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5-01-20 10:25:20 登绮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要用到试题,试题是用于考试的题目,要求按照标准回答。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

  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9、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4、1959年上海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15、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17、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2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B )。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2、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 B )。

  A、 《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孔乙己》 D、《伤逝》

  3、郭沫若《匪徒颂》的主题是( C )。 A、批判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B、讽刺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C、歌颂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D、批判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4、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就应该是( A )之类的作品。 A、《天狗》 B、《凤凰涅槃》 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

  5、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A )。 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6、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 )。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 C、《肥皂》

  D、《伤逝》

  7、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8、创造社的第一份刊物是( D )。 A、《创造日》 B、《创造周报》 C、《创造月刊》 D、《创造季刊》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 play)。这位提倡者是( D )。

  A、周作人 B、冯文炳 C、梁实秋 D、林语堂

  10、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 C )。

  A、《喀尔美萝姑娘》 B、《残春》 C、《牧羊哀话》 D、《漂流三部曲》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A )( B )( D )。

  A、惠特曼 B、海涅 C、海明威 D、歌德

  2、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在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 B )( C )( D )。 A、分析 B、批判 C、继承 D、转化

  3、《女神》的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美别致的诗,如( B )( C )( D )等。 A、《凤凰涅槃》 B、《地球,我的母亲》 C、《密桑索罗普之歌》 D、《夜步十里松原》

  4、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 B )( C )( D )。 A、《狂人日记》 B、《故乡》 C、《阿Q正传》 D、《明天》

  5、在新文学史上,前两部个人新诗集是( A )(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近十年来,海内外都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A、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B、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C、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D、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一种原因是因为人们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理性。另一种原因是人们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误解。认为他对传统的批判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不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五四’一代割裂了传统,并指责他们是破坏者。”这样的回答,不算很标准,但既回答了题目所问,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我自己认为,是很好的。当然,也有与我们的要求十分接近的。

  2、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

  A、时代感越强的经典作品,越容易“时过境迁”,因此,首先应破除“历史的隔膜”,在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阅读兴趣。B、经典作品都具有“不可重复之美”,应从“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C、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非专业阅读的“直观感受”、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专业的文学史读法的“名理分析”。

  当然,也可以主要围绕着“三步阅读法”来展开,但最好能包括A、B两项中的内容,有不少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同学习惯于先找书上的答案,找到了“三步阅读法”立即标上页码,到时候一抄就完事,因此,目光就完全局限于教材有关“三步阅读法”的这一段,对其他相关内容就不再去管了。

  3、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个题目是四个简答题中最容易的,但也有出错的,主要是对“创作基调”没有真正理解,也未注意到教材中关于鲁迅自己所作的“忧愤深广”的总结。对于《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都没问题,大家都说得很全,但也有人惜墨如金,一省再省,不肯再举一个作品的例子来作说明。我自己认为,在回答与作家作品有关的问题时,凡能举出具体例子的,都应尽量举例,养成习惯,不但可以增强答案的说明力,也会迫使自己在学习中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的情况。

  4、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两问,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联系在一起来回答:第一,“五四”时期,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天才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女神》震撼了一代青年,是他的黄金时期。第二,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或“诗人—社会活动家”),虽也有诗集《恢复》和戏剧《屈原》等作品问世,但艺术创造力大减;第三,五十年代以后,虽也有《蔡文姬》、《武则天》和一些诗作,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为观。但还有一问,即郭沫若多变的生活道路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常常被大家忽略了,但也有同学谈到了这一点:郭沫若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生活道路的多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过多介入,影响了他的创作和声誉。

  五、分析题(40分)

  因此,大家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审题”不清。在第一个题目中,“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语,是一个提示,并不要求论述,而真正的要求是后面的话:“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在那些作业成绩在90分以下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在回答时用了一半左右的篇幅去讨论与“辛亥革命”无关的问题,主要的“废话”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阿Q的形象”,诸如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一个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也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以及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等等。二是“阿Q的特征”,即“精神胜利法”。三是有关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也许,是大家的确还不太会怎么样来做“40分”这样大的分析题,还不会把自己在做论文和回答简答题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在这个“小论文”中。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反正我是不明白,大家都只选鲁迅的题而不选郭沫若的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小说比诗歌容易分析,还是有关《阿Q正传》的内容比《天狗》的内容更容易找到可抄的材料?我们等着下一次作业再看吧。

