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之一。或者说,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在人和猿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宁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而我们的祖先却勇敢地从茂密的森林走向了空旷的草地。
另外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是,人和动物都在进化之中,为什么人类进化得如此之快,而动物进化得却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动物在接近1 0亿年的漫长时期中,是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的。而人类在这短短的1 400万年的瞬息时刻却发展和演化出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即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了后代。这完全是由于人类的大脑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发达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例如利用穿兽皮、烤火、住山洞来造小气候以利于自己的生存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日益发达的文化,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人类在控制本身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仅次于生命的起源。
然而,有其利也必有其弊,大概正因为人类有了文化媒介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后代,所以通过本身遗传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愈来愈少,例如人生下来不会盖房子,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总之,动物有许多生存的本领是通过遗传系统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绝大部分生存本领却只有靠后天去学习。’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值得www。人们去深思。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这1400万年的漫长历史中,人类进化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着的。例如,从腊玛古猿进化到南方古猿足足用了1000多万年,而南方古猿进化到能人却只用了3OO多万年,依此类推。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大约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二是随着实践的积累,人类的知识愈来愈丰富。由此可见,人类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是在短期内创造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追根溯源地想一想,这一积累的过程早在1000多万年以前就开始了,没有那时的直立行走,怎么会有后来的各种知识?也许,这可以叫做“积累效应”吧。因此,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
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性的,其根本原因是出土化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
B.《圣经》上所说的人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现在我们一致认为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
C.第二段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
D.“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就是说,凡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的猿类都没有进化成人,凡是走向了空旷的草地的猿类都进化成了人类。
6.下列关于人类进化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动物比人类进化得缓慢的原因是动物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其进化始终是在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范围内进行的。
B.动物有许多生存的本领是通过遗传系统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其他生存本领却只有靠后天去学习。
C.人类明白对环境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在这控制过程当中所产生日益发达的文化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D.由于其他动物的大脑没有人类的发达,他们不可能如人类那样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不可能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如盖房子一类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人类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
B.如果动物不能通过遗传系统将许多生存的本领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话,那么它们的后代就不可能像人那样依靠后天学习而生存。
C.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大约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D.人类进化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的原因之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从而不断增强对环境的控制力量。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就是作者说的“得出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之一。
B.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文化会更加发达,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如基因工程等会使遗传对人类的进化的影响越来越小。
C.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就在为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开始了知识积累,面向未来,人类这种知识积累只会越来越丰富。
D.“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是启示人应该知恩图报。
参考答案
5.C (A选项所谓“根本原因”实是单方面的原因,不成立B“一致认为”非文章本意,属强加D“凡是”,太绝对,在文中没有依据) www。
6.B (原文是说“绝大部分本领”)
7.A (“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原文是“本身遗传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愈来愈少”。)
8.D (“不忘记别人帮助”并不等同于“知恩图报”)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3
《昆明的气候》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昆明为什么会四季如春呢?(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昆明处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夏季受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多,日照少,地面温度不易上升;加上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这股_______________的气流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气引导过来。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__________________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比较均匀了。
