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与韵母an相关的甲骨文字

时间:2021-11-06 16:26:27 资料 我要投稿

59与韵母an相关的甲骨文字

59 与韵母an相关的甲骨文字

奈何

目录

一 从“欠”谈起 ......................................................................................................................... 1

A 关于“羡”字 .................................................................................................................. 2

B 关于“臽”字 .................................................................................................................. 2

C 关于“薶”字................................................................................................................... 3

D 关于“盥”字 .................................................................................................................. 3

二 关于“簟”字 ......................................................................................................................... 4

A 关于“奠”字 .................................................................................................................. 5

B 关于“芟”字 .................................................................................................................. 6

三 关于“天”字 ......................................................................................................................... 6

A 关于“艱”字 ................................................................................................................ 7

四 关于“元”字 ......................................................................................................................... 7

A 关于“晏”字 .................................................................................................................. 8

五 关于“面”字 ......................................................................................................................... 9

A 关于“弁”字 .................................................................................................................. 9

B 关于“免”字 .................................................................................................................. 9

六 关于“面”与“目” ........................................................................................................... 10

A 关于“眢”字 .............................................................................................................. 10

B 关于“还”字 ................................................................................................................ 11

七 关于“面”与“口” ........................................................................................................... 11

A 关于“咸”字 .............................................................................................................. 11

B 关于“奻”字 ................................................................................................................ 12

八 关于“面”与“耳”和“自” ........................................................................................... 13

一 从“欠”谈起

甲骨文“欠”字是一个与发音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欠”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981.在解释“欠”字时说:“像人跽而向前张口之形。《说文》:‘欠,张口气悟也。像气从儿上出之形。’段注:‘人倦解,所谓张口气悟也。’”

甲骨文“欠”字图形中,人的“口”有点像甲骨文“旡”字图形中的“口”。不过从“欠”后来核心意义是“欠缺”分析,“欠”所描绘的可能是“人打嚏喷时的情景”。人“打嚏喷”往往是感冒的前兆,因此有“身体不适”、“身体欠安”的含义。人们用近似于ti、ci、qia、qai、qie、qian的发声称呼“欠”,很有可能就是对“打嚏喷所发出声音的模拟”。

人们在打嚏喷时,身体不由得要前倾一下。所以“欠”有身体向前倾动的含义。人由跪姿转

向站姿时,身体也要向前倾动;打哈欠、伸懒腰、身体不适,身体也会向前倾动。因此人们也把“向前倾动”的状态,称之为“欠”。比如哈欠、欠安、欠佳等等。由于“欠安、欠佳”等词中的“欠”,已经不仅是描绘身体状态的名词“欠”,而是缺乏、不足的副词“欠”,所以后来“欠”进一步引申演绎为负债的“欠”。

人们用近似于ti、ci的发音称呼“欠”,演绎出了“次”;“欠”有“人们身体欠安”的表达,身体欠安时免不了长长的嘘气,所以人们可能也在用与称呼“乎”相同的发音hu、huv称呼“欠”。韵母uv出现歧化演绎,分离出单韵母u和v,由此演绎出了用近似于xv的发音称呼“欠”;与“欠”相关的“吹”,可能就是由人们用xv的发音称呼“欠”演绎而来的。因为近似于xv的发音可能演绎为sui,比如人们对“水”的称呼就是这样的。如果人们用近似于sui的发音称呼“欠”,则用chui的发音称呼与“欠”相关的“吹”就很好理解了。

A 关于“羡”字

甲骨文“羡”是一个与“欠”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羡”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987.在解释“羡”字图形时说:“像人口液外流形,《说文》:‘(“三点水”旁“欠”字),慕欲口液也,从欠从水。…。’引申为泛滥之意,后世别做羡。”

“欠”是人张大口打哈欠的意思,甲骨文“羡”字图形用“人张大口流口水”的描绘,表达“垂涎三尺”可谓形象十足、入木三分。也许因为“羡”是“人身体向前倾动,口水垂涎”,类似“欠”状态的描绘,所以人们用与称呼“欠”近似的发音xian称呼“羡”。