  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2、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下面我推荐两篇作业,大家一起来研究和讨论。

  其一:

  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这篇作业的优点就在于“紧扣题目”,没有东拉西扯地瞎说一气。而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东西,几乎都是抄的教材。当然,就这个题目而言,他能找到抄的地方,没有抄错,也不错了。但在抄的过程中,再结合作品内容谈一点自己想法不行吗?再说,字数一看就不够(仅870字),举几个例子(字数达1200—1500)不正好吗?所以,对这样的作业是不能满意的。

  其二:

  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早在1920年,他就下定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日本学医,希望用现代医学来“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09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曾使他一度兴奋,创作了文言文小说《怀旧》,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社会依然如故。鲁迅之后数年来只怀着失望与颓唐的情绪,埋头抄录古碑、整理古籍,真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也正是这沉默中的思索使鲁迅逐渐走向成熟。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打击了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政府,如风助火势,有力地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不可或缺的一条战线。《呐喊》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

  鲁迅以其独具的慧眼,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写出了农民的“辛苦麻木”。《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就鲜明的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国民状况,是对辛亥革命有力的经验教训总结。鲁迅认为,变革中国,要注重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在小说[中]尽量地“将旧社会的病要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救的希望。”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精神胜利病”,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自己[以]为胜利了。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这种我自麻醉,自我解脱的“病根”是身受惨重压迫却不自觉,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争,反而苟活着。鲁迅认为这才是最大的不幸,同时也同情他们的不幸。而阿Q的愚昧也表现在他对革命的理解,“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这类的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有领导和教育,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所以《呐喊》是现代民族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是( )

  A. 《尝试集》 B. 《女神》 C. 《繁星》 D. 《春水》

  答案:A

  解析: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1920 年出版,具有开创性意义。《女神》是郭沫若的诗集,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出版时间晚于《尝试集》。《繁星》《春水》是冰心的诗集,同样晚于《尝试集》。

  以描写北京底层人民生活,展现老北京风土人情著称的作家是( )

  A. 老舍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茅盾

  答案:A

  解析:老舍的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描绘底层人民生活,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生动展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沈从文主要描写湘西世界;巴金作品多围绕家庭题材,展现时代变革;茅盾擅长以宏大叙事反映社会现实,他们的创作背景和风格与题干描述不符。

  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短篇小说集的是( )

  A. 《呐喊》 B. 《野草》 C. 《朝花夕拾》 D. 《华盖集》

  答案:A

  解析:《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多篇小说,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华盖集》是鲁迅的杂文集。

  “雨巷诗人” 指的是( )

  A. 徐志摩 B. 戴望舒 C. 艾青 D. 卞之琳

  答案:B

  解析:戴望舒因创作《雨巷》一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获得 “雨巷诗人” 的称号。徐志摩的诗歌风格浪漫飘逸;艾青的诗作多关注现实和民族命运;卞之琳的诗歌注重哲理思考,他们都与 “雨巷诗人” 的称号无关。

  被称为 “新感觉派圣手” 的作家是( )

  A. 穆时英 B. 施蛰存 C. 刘呐鸥 D. 张爱玲

  答案:A

  解析:穆时英的小说以独特的现代主义技巧和对都市生活的敏锐描绘,被称为 “新感觉派圣手”。施蛰存是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但此称号并非特指他;刘呐鸥也是新感觉派作家,不过该称号不专属他;张爱玲的创作风格独特,不属于新感觉派。

  以描写湘西世界,展现人性美和自然美著称的作家是( )

  A. 沈从文 B. 丁玲 C. 萧红 D. 赵树理

  答案:A

  解析:沈从文的作品多以湘西为背景,如《边城》等,着力展现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和自然美。丁玲的作品关注女性命运和社会变革;萧红的创作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东北生活;赵树理主要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问题,他们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与题干描述不符。

  下列作品中,属于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是( )