1.依次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强劲阻塞B.强健阻挡C.强劲阻挡D.强健阻塞
2.能准确概括本文说明内容的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
A.昆明四季如春。 B.昆明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C.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D.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
3.文中昆明“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昆明的什么地形特点使得这个地方冬季不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5.文中画括号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
A.从主要到次要B,从概括到具体C.从本质到现象D.从部分到整体
6.从内容看,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事物说明文B.事理说明文
参考答案:
1.C
2.D
3.列数
6.B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4
雾非雾、不见蓝天,一眼望去尽是灰蒙蒙。秋冬季节一到,我国不少地区又开始陷入十面“霾”伏的困局。
统计资料显示,京津冀(包括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山东西北部)、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这4个地区是我国霾的高发地区。其中,霾最严重的是京津冀地区。而冬半年是我国霾的高发时段,这是因为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处在季风带中,冬半年以西北季风为主,西北季风来自内陆,带来的颗粒水平更高,所以更容易导致霾的发生。
当然,不同地区的霾,各有其不同之处。京津冀地区霾的高发时段是冬半年,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冬季供暖所致,煤燃烧后颗粒物的排放使得空气中颗粒物的背景浓度明显上升。另外,北京的北边和西北边都是山脉,一旦吹南风,颗粒物就难以扩散,反而吹北风有缓解作用。每年6月上旬,上海都会有一两次较明显的霾天气,这与秸秆燃烧有关。6月上旬,江苏、安徽等地农民都会燃烧秸秆,如果此时配以西北风,污染物便会输送至上海,产生霾天气。
虽然霾各有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点。我国霾的高发地区大多是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人口密集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污染物和城市上空悬浮颗粒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霾的高发,使得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一片。霾的形成与污染物的排放密切相关,城市中机动车尾气以及其他烟尘排放源排出粒径在微米级的细小颗粒物,停留在大气中,给霾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研究表明,发生霾天气时,大气中的PM10、PM2.5的浓度增加。而且,PM2.5与能见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M2.5多,能见度低;PM2.5少,能见度高。这说明,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颗粒物浓度增加是除了气象条件以外,霾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出现霾天气,能见度低,影响行车安全,严重时还可以影响飞机起降,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危害。当然,霾的出现是由于颗粒物浓度的增加,就会牵涉到大气污染,这也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
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悬浮颗粒物。研究显示,这些颗粒物中有大量可吸入粒子,它们可进入人的呼吸道,有些甚至可以进入人的肺泡,参与血液循环。这可能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此外,还能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让传染病患者增多。当霾天气出现时,公众呆在室内或减少外出可能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治理大气污染才是根本之举,这需要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
(选自《科学画报》2013年第11期,文字有删改)
1.结合文章,说说作者认为北京“霾”伏之“困”,“困”在哪些地方?(4分)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中介绍的相关知识,为北京市政府治理大气污染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4分)
北京奥运会前后,北京将燃煤发电和大单位燃煤供暖改造成为使用天然气,这大减了煤烟型颗粒物污染。但数百万辆机动车排放着细颗粒,车轮摩擦地面产生着橡胶颗粒、尘颗粒,加之北京的机动车道设计忽视了减尘功能,所以,北京交通对PM10的“贡献”很大。
北京有大面积建筑工地。这些工地地面被要求水泥硬化。但硬化工地反而会增加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这是因为,硬化会使地面失去吸水和吸尘能力。工地硬化后,工地的粉尘随水流到工地外的马路上,在来往车辆的反复碾磨下,生成PM10。硬化的工地还“贡献”热岛效应,增加地面的颗粒物升向空中。
参考答案:
1.①冬季气象条件带来的颗粒水平更高。②冬季燃煤供暖导致空气中颗粒物背景浓度上升。③地形地貌不利于颗粒物扩散。④北京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密集,工业污染、机动车辆增多导致污染物和城市上空悬浮颗粒物大量增加。
2.①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严控机动车尾气以及其他烟尘排放源。②加强市政科学化管理,不盲目颁布规定,切实减少污染并能吸收部分污染颗粒。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5
基础物理学告诉我们:当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在其外部空间一定产生磁场,带有一定能量的磁力线不停地从一个磁极流向另一个磁极,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天然的和人造的大磁场之中。如果磁场过强,就会对人体产生磁污染。
如何对电脑及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防护?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是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因为电磁辐射强度随着与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值而下降。研究机构测试过电脑的电磁场强度,结果发现,紧贴荧光屏处电磁场强度为0.9,但离开荧屏约5厘米处,强度不到0.1,再远一点至30厘米处(这是计算机操作者的身体与荧屏之间的习惯距离),其强度几乎无法测出。专家建议,电脑使用者应于显示屏保持的距离不少于70厘米,于电脑两侧和后部保持的距离不少于120厘米。
此外,减少与电脑接触的时间,也是重要的。因为接受辐射的积累剂量是同辐射强度与辐照时间的乘积成正比。但是,很多人在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要实现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有困难。例如:有多台电脑的办公室,前后、左右距离不能保持要求的距离。还有些人,不允许减少上机上网的工作时间,每天操作34小时,而且连续不间断。在此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穿防护服,戴防护帽,以直接减少身体对辐射的吸收。