B 关于“臽”字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没有收录“凵”字,可是在许多甲骨文字图形中出现了表示“陷阱”的“凵”图案。并且有一些出现“凵”图案的甲骨文字图形,其称呼的发音也与“凵”相谐。所以我推断人们认识、并且用近似于kan的发音称呼“沟壑、陷阱”,应当是非常早的事情,可能源于渔猎迁徙时期。

“臽”是人们用于捕获野兽的一种方式,应当是源于渔猎迁徙时期。甲骨文“臽”字就是一个与“凵”相关的字,也是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臽”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794.在解释“臽”字时说:

“从(甲骨文“人”字图形)从(甲骨文

“凵”字图形),像人陷坎中之形。(甲骨文“人”字图形)或作其他像人形之字如(甲骨文“女”、“子”、“卩”、“尸”字图形)等,(甲骨文“凵”字图形)或省作(竖折划)。《说文》:‘臽,小阱也。从人在臼上。’《说文》篆文从臼乃凵之伪。”

甲骨文“臽”字图形,描绘的是“人于陷阱之中”的情景。甲骨文“臽”字图形中出现了“凵”的式样。尽管甲骨文中也许没有独立的“凵”字,但是“凵”表示陷阱的图形却是出现在一些字中,“臽”仅是一例而已。“凵”这个图形后来成为发音为kan的独立字,从这个发音分析,“凵”这个式样在甲骨文中如果有声符的意义,应当就是近似于kan的发音。所以人

们用近似于xian的发音称呼“臽”,应当是从“凵”来的,表达“‘人’掉入陷阱‘凵’”中的意思。

人们为什用近似于kan的发音,称呼陷阱或者深沟“凵”?有人认为可能与“欠”有关。“欠”有打嚏喷的意思,打嚏喷可能是感冒、身体不适的表达。所以“欠”有身体不适“欠安”的含义。后来“欠”这个身体“不适”的含义,逐渐引申为比身体好的人“少”了一些体力、精神的意思,所以“欠”逐渐就有了“比原来少”的含义。

“陷阱”是平整的土地上出现的坑洞,也就是比原来平整的土地上的土少了的意思。“比原来少”的表达是“欠”,所以人们用与称呼“欠”近似的发音kan称呼“凵”。近似于Kan的发音后来与“不平整的土地”概念对应,于是出现了“坎”。“比原来少”也奠定了“砍”的基础概念,即把原来的树枝去掉,使结果“比原来少”。

把“凵”解释为“土欠”,有点现代人的视角。如果把“凵”理解为沟壑、沟沟坎坎,则“凵”是山地中的基本地貌,沟壑、沟沟坎坎是山洪对地貌的冲刷而至,是千百万年、甚至是上亿年风剥雨蚀的结果。“土欠为凵”更多的是人们对地貌人为改造结果的理解,而“凵”是对自然地貌的形容描述。所以“凵”也有可能是从“川”或者由“川”演绎出的“山”而来的。 甲骨文“出”、“各”字图形中,人居所的示意,大约就是“凵”的描绘,所以“凵”还不能一概而论就是“陷阱”,把“‘人’于‘凵’中”的描绘,解释为落难与“陷阱”是否偏颇?观察甲骨文“臽”字图形,于“凵”中之人的形态,是甲骨文“女”、“子”、“卩”、“尸”字图形的式样,而这些式样的人都应当是人们定居之后出现的。人们于“凵”中栖息的时候,应当是还没有采取跽居姿态,所以“凵”所描述的很有可能是人落难于“陷阱”之中的情景。

C 关于“薶”字

以下是甲骨文“薶”字图形的临摹: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P.56.在解释“薶”字时说:“象薶牛、羊、犬等于坎中之形,即薶之初文。《周礼.大宗伯》:‘以貍沈祭山林川泽。’”

甲骨文“薶”字图形中也出现了“凵”,与甲骨文“臽”字图形中的“凵”如同一则。所以人们用韵母为an的发音称呼“臽”和“薶”,应当都是来自于人们对凹坑陷阱“凵”的称呼。 由于“薶”是“陷野兽于‘凵’中”的描绘,所以人们最初可能是用与称呼“凵”近似的发音mian称呼“薶”的。后来人们对“薶”的称呼,由近似于mian的发音演绎为近似于mie的发音,然后在韵母ie与ai的转化中再演绎为近似于mai的发音。