  A. 《围城》 B. 《人兽鬼》 C. 《写在人生边上》 D. 《谈艺录》

  答案:A

  解析:《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触描绘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人兽鬼》是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谈艺录》是学术著作,主要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等文学问题。

  被誉 “山药蛋派” 代表作家的是( )

  A. 孙犁 B. 赵树理 C. 周立波 D. 柳青

  答案:B

  解析:赵树理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语言通俗易懂,反映农村生活,是 “山药蛋派” 的代表作家。孙犁是 “荷花淀派” 代表;周立波的作品多描绘湖南农村生活;柳青的作品以反映陕西农村生活为主,他们不属于 “山药蛋派”。

  新时期文学中,以描写改革为主题的小说是( )

  A. 《乔厂长上任记》 B. 《班主任》 C. 《伤痕》 D. 《青春之歌》

  答案:A

  解析:《乔厂长上任记》是蒋子龙的作品,以改革为主题,塑造了改革家乔厂长的形象。《班主任》是刘心武的作品,被视为 “伤痕文学” 的开山之作;《伤痕》是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也是 “伤痕文学” 的代表;《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展现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这几部作品主题均非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以下属于 “文学研究会” 的作家有( )

  A. 周作人 B. 沈雁冰 C. 郑振铎 D. 冰心 E. 许地山

  答案:ABCDE

  解析:“文学研究会” 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周作人、沈雁冰(茅盾)、郑振铎、冰心、许地山等都是其重要成员。他们主张 “为人生而艺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属于郭沫若历史剧的作品有( )

  A. 《屈原》 B. 《虎符》 C. 《棠棣之花》 D. 《南冠草》 E. 《孔雀胆》

  答案:ABCDE

  解析: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创作了多部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借古讽今,以历史题材反映现实斗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政治意义。

  以下属于 “七月诗派” 的诗人有( )

  A. 艾青 B. 田间 C. 鲁藜 D. 绿原 E. 牛汉

  答案:ABCDE

  解析:“七月诗派”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活跃于国统区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艾青、田间、鲁藜、绿原、牛汉等都是该诗派的重要诗人,他们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和战斗精神。

  下列属于 “寻根文学” 的作品有( )

  A. 《爸爸爸》 B. 《棋王》 C. 《小鲍庄》 D. 《红高粱家族》 E. 《春之声》

  答案:ABC

  解析:“寻根文学” 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旨在探寻民族文化的根源。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都是 “寻根文学” 的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但不属于典型的 “寻根文学” 范畴;《春之声》是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与 “寻根文学” 主题不同。

  三、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15 分)

  “五四” 文学革命

  答案:“五四” 文学革命是发生于 1917 年至 1921 年间的一场文学变革运动。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改良,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 “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新颖的形式,成为文学革命的实绩。“五四”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在文学观念、文学语言、文学形式等方面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京派小说

  答案:京派小说是 20 世纪 30 年代活跃在北方文坛的一个重要小说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废名、萧乾等。京派小说多描写淳朴的'乡村生活和宁静的自然环境,注重对人性美和自然美的挖掘与表现。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语言上追求古朴、典雅,富有诗意;在结构上,常常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营造出一种冲淡、平和的氛围。京派小说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性,不追求功利目的,致力于表现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文化内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文学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范式。

  朦胧诗

  答案: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朦胧诗在内容上,多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理想、自我价值的追求。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直白表述方式,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暗示等手法,使诗歌的意象丰富而含蓄,主题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解读空间。朦胧诗的出现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它挑战了传统的诗歌审美观念,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变革与发展,为中国现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简述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案:

  题材的独特选择:鲁迅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如农民、知识分子等,通过描写他们的苦难与挣扎,揭示社会的病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例如《阿 Q 正传》中的阿 Q,展现了旧中国农民的愚昧、麻木;《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则刻画了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2 分)

  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鲁迅善于运用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的典型化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致描写,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社会本质。如阿 Q 的 “精神胜利法”,成为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民劣根性的象征。(3 分)

  叙事结构的多样化: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不拘一格,有以情节发展为线索的传统结构,如《祝福》;也有采用横截面式结构,集中刻画人物某一生活片段,如《孔乙己》;还有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如《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内心独白来展开情节,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束缚。(2 分)