电脑使用后,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要及时用清水洗脸,这样将使所受辐射减轻70%以上。
常用电脑的人会感到眼睛不适,视力下降,易有疲劳的感觉,因而尤其要注意饮食。不仅要吃一些对眼睛有益的食品,如鸡蛋、鱼类、鱼肝油、胡萝卜、菠菜、地瓜、南瓜、枸杞子、菊花、芝麻、萝卜、动物肝脏等;还要注意增强抵抗力,多吃一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食物,如香菇、蜂蜜、木耳、海带、柑桔、大枣等。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10. 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人类受到磁污染,是因为天然的或者人造的大磁场磁力过强。
B. 第二段划线句运用了列数据的方法,准确说明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的必要性。
C. 使用电脑应当时间越少越好,因为接受辐射时间越长,辐射积累剂量就越大。
D. 常用电脑的人们的饮食既要注重对眼睛有益,又要注意增强抵抗力。
11. 请简要说说文中防护电脑产生的电磁辐射的方法有哪几种?(4分)
12. 结合全句说说粗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是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
(2)在此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穿防护服,戴防护帽。
参考答案:
10. C (剂量是与辐射强度与辐照时间的乘积成正比,并不是单纯与时间成正比。)
11. 一是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二是减少与电脑接触的时间;三是穿防护服,戴防护帽;四是及时用清水洗脸。
12. (1)之一用在这里,准确表明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只是众多有效的防护措施中的一种,此外还有其他措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唯一用在这里,准确地表明穿防护服,戴防护帽是这种情况下别无选择的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6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不仅映照历史的风貌,也会引领未来的发展。翻阅整个东亚艺术史,中华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然而在当今的艺术研究中,这种单一的文化中心发源说受到诸多挑战,似乎在今日的语境内这种文化之间的传统羁绊已被打破和解构。历史时期的中华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亦必激起艺术创新的波澜。以青花瓷为例,诸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均表明,异域文化对它的影响未曾歇止,它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汉代开始,因商贸活动而兴起的丝绸之路断断续续地联系着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中便拥有大批异域商队的形象。为方便运输,自10世纪起,一些伊斯兰商人便通过海路,将大批绿釉瓷和影青瓷运至埃及和波斯进行销售。近些年来,叙利亚、埃及和伊朗出土的大量中国瓷片可以作为明证。南宋时期,由于陆路丝绸之路通道被迫切断,海上开辟的贸易通道开始更加昌盛。据记载,海上贸易带来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广州和泉州成为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
历史上这种基于经济需求而开展的贸易交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1219年开始的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亦间接地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此间,伊斯兰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璀璨的元代青花瓷得以崭露头角,正是受惠于对两种不同文明先进技艺的撷取。
早在两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在漫长的技术演变中便开创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伊斯兰世界受到宋瓷影响,也开始改良釉面和纹饰。在伊斯兰世界,钴料被大批量用于装饰。这种钴蓝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更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早在公元前4500年,埃及工匠便使用钴料装饰器物,稍后,由于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新的器型和纹饰日益被景德镇的工匠熟练掌握,钴料也经由不同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青蓝色的颜料被称之为“苏麻离青”,波斯语意为“天空之色”。显而易见,有元一代,两种文明在制瓷工艺上开始融合。元代之后,青花工艺日渐成熟,器型纹饰渐渐融合,元曲故事和祥瑞图纹等开始出现于青花瓷之上,青花瓷成为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体现。
今天,我们驻足青花瓷前,依然可以追寻当年文明交流的踪影:大盘、大碗等器型皆源于伊斯兰世界,又在中国瓷器上发扬光大;以同心圆放射性展开的布局,用几何图形模仿金属器、玻璃器、染织、缠枝花卉、团花纹等多层次装饰绘画的技巧也和伊斯兰文明密不可分。立体的瓷器在新的绘画题材和构图装饰下,更增加了另外一个维度空间,钴蓝与白胎相得益彰,越发绚烂艳丽。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闭关自守,但是中国艺术却从不孤单。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正是就此意义而言,青花瓷艺术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史的结晶。
(《人民日报》20xx年11月,有删节)
12.下列对“世界的青花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青花瓷,是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它的产生和发展,曾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
B.中国的青花瓷,因为中国工匠独特的“二元配方”技术,加上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所以它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欢。
C.钴料,在伊斯兰世界曾被大量运用于物品装饰,它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工匠把这种青蓝色颜料用于中国瓷器的纹饰,青花瓷由此而诞生。
D.世界文明是交互影响的,我们可以说,中国的青花瓷,更是世界文明史的结晶。
1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曾多次和异域文明碰撞、融合,比如青花瓷,几乎所有的考古发掘均表明,它曾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B.从汉代开始的丝绸之路是因商贸活动而兴起,并联系着两河流域,当然,它也仅限于商贸活动。
C.1219年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带动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流,但相对于它的侵略行径,这种文化交流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D.中国的青花瓷在纹饰方面,题材丰富,元代之后,青花工艺日渐成熟,器型纹饰等体现了世界文明的渐渐融合。
参考答案:
12.B(只强调了中国因素,没有关注到“世界的”。)
13.D(A.“几乎所有”绝对化;B.“仅限于”不合文意;C.“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武断,且为无中生有。)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7
(二)阅读《说“帘”》,完成18-19小题。(共8分)
说“帘”
陈从周
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十分宜人。小天地起了变化,是这帘在左右吧?