D 关于“盥”字

甲骨文“盥”字可能是一个与“凵”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盥”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538.在解释“盥”

字图形时说:

“从(甲骨文“爪”字图形)在皿中,

象于皿中澡手之形。《说文》:‘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

甲骨文“盥”字图形是“手在皿中”的描绘,应当是“用‘皿’中之水洗‘爪(手)’”的表达。

“皿”是形制式陶器,是用于盛放羹汤类食物的食具。最初陶器制作的“皿”,可能就是类似于“凵”的、凹陷的圆形器物。为了放置平稳,在“凵”这样的凹陷圆形器物上加上底座,就形成了后来的“皿”。陶器可能出现在人们定居之初的母系公社社会时期,人们用陶器“凵”盛放食物,同时也用陶器“凵”洗手。人们定居之后,劳动生产生活开始有了规律。一天之中吃饭的时间和次数,也逐渐与生产劳动相适宜而固定下来。于是饭前洗手不仅成为可能,也逐渐变成了必要。用陶器“凵”洗手大约就是这个时期的事情。由于“盥”表达的是用“凵中之水洗手”,所以人们用与称呼“凵”近似的发音guan称呼“盥”。

陶器“凵”应当只是一个“凹陷的圆形容器”,是很粗放的简陋器物,大小形态可能是随机的千奇百怪,可以用来盛放水和类似液体的食物。“皿”是形制式的陶器,“皿”出现的时候其他的形制式食具、炊具应当逐渐都出现了,这时使用“皿”进行的吃饭,可能第一文库网就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而是一种礼仪活动。比如饭前洗手,首先是要用“盘”把水端过来,以便“匜”从“盘”中舀上水,浇到手上和从手上流下的水进入“皿”中。人们有可能直接用“皿”中之水洗手,但是应当是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尽管甲骨文“盥”字图形描绘的是“人的‘爪’在‘皿’中”,不能排除人直接用“皿”中之水洗手。但有可能是在甲骨文“盥”字图形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在用近似于guan的发音称呼“在‘凵’中洗手”的情景。甲骨文“盥”字图形,有可能只是与人们用guan的发音称呼“盥”,所做的图形对应。甲骨文“盥”字图形中的“皿”,有可能是“凵”之伪。也可能是在甲骨文“盥”字图形造字时,是陶器“皿”从“凵”脱颖而出之初,当时大量的“凵”还在与“皿”混用,因此确实人们也在直接用“皿”中之水“洗手”,因此才有了甲骨文“盥”字图形中出现了“皿”。

二 关于“簟”字

甲骨文“簟”字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簟”字图形的临摹: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213.在解释“簟”字时说:“《说文》:‘(“丙”字下封口),舌皃,…….(古文“‘丙’字下封口”字图形)古文(“丙”字下封口),读若三年导服之导。’(甲骨文“簟”字图形)像竹席形,甲骨文(甲骨文“宿”字图形)正像人寝于竹席之上。小篆宿作(小篆“宿”字图形),(甲骨文“簟”字图形)、(古文“簟”字图形)位置相当,且(甲骨文“簟”字图形)与《说文》(“丙”字封口)之古文形近,故(甲骨文“簟”字图形)即(“丙”字封口)字。又《说文》谓(“丙”字封口)‘读若三年导服’之导,据《士丧礼》郑注:‘導、禫古音同。’故(甲骨文“簟”字图形)当即《说文.竹部》训为竹席之‘簟’之初文。《说文》误说(“丙”字封口)之形义,其竹席之初义遂隐。”

甲骨文“簟”字图形,可能是“经纬编织有序的席子”的描绘。从图形上看甲骨文“簟”与“因”字图形很类似,“因”是“口”中一个“大”;“簟”是“口”中有两条三角折线。也许甲骨文“簟”字是甲骨文“因”字之伪。人们用近似于yin的发音称呼“因”,是因为“因”是编织物,是与“畢”是一类的物品。由“畢”衍伸出“禽”,同样也由“畢”衍伸出“因”。 从甲骨文“簟”字图形“口”中“排列一致的两条折线”分析,这种席子至少是用草绳