  语言的精炼与深刻:鲁迅的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含义深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同时,语言富有讽刺意味,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等进行了辛辣的批判。例如《药》中对刽子手康大叔的描写,“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简洁的语言就刻画出一个粗野、蛮横的形象。(3 分)

  简述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答案:

  主题方面: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张爱玲的小说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展现人性中的自私、贪婪、虚荣等弱点。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在金钱的腐蚀下,人性扭曲,变得刻薄、狠毒,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幸福,也给子女带来了悲惨的命运。(2 分)

  对爱情与婚姻的悲观描绘:她笔下的爱情与婚姻往往充满了无奈与悲剧色彩,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爱情的脆弱和婚姻的功利性。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更多是一种相互算计和利用,最终在香港沦陷的特殊背景下才成就了一段 “倾城之恋”,但其中也难以掩盖张爱玲对爱情婚姻的悲观态度。(2 分)

  对时代变迁中女性命运的关注:张爱玲以女性视角,描写了在传统与现代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挣扎与无奈。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男性,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逐渐迷失自我,沦为男性的玩物。(2 分)

  艺术特色方面:

  独特的意象运用:张爱玲善于运用丰富而独特的意象来营造氛围、表达主题。如月亮这一意象,在她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不同情境下的月亮寓意不同,有时象征着冷漠、孤独,有时暗示着人物的命运。《金锁记》中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 —— 完不了”,月亮成为了时间与命运的见证者。(2 分)

  细腻的心理描写:她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常常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法,深入挖掘人物的潜意识。如在《封锁》中,对吕宗桢和吴翠远在封锁期间内心的微妙变化进行了细致刻画,揭示了他们在特殊情境下的真实情感和欲望。(1 分)

  华丽而苍凉的语言风格:张爱玲的语言华丽精致,富有文采,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同时,语言又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苍凉感,与小说的悲剧主题相契合。如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看似美好却充满无奈与痛苦的本质。(1 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高考英语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2)11-05

中国现当代文学多选题04-30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答案09-18

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08-07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11-22

美国文学试题及答案07-09

小升初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06-30

小升初英语模拟试题及答案01-04

中考英语模拟试题及答案09-1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要用到试题,试题是用于考试的题目,要求按照标准回答。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

  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9、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4、1959年上海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15、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17、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2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B )。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2、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 B )。

  A、 《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孔乙己》 D、《伤逝》

  3、郭沫若《匪徒颂》的主题是( C )。 A、批判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B、讽刺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C、歌颂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D、批判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4、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就应该是( A )之类的作品。 A、《天狗》 B、《凤凰涅槃》 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

  5、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A )。 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6、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 )。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 C、《肥皂》

  D、《伤逝》

  7、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8、创造社的第一份刊物是( D )。 A、《创造日》 B、《创造周报》 C、《创造月刊》 D、《创造季刊》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 play)。这位提倡者是( D )。

  A、周作人 B、冯文炳 C、梁实秋 D、林语堂

  10、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 C )。

  A、《喀尔美萝姑娘》 B、《残春》 C、《牧羊哀话》 D、《漂流三部曲》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A )( B )( D )。

  A、惠特曼 B、海涅 C、海明威 D、歌德

  2、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在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 B )( C )( D )。 A、分析 B、批判 C、继承 D、转化

  3、《女神》的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美别致的诗,如( B )( C )( D )等。 A、《凤凰涅槃》 B、《地球,我的母亲》 C、《密桑索罗普之歌》 D、《夜步十里松原》

  4、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 B )( C )( D )。 A、《狂人日记》 B、《故乡》 C、《阿Q正传》 D、《明天》

  5、在新文学史上,前两部个人新诗集是( A )(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近十年来,海内外都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A、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B、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C、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D、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一种原因是因为人们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理性。另一种原因是人们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误解。认为他对传统的批判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不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五四’一代割裂了传统,并指责他们是破坏者。”这样的回答,不算很标准,但既回答了题目所问,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我自己认为,是很好的。当然,也有与我们的要求十分接近的。