②帘,在中国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天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这句词来,真是伤心惟有自家知。有人说,“帘”与“怜”“恋”音同,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③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让空间产生实中有虚、静中有动的效果。说得率直点,即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而是变化无端。因此帘底纤月,帘后佳人,隔帘双燕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
④“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的运用则更加灵活。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于是因帘产生了“珠帘寨”“水帘洞”等许多美妙故事。
⑤“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水晶帘没有见到过,最细的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单就湘帘、竹帘来说,不仅遮阳好,通风好,隔音好,而且帘影好,留香好,分外雅洁。静止的环境,因声、光、影、风、香而起了万千变化,真可谓帘如无帘,让人叹为妙用啊!
⑥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有删改)
18.文章结尾说:“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结合③-⑤段,说说帘的功能与文化是如何巧妙结合的。(3分)
19.作者在第②段中提到帘在中国建筑中的神秘作用,请判断下面材料中的哪句古诗文名句与这种神秘作用相关,并简要说出理由。(5分)
【材料】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
18.①隔中有透,创造诗情画意;②灵活运用,演绎美妙故事;③在遮阳、通风、隔音的同时,又因声、光、影、风、香使静止的环境起了万千变化。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9.答案示例:第③句与帘的神秘作用相关。因为“帘卷西风”让孤独的词人更添愁绪。与第②段中,作者见“帘影依旧”而想念亡妻相似,都是因物生情。评分:共5分。判断1分,分析词句1分,结合文章1分,语言表达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共7分)
①汉民族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谐音现象,从词的语音形式上看,这固然与汉语中同音词、近音词的大量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背后蕴藏的文化因素也为使用谐音表情达意提供了沃土。
②汉民族善于比附联想,这是汉民族展开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谐音表意中的两种事物或行为,本来都是毫不相干的,就因为他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汉族人民便利用丰富奇特的比附联想,借用“语音”这一桥梁,把它们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妻管严”,利用与“气管炎”的谐音非常形象地讽喻了在家中被妻子管制的丈夫。
③汉民族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是谐音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这和我国的传统观念有关。人们相信语言文字具有超自然的魔力,有些话说多了便会应验。人们通过支配这些语言的读音或文字,来支配与它们相关联或由他们所代表的事物,使之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例如,过年要吃鱼,意味“年年有鱼(余)”,再如,渔民忌言“箸”,认为“箸”与“住”谐音,有停住船行之嫌,对行船来说是不吉利的,因此将“箸”改称为“筷子”,取“筷”与“快”的谐音,表示“快行”或“一帆风顺”之意。可见,通过谐音可以给一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事物涂上喜庆的色彩,寄托自己的美好厚望,也可以给一些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灾祸的事物换个名称,换成另一种语音形式来表达,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安慰。
④另外汉民族历来崇尚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有些不便直说的话语或事物,用一种含蓄的、和缓的、委婉的、以为对方接受的形式说出来,减轻言语对人的刺激和压力或可能引起的难堪,这也是文化模式对语言交往的影响。含蓄委婉的文化心态常常用谐音表义来体现。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边的“晴”其实是借用了“情”的谐音。含蓄地表达了少女们对少儿郎的情意,而且又贴合整首诗的背景环境,这里的谐音用的就非常形象生动。
⑤汉语言中的谐音现象与民族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即使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谐音文化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汇源鲜橙的广告语——真“橙”爱你每一天,还是网络世界中的“886”都是谐音文化发展的鲜活印证。
18.阅读文章,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谐音现象”。(共2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分别说说材料中的谐音现象是如何体现民族文化的。(共5分)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祈求夫妻生活美满、多子多福的心里在汉人的婚俗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人们往往会在结婚仪式中安排一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的礼仪等。婚礼当天新人床上会放上桂圆、核桃、枣子、栗子和花生。如若当天有谁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就会马上说“岁岁平安”“落地开花”等一些吉祥语。
答案:
18.所谓谐音现象,就是指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语言特点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语言现象。
(共2分)
19.示例:利用比附联想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对新婚夫妻的美好祝福,希望通过桂圆的“圆”、核桃的“核”分别与圆满的“圆”、百年好合的“合”谐音,祝福新婚夫妻圆满百年好合;通过枣子与“早子”,栗子与“立子”的谐音,祝愿新婚夫妻日后能够“早生贵子”;而在打碎东西时将“碎”与“岁”相谐音,正是汉民族趋吉避凶文化心理的一种体现,希望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能够年年平安。