“乙”

编织而成的,甚至是用细草绳根据规律的经纬线编织成的席子。所以“簟”是很成熟的“因”,是精细编织的的“因”。由于“簟”就是“因”、或者是由“因”发展而来的,所以人们用与称呼“因”近似的发音qin称呼“簟”。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中没有收录“荐”字,金文“荐”字图形是“‘鹿’旁‘草’”的描绘,应当是表达“‘鹿’在吃‘草’”的意思。其实“荐”就是一种“鹿”喜欢吃的“草”,《庄子.齐物论》:“麋鹿食荐”。也可能“荐”这种草柔软坚韧而且结实,常常被野兽用来作为窝中之草。也可能由于用“荐”草做成的“野兽窝”,大多是“凵”的形态,所以人们用与称呼“凵”近似的发音称呼“荐”。“荐”后来也被用于作“垫子、席子”的意思应用。应当说早在金文“荐”字出现之前,人们口语中已经在用近似于jian的发音,表达“‘荐草’、草垫子”的概念,金文“荐”字图形只不过是对人们口语发音jian对应概念的图形表达而已。由此可知人们口语中是在用近似于jian的发音称呼“席子、垫子”,而“簟”是“席子”的表达,就不难想到人们一定会用,与口语表达席子的近似发音dian称呼“簟”。

A 关于“奠”字

甲骨文“奠”字可能是一个与“簟”有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有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奠”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492.在解释“奠”字时说:“《说文》:‘奠,置祭也。从酋。酋,酒也。下其廾也。’甲骨文像置酒尊与一上,一即置酒之薦,与《说文》合。”

甲骨文“奠”字图形,是“‘酉’在‘一’”上的描绘,表达的大约是一种“用酒祭祀的形式”。出现了“酉”、即酒,应当是农耕生产比较成熟以后的事情,因此“奠”应当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事情。

“豊”这样的祭祀活动可能非常繁杂,有严格的规则、有条不紊的进行程序,宾客主次等级森严,词咏乐颂此起彼伏,每个人的衣着、动作、甚至表情都有规范可循。所以后来“豊”才能够从祭祀中脱颖而出,成为封建社会的基础规则。“奉神以酒”可能是“豊”这样的祭祀活动中一个核心的、必不可少的程序。“豊”是非常隆重的、大型的、具有地位、相当等级举行的大规模“祭祀”活动。“豊”这样的祭祀活动,并不适合所有的场合和所有的人。于是在一些必须要有一定心理需求表达的“祭祀”场合,又没有可能举行隆重的祭祀“豊”时,人们简化“豊”的程序,只进行“豊”中献酒这样的程式,这就出现了“奠”的祭祀形式。“奠”开始是“豊”的简化形式,后来主要用于表达对土地的崇敬,再后来只要涉及到对动“土”,比如挖坑建冢,起房垫地都要进行“奠”的祭祀,表达对打扰“土地神”深感不安。

从甲骨文“酉”字图形和出土的小口尖底陶罐分析,酿酒器“酉”应当就是尖底陶罐。现在出土的尖底陶罐体积都不大,高度在40厘米左右,也就是能放几升液体。尖底陶罐在长时间置放和酒的酿制发酵过程中不能装满,否则会倾倒。

甲骨文“奠”字图形,是“‘酉’字图形下‘一横’”的描绘,其中“一横”应当是“垫子”、即“荐、簟”的表达。由于进行“奠”祭祀“土神”时,需要把“酉”置于“‘簟’或者‘荐’”上,所以人们有可能用与称呼“‘簟’或者‘荐’”近似的发音dian称呼“奠”。