  2、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

  A、时代感越强的经典作品,越容易“时过境迁”,因此,首先应破除“历史的隔膜”,在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阅读兴趣。B、经典作品都具有“不可重复之美”,应从“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C、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非专业阅读的“直观感受”、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专业的文学史读法的“名理分析”。

  当然,也可以主要围绕着“三步阅读法”来展开,但最好能包括A、B两项中的内容,有不少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同学习惯于先找书上的答案,找到了“三步阅读法”立即标上页码,到时候一抄就完事,因此,目光就完全局限于教材有关“三步阅读法”的这一段,对其他相关内容就不再去管了。

  3、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个题目是四个简答题中最容易的,但也有出错的,主要是对“创作基调”没有真正理解,也未注意到教材中关于鲁迅自己所作的“忧愤深广”的总结。对于《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都没问题,大家都说得很全,但也有人惜墨如金,一省再省,不肯再举一个作品的例子来作说明。我自己认为,在回答与作家作品有关的问题时,凡能举出具体例子的,都应尽量举例,养成习惯,不但可以增强答案的说明力,也会迫使自己在学习中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的情况。

  4、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两问,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联系在一起来回答:第一,“五四”时期,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天才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女神》震撼了一代青年,是他的黄金时期。第二,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或“诗人—社会活动家”),虽也有诗集《恢复》和戏剧《屈原》等作品问世,但艺术创造力大减;第三,五十年代以后,虽也有《蔡文姬》、《武则天》和一些诗作,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为观。但还有一问,即郭沫若多变的生活道路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常常被大家忽略了,但也有同学谈到了这一点:郭沫若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生活道路的多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过多介入,影响了他的创作和声誉。

  五、分析题(40分)

  因此,大家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审题”不清。在第一个题目中,“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语,是一个提示,并不要求论述,而真正的要求是后面的话:“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在那些作业成绩在90分以下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在回答时用了一半左右的篇幅去讨论与“辛亥革命”无关的问题,主要的“废话”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阿Q的形象”,诸如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一个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也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以及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等等。二是“阿Q的特征”,即“精神胜利法”。三是有关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也许,是大家的确还不太会怎么样来做“40分”这样大的分析题,还不会把自己在做论文和回答简答题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在这个“小论文”中。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反正我是不明白,大家都只选鲁迅的题而不选郭沫若的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小说比诗歌容易分析,还是有关《阿Q正传》的内容比《天狗》的内容更容易找到可抄的材料?我们等着下一次作业再看吧。

  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2、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下面我推荐两篇作业,大家一起来研究和讨论。

  其一:

  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这篇作业的优点就在于“紧扣题目”,没有东拉西扯地瞎说一气。而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东西,几乎都是抄的教材。当然,就这个题目而言,他能找到抄的地方,没有抄错,也不错了。但在抄的过程中,再结合作品内容谈一点自己想法不行吗?再说,字数一看就不够(仅870字),举几个例子(字数达1200—1500)不正好吗?所以,对这样的作业是不能满意的。

  其二:

  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早在1920年,他就下定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日本学医,希望用现代医学来“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09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曾使他一度兴奋,创作了文言文小说《怀旧》,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社会依然如故。鲁迅之后数年来只怀着失望与颓唐的情绪,埋头抄录古碑、整理古籍,真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也正是这沉默中的思索使鲁迅逐渐走向成熟。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打击了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政府,如风助火势,有力地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不可或缺的一条战线。《呐喊》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

  鲁迅以其独具的慧眼,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写出了农民的“辛苦麻木”。《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就鲜明的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国民状况,是对辛亥革命有力的经验教训总结。鲁迅认为,变革中国,要注重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在小说[中]尽量地“将旧社会的病要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救的希望。”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精神胜利病”,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自己[以]为胜利了。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这种我自麻醉,自我解脱的“病根”是身受惨重压迫却不自觉,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争,反而苟活着。鲁迅认为这才是最大的不幸,同时也同情他们的不幸。而阿Q的愚昧也表现在他对革命的理解,“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这类的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有领导和教育,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所以《呐喊》是现代民族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是( )