(共5分。比附联想1分,含蓄表意1分,趋吉避凶1分,分析谐音1分,语言表达1分)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8
“弱宋”是人们对宋朝的普遍看法,如果我们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许情况会大不相同。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唐代后期约20xx多万贯,明朝最多只有1500万两(一两白银约等一贯铜钱)。清朝咸丰年间岁入约为4000万两,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人口估计为宋朝的3倍。
这巨大的财政收入是来自对人民的严酷压榨吗?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得并不坏。那么庞大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的呢?唐代中后期农业税约20xx万贯。宋太宗时年收入约3000万贯,其中农业税占65%,工商税占35%。真宗时年收入约6000万贯,农业税占48%,工商税占52%。神宗时年收入7000万贯以上,农业税占30%,工商税占70%。农业税从唐至宋没有大的变化,而在宋代由于工商业极度繁荣,工商税收入突飞猛进,财政收入大增。
神宗时,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开始向工商业社会悄悄迈进。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封建社会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税收入才再一次超过农业税。
在土地政策上,宋朝“不抑兼并”,这与中国其他封建王朝迥然不同。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经营,可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宋朝成功地发展了工商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措施——长期坚持大量募兵,这也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原因之一。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冗兵”。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得宋朝的财政开支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就连那样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以至于被讽刺为“积贫”。但是,这样的支出其实并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是政府在为国家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付出代价。
这样做的结果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工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看城门的士兵。来自当时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文明的元大都城时,感觉身处人间天堂。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的有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世界,而不是明朝苏州桥上那几个等着雇主的机工。
可是这刚刚萌生的嫩芽却被北方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试图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来统治中原的蒙古贵族,立刻就使宋朝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戛然而止。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将中国社会重新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去。
在中国历史上,不少采用“抑兼并”“重本抑末”等基本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进行强力干预的王朝陷入了经济泥潭,反倒是“不抑兼并”,放任被看做是末节的工商业发展的宋朝取得了成功。这不正合了亚当·斯密的论断,看不见的手很多时候比看得见的手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吗?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下列对宋朝经济的认识无误的一项是()
A.宋朝财政收入大增,主要是由于工商业极度繁荣,可见,宋朝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无关。
B.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释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有利于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C.宋朝的土地做到了集约化经营,农业发展迅速,与之相应的国家财政税收大幅度增加。
D.宋朝的经济水平世界领先,商品经济已经取代了简单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被称为“积弱积贫”的宋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其实超过了此前的任何朝代。
B.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普遍采用的是“重本抑末”的基本经济政策,但宋朝迥然不同。
C.宋朝财政收入一度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是由长期大量募兵带来巨大的军费开支所造成的。
D.文中提到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朝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
3.根据原文,下列对宋朝工商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工商业税收在宋朝经济收入中一直占居第一的位置,所以说,工商业是宋朝经济的基础。
B.宋代工商业税收促进财政收入大增,这使得工商业曾经一时成为宋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
C.从宋代来看,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就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D.清朝末年工商税收入超过农业税,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清政府实行了土地集约化经营。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长期坚持大量募兵,宋朝也会与其他朝代一样发生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B.宋朝若不被来自草原大漠的蒙古贵族取代,其工商业有可能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C.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如果也像宋代统治者一样在土地上“不抑兼并”,其经济水平都会大大改观。