由于人们也用近似于qin的发音称呼“簟”,而“奠”是从“簟”衍伸而来的。所以人们有可能也用与称呼“簟”近似的发音zheng称呼“奠”,继而引出了后来的“鄭”。

B 关于“芟”字

甲骨文“芟”字可能是一个与“簟”或者“荐”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甲骨文“芟”字图形的临摹: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249.在解释“芟”字图形时说:“从(甲骨文“芟”字图形上部)从(甲骨文“芟”字图形下部)。裘锡圭谓(甲骨文“芟”字图形下部)即(甲骨文“殳”字图形)之异体,(甲骨文“芟”字图形)象以殳刈草,应释作‘芟’。《说文》:‘芟,刈草也。’” 甲骨文“芻”字图形描绘的是“拔草”的情景,不过是“直接用手拔牲畜吃的嫩草”,“拔草”时没有使用工具,也许因为用手拔的草是刚出“土”的新鲜嫩草之故,所以采用与称呼“土”近似的发音chu称呼“芻”。

“殳”像是有柄圆头的手持工具,或许与今天的大锤有几分形似。不过“殳”也泛指工具,泛指不规则、临时的、不专用的工具。不过我感觉甲骨文“芟”字图形所描绘的,不像是用“殳”之类的工具进行“刈草”。

甲骨文“芟”字图形中出现了“屮”的“品字形排列”,可见“芟”所面对的是“大量的草”。而且“品字形排列”的“屮”式样,与金文“荐”字图形中的“屮”呈“田“字形排列”,都有“大量‘屮’”的含义。所以甲骨文“芟”字图形中“品字形排列”的“屮”,应当是“荐草”的表达。甲骨文“芟”字图形所描绘的可能不是“用‘殳’刈草”,而是“用‘殳’加工‘荐草’”,使其能够适宜于编织“草席”。也许“芟”所表述的,可能就是“用‘荐草’编织草席‘簟’”的情景。也许就是应为“芟”是“用工具‘殳’整理加工‘荐草’,编织草席”的表达,所以人们用与称呼“荐”、或者“簟”近似的发音shan称呼“芟”。

三 关于“天”字

甲骨文“天”字是一个与“大”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天”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在“关于甲骨文‘人’字的猜想”一文中,已经对甲骨文“天”字做过分析。“天”最初就是“大”,是由“人”逐渐演绎而来的,所以人们用与称呼“人”相同的发音yin称呼“大”,并且由此演绎出现“丁”、“堇”。后来人们对“大”称呼的发音,与人们对“堇”称呼的发音一样,出现了与韵母in接近的韵母an发音。人们用近似于 tian的发音称呼“大”,也就是后来的“天”,可能是由对“大”称呼是近似于yin、jin、tin发音逐渐演化而来的。可能是由于群落和地域或者发声器官发育的关系,人们或者有相当的人们对“大”的称呼,在口语中出现了异化,即逐渐把近似于yin、jin、tin的发音演绎成tian。人们用近似于tian的发音称呼“大”,最初的意思应当与“天”是一致的,完全没有区分的,就是“最上、最高,‘大人’的头部”的意思。

“大”逐渐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继续演绎。一个是顺着“人头顶上”的意义,演绎生成了“人

头顶上”的“天”,称呼由近似于tin的发音逐渐演绎为tian;还有一个是沿着“人头”的意义,演绎生成了表达“人的头颅”的“元”和“页”,对其称呼也由近似于tian的发音逐渐分别演绎为yuan,和yan、yie、ye。。

A 关于“艱”字

在《关于甲骨文“人”字的猜想》一文中已经做过讨论,甲骨文“堇”是由“大”逐渐演化而来的。人们最初就是用近似于yin的发音称呼“人”的,然后在“人”中逐渐出现了“潇洒舒展的‘大人’”,于是人们用与称呼“人”近似的发音jin称呼“大”。甲骨文“堇”字图形,描绘的像是“献祭人牲”,“用火烧‘大人’”的情景。因此人们用与称呼“大”近似、相同的发音jin称呼“堇”。在“堇”的应用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歧化演绎。对“堇”称呼的发音分成了两个系统,一个继续沿着韵母in的方向发展,演绎出“瑾”;另一个沿着韵母an的方向发展,演绎出了“艱”。关于以上的分析,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463.有相关的阐释。由此可见人们对“堇”称呼可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发音,一个是与韵母in接近的jin,另一个是与韵母an接近的jan。