  A. 《尝试集》 B. 《女神》 C. 《繁星》 D. 《春水》

  答案:A

  解析: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1920 年出版,具有开创性意义。《女神》是郭沫若的诗集,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出版时间晚于《尝试集》。《繁星》《春水》是冰心的诗集,同样晚于《尝试集》。

  以描写北京底层人民生活,展现老北京风土人情著称的作家是( )

  A. 老舍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茅盾

  答案:A

  解析:老舍的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描绘底层人民生活,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生动展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沈从文主要描写湘西世界;巴金作品多围绕家庭题材,展现时代变革;茅盾擅长以宏大叙事反映社会现实,他们的创作背景和风格与题干描述不符。

  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短篇小说集的是( )

  A. 《呐喊》 B. 《野草》 C. 《朝花夕拾》 D. 《华盖集》

  答案:A

  解析:《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多篇小说,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华盖集》是鲁迅的杂文集。

  “雨巷诗人” 指的是( )

  A. 徐志摩 B. 戴望舒 C. 艾青 D. 卞之琳

  答案:B

  解析:戴望舒因创作《雨巷》一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获得 “雨巷诗人” 的称号。徐志摩的诗歌风格浪漫飘逸;艾青的诗作多关注现实和民族命运;卞之琳的诗歌注重哲理思考,他们都与 “雨巷诗人” 的称号无关。

  被称为 “新感觉派圣手” 的作家是( )

  A. 穆时英 B. 施蛰存 C. 刘呐鸥 D. 张爱玲

  答案:A

  解析:穆时英的小说以独特的现代主义技巧和对都市生活的敏锐描绘,被称为 “新感觉派圣手”。施蛰存是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但此称号并非特指他;刘呐鸥也是新感觉派作家,不过该称号不专属他;张爱玲的创作风格独特,不属于新感觉派。

  以描写湘西世界,展现人性美和自然美著称的作家是( )

  A. 沈从文 B. 丁玲 C. 萧红 D. 赵树理

  答案:A

  解析:沈从文的作品多以湘西为背景,如《边城》等,着力展现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和自然美。丁玲的作品关注女性命运和社会变革;萧红的创作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东北生活;赵树理主要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问题,他们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与题干描述不符。

  下列作品中,属于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是( )

  A. 《围城》 B. 《人兽鬼》 C. 《写在人生边上》 D. 《谈艺录》

  答案:A

  解析:《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触描绘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人兽鬼》是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谈艺录》是学术著作,主要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等文学问题。

  被誉 “山药蛋派” 代表作家的是( )

  A. 孙犁 B. 赵树理 C. 周立波 D. 柳青

  答案:B

  解析:赵树理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语言通俗易懂,反映农村生活,是 “山药蛋派” 的代表作家。孙犁是 “荷花淀派” 代表;周立波的作品多描绘湖南农村生活;柳青的作品以反映陕西农村生活为主,他们不属于 “山药蛋派”。

  新时期文学中,以描写改革为主题的小说是( )

  A. 《乔厂长上任记》 B. 《班主任》 C. 《伤痕》 D. 《青春之歌》

  答案:A

  解析:《乔厂长上任记》是蒋子龙的作品,以改革为主题,塑造了改革家乔厂长的形象。《班主任》是刘心武的作品,被视为 “伤痕文学” 的开山之作;《伤痕》是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也是 “伤痕文学” 的代表;《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展现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这几部作品主题均非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以下属于 “文学研究会” 的作家有( )

  A. 周作人 B. 沈雁冰 C. 郑振铎 D. 冰心 E. 许地山

  答案:ABCDE

  解析:“文学研究会” 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周作人、沈雁冰(茅盾)、郑振铎、冰心、许地山等都是其重要成员。他们主张 “为人生而艺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属于郭沫若历史剧的作品有( )

  A. 《屈原》 B. 《虎符》 C. 《棠棣之花》 D. 《南冠草》 E. 《孔雀胆》

  答案:ABCDE

  解析: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创作了多部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借古讽今,以历史题材反映现实斗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政治意义。

  以下属于 “七月诗派” 的诗人有( )

  A. 艾青 B. 田间 C. 鲁藜 D. 绿原 E. 牛汉

  答案:ABCDE

  解析:“七月诗派”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活跃于国统区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艾青、田间、鲁藜、绿原、牛汉等都是该诗派的重要诗人,他们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和战斗精神。