D.从宋朝经济发展可以看出,我们若对经济进行强力干预,就会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9
⑴叶绿素是植物细胞叶绿体中一类极重要的绿色素,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中,尤其是绿色蔬菜、禾本科植物绿色茎叶以及绿藻类等植物含量丰富。例如,小球藻叶绿素含量2000~ 7000毫克/100克,远高于联合国粮油组织推荐“21世纪最优秀食品”螺旋藻的800~1200毫克/100克,是自然界中叶绿素最高的种类。令人类日益关注的“长寿食品”荞麦,特别是苦荞麦籽粒中也含有其他禾谷类作物籽粒所不含有的叶绿素。
⑵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物质,不仅为人类和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存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物质和能量,并且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人们不断认识到叶绿素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可防癌利肠等。
⑶日本专家研究表明,吃(米)糠咽菜(菠菜、萝卜缨)等可吸纳人体中的致癌物质二恶英,然后和大便一起排出体外,因此,食用上述纤维食物和叶绿素食物,有助于消除体内积累的二恶英,抑制癌症发生。叶绿素还能阻断致癌物质亚硝胺在体内合成,预防消化道恶性肿瘤。叶绿素分子含有镁,可抑制癌细胞变性及组织增生,降低患癌风险。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雷久南博士曾割取高度约25~45厘米的小麦苗,用致癌物质进行实验,发现小麦苗抑癌效果明显,主要抑癌物质就是叶绿素。他又用多种含叶绿素的蔬菜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越多,抑癌作用越强,并且,95%的叶绿素不被肠腔的酸碱破坏,一直存在抑癌作用。
⑷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常用叶绿素解除腹胀和慢性便秘。原因是叶绿素对肠道影响良好,能抑制大肠内变形杆菌繁殖,减少食物发酵产气,消除腹胀,还能缓和地刺激胃肠蠕动,既利于通便,也不会引起腹痛。
⑸叶绿素含有镁,除可预防癌症外,还积极参与细胞能量转换,在人体内发挥“清洁工”的作用,促进体内废物排出,帮助排毒、排废,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叶绿素还能清除肺、肝、肾、肠毒素,增强活力,防止病变。
⑹叶绿素能固齿健牙。叶绿素能保持细胞和体内钙的浓度,有利于坚固牙齿,防止牙龈出血,修复牙龈组织。
⑺总之,叶绿素保健功效不可忽视。在产业结构和食物结构调整中,应重视叶绿素食品的生产与食用,发挥其保健作用。
(选自《百科知识》20xx年第8A期,有删改)
22.叶绿素的保健作用有 、 排毒排废、固齿健牙等四种。(2分)
23.第⑶段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4.第⑵段“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物质”一句中的
“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25.为了更好地发挥叶绿素的保健作用,你认为人们应该怎样调整食物结构?(2分)
答案:
(二)(10分)
22.(2分)抑制癌症、消胀通便。(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3.(3分)举例子。(1分) 作用:用事实说明了叶绿素对癌症的抑制作用,(1分)
使说明更加有说服力。(1分)(意思相近即可)
24.(3分)不能删去。(1分)“主要”一词用来限制“物质”,说明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物质,而不是次要物质。如果删去,就与实际不符,不能突出叶绿素的重要作用。(1分)“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意思相近即可)
25.(2分)示例:少吃肉食,多吃绿色蔬菜。(突出绿色食物,意思相近即可)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10
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但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有利。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托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5.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理环堍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C. 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D.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6.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人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C. 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B.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否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
参考答案
5.C 6.A 7.A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11
【权威调查】
20xx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20xx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其中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4/MP5/ PDA阅读等)的接触率等数据引发人们的关注。
表一:20xx、20xx年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
表二:20xx年18~70周岁国民手机阅读人群的手机阅读内容统计
【你说我说】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科技发达会改变阅读方式。尽管纸质阅读呈下降趋势,但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纸质书的阅读量下降不会从根本上动摇纸质书籍的地位。不论是读纸质书,还是读电子书,最重要的是推动全民阅读,阅读形式其实是次要的。
原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金丽红: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增加了阅读的便捷,但随之而来的娱乐化容易让读者忽略阅读的本质,趋于浅薄,而深阅读、重阅读必定是归于纸质传媒的。中国是出版大国,但不是阅读大国。纸媒出版人多出些好书,对阅读内容就有主流的引导。