  下列属于 “寻根文学” 的作品有( )

  A. 《爸爸爸》 B. 《棋王》 C. 《小鲍庄》 D. 《红高粱家族》 E. 《春之声》

  答案:ABC

  解析:“寻根文学” 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旨在探寻民族文化的根源。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都是 “寻根文学” 的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但不属于典型的 “寻根文学” 范畴;《春之声》是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与 “寻根文学” 主题不同。

  三、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15 分)

  “五四” 文学革命

  答案:“五四” 文学革命是发生于 1917 年至 1921 年间的一场文学变革运动。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改良,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 “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新颖的形式,成为文学革命的实绩。“五四”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在文学观念、文学语言、文学形式等方面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京派小说

  答案:京派小说是 20 世纪 30 年代活跃在北方文坛的一个重要小说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废名、萧乾等。京派小说多描写淳朴的'乡村生活和宁静的自然环境,注重对人性美和自然美的挖掘与表现。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语言上追求古朴、典雅,富有诗意;在结构上,常常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营造出一种冲淡、平和的氛围。京派小说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性,不追求功利目的,致力于表现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文化内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文学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范式。

  朦胧诗

  答案: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朦胧诗在内容上,多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理想、自我价值的追求。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直白表述方式,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暗示等手法,使诗歌的意象丰富而含蓄,主题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解读空间。朦胧诗的出现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它挑战了传统的诗歌审美观念,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变革与发展,为中国现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简述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案:

  题材的独特选择:鲁迅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如农民、知识分子等,通过描写他们的苦难与挣扎,揭示社会的病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例如《阿 Q 正传》中的阿 Q,展现了旧中国农民的愚昧、麻木;《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则刻画了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2 分)

  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鲁迅善于运用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的典型化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致描写,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社会本质。如阿 Q 的 “精神胜利法”,成为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民劣根性的象征。(3 分)

  叙事结构的多样化: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不拘一格,有以情节发展为线索的传统结构,如《祝福》;也有采用横截面式结构,集中刻画人物某一生活片段,如《孔乙己》;还有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如《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内心独白来展开情节,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束缚。(2 分)

  语言的精炼与深刻:鲁迅的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含义深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同时,语言富有讽刺意味,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等进行了辛辣的批判。例如《药》中对刽子手康大叔的描写,“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简洁的语言就刻画出一个粗野、蛮横的形象。(3 分)

  简述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答案:

  主题方面: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张爱玲的小说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展现人性中的自私、贪婪、虚荣等弱点。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在金钱的腐蚀下,人性扭曲,变得刻薄、狠毒,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幸福,也给子女带来了悲惨的命运。(2 分)

  对爱情与婚姻的悲观描绘:她笔下的爱情与婚姻往往充满了无奈与悲剧色彩,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爱情的脆弱和婚姻的功利性。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更多是一种相互算计和利用,最终在香港沦陷的特殊背景下才成就了一段 “倾城之恋”,但其中也难以掩盖张爱玲对爱情婚姻的悲观态度。(2 分)

  对时代变迁中女性命运的关注:张爱玲以女性视角,描写了在传统与现代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挣扎与无奈。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男性,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逐渐迷失自我,沦为男性的玩物。(2 分)

  艺术特色方面:

  独特的意象运用:张爱玲善于运用丰富而独特的意象来营造氛围、表达主题。如月亮这一意象,在她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不同情境下的月亮寓意不同,有时象征着冷漠、孤独,有时暗示着人物的命运。《金锁记》中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 —— 完不了”,月亮成为了时间与命运的见证者。(2 分)

  细腻的心理描写:她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常常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法,深入挖掘人物的潜意识。如在《封锁》中,对吕宗桢和吴翠远在封锁期间内心的微妙变化进行了细致刻画,揭示了他们在特殊情境下的真实情感和欲望。(1 分)

  华丽而苍凉的语言风格:张爱玲的语言华丽精致,富有文采,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同时,语言又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苍凉感,与小说的悲剧主题相契合。如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看似美好却充满无奈与痛苦的本质。(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