作家周国平:青少年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一时期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有可能终生也难成为一个真正爱好读书的人。网络虽好,但是游戏、聊天、看八卦,信息太多,不及纸质图书让人精神愉悦。
作家王蒙: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更多的是一种浏览,在速度和精力集中的程度上,与读纸质书是不一样的。这种网络的浏览,有助于信息的民主化、文化的普及和各种信息的传播,但同时会使人对信息的摄取变得肤浅、平面、简单的量化,并缺少深度,缺少思考。所以我尤其希望我们的青年人,坚持认真阅读,坚持经典阅读,从而使自己的知识更有系统和深度。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新京报》李大超文章: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惰,弱化了思维能力。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
9.根据【权威调查】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出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的基本情况。(3分)
10.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于数字化阅读,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
B.周国平和王蒙论述角度有所不同,但他们对于数字化阅读的态度是相同的。
C.一般来说,手机阅读属于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
D.对于数字化阅读,金丽红和李大超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11.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出数字化阅读被广泛接受的原因。(4分)
12.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纷纷加入“低头族”,整天沉湎于手机世界而忽视了纸质阅读。你赞成这样做吗?结合材料简要阐述理由。(至少3点)(3分)
参考答案:
9.(3分)(1)与20xx年相比,20xx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有了增长。或:与20xx年相比,20xx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长明显,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等阅读方式接触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分)
10.(2分)D
11.(4分)(1)能推动全民进行阅读。(2)阅读便捷。或:增加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或:可以使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3)有助于信息的民主化、文化的普及和各种信息的传播。(4)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5)适用了读者的差异性。(结合材料内容答到其中4点,意思符合即可)
12.(3分)不赞成。理由:(1)手机阅读中的娱乐化容易让读者忽略阅读的本质,趋于浅薄。(2)在手机世界里游戏、聊天、看八卦,信息太多,不及纸质图书让人精神愉悦。(3)青少年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而这种习惯需要在纸质阅读中培养。(4)长期的手机阅读会使人对信息的摄取变得肤浅、平面,缺少深度,缺少思考。或:学生需要坚持认真阅读,坚持经典阅读,从而使自己的知识更有系统和深度。(结合材料内容答到其中3点,意思符合即可)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12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选自《名家散文》祝勇文)
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简洁,而意韵最丰厚”?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中“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一句的妙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有“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一句,其中“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⑤段中作者说“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请你从文外举出一例加以印证。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末“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一句中“柳宗元心底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④段内容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纯粹:无杂念,纯净(1分)。 ②浸透:完全沉浸、沉人。或:完全感染(1分)。
2.国画落笔简约,留有空白(即留白)(1分),给人以想像的空间(2分)。
3.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将当时所见之景、所生之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1分)。
4. “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是指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1分)。读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灵的旅程,所以说读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2分)。(意思相近即可)
5.如文天祥在狱中吟出了宁死不屈的的诗篇。司马迁于逆境之中写出了“无韵之《离骚》”——《史记》(举例恰当得2分)。
6.孤寒寂寥中有生命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只答出旺盛的生命力得1分,答出孤寂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2分)
7. ①品雪—②喜雪一⑧咏雪一④踏雪一⑤看雪一⑥忆雪(每空1分,意同得分)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05-15
《大脑》说明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15
《李时珍》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06-14
《什么是智力》说明文阅读训练附答案06-15
《冬眠》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06-20
《鲸落》初中说明文阅读训练附答案06-20
《VR来了》初中说明文阅读训练附答案04-30
《土豆英雄》初中说明文阅读训练附答案06-25
《围棋和象棋》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