甲骨文“艱”字是一个与“堇”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艱”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464.在解释“艱”字时说:“从(甲骨文“堇”字图形)从(甲骨文“豈”字图形),(甲骨文“豈”字图形)或增繁作(甲骨文“豈”字图形下下甲骨文“口”字图形),故金文作(金文(“其”旁“刃”下“女”字)簋、毛公鼎“艱”字图形),是为《说文》艱字籀文所本。(甲骨文“堇”字图形)或又作(甲骨文“人”、“女”、“卩”字图形),盖(甲骨文“堇”字图形)与(甲骨文“人、女、卩”字图形)皆为人形,故可通作。《说文》:‘艱,土难治也。从堇、艮声。’”

甲骨文“艱”字图形是“壴”旁“堇”的描绘。“壴”是令人振奋的乐器、即“鼓”,“壴”是族群进行集体活动所用的器物。当“壴”出现的时候,应当意味着“壴”的周围还有非常多的人,在没有出现庙社时,也用于祭祀;“堇”是被火烧烤活祭的“大人、人牲”。由此“艱”可能表达的是,“人们用手掌猛烈的击打‘壴’,围着烧烤人牲‘堇’的汹汹篝火,扮鬼扮神手舞足蹈,狂呼乱喊、声嘶力竭地叫嚣”的情景。人们击“壴”是为了要令自己振奋、鼓舞情绪高亢,用来驱赶将“堇”活活烧死所带给人们的恐惧。

由于“艱”有可能表达的是“堇”在祭祀中,被当做人牲活活烧死时,忍无可忍的过程、处境,所以人们用与称呼“堇”相同的发音jian称呼“艱”。

四 关于“元”字

以上提到“元”是由“大”演绎而来的,甲骨文“元”字图形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元”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在《关于甲骨文“元”字的猜想》一文中,对甲骨文“元”已经做过详细的讨论,“元”就是“人的头颅”的表达。由于人们用近似于tian的发音称呼“大”,而“元”是由“大”演绎而来的。所以人们用与称呼“大”近似的发音yian、yuan称呼“元”。

也许是由于非常远古时期,人们尚不知死亡后掩埋尸体,使得人们的尸骨在死亡后暴露于滩涂岩牙。或者总是能够看到人们的“头骨骷髅”与“石头”的形态大小类似,所以人们用与称呼“元”近似的发音dan,称呼滚落在川边两岸的石头“石”。

开始人们对天上的“月亮”和“太阳”并不一定能够区分的清楚,或者认为“月亮”和“太阳”是一个东西,只不过一个是白天出现,另一个是夜里出现。可能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形态与人们的头颅“元”,或者“石头”形态类似,所以人们用与称呼“元”近似的发音yue、yuan称呼“月亮”和“太阳”。由于“太阳”和“月亮”呈圆形,所以人们称呼“太阳”和“月亮”近似于yuan的发音,逐渐有了“像太阳、月亮一样‘圆’的”、“圆形”、“圆”的表达。

由于人们制作的“陶鼎”,可能是在转轮上完成的,呈圆形。其形态与“月亮”或者“太阳”的“圆形”相差无几。所以人们用与称呼“月亮”和“太阳”相同的发音yuan,称呼陶鼎的上口“员”。“圆形”的“圆”,是从“员”中分离出来的。也许当时“员”除了表示“陶鼎的上口形态”以外,也被用来作为计量陶鼎数量的专用量词,即“一个陶鼎”往往也被称作“一员”。于是逐渐“员”也被用作计量的“量词”之一,比如对“人”计量时常用的“成员”一说就是如此。

A 关于“晏”字

由于人们是在用近似于yan、yuan的发音称呼“太阳”的,所以衍伸出了人们用与称呼“太阳”近似的发音dan,称呼表示太阳初升的“旦”。甲骨文“妟”字就是一个与“旦”相关的字,也可以说是一个与人们用近似于yan的发音称呼“日”相关的字,自然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妟”字图形临摹: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316.在解释“妟”字时说:“从女上从(小圈)

,董作宾释妟,谓即匽,亦即郾国。按董说可从。金文匽字侯旨鼎作(侯旨鼎“匽”字图形)、子璋锺作(子璋锺“匽”字图形)、郾王戈又加邑旁作(郾王戈“郾”字图形),所从之(类似甲骨文“妟”字图形)与甲骨文(甲骨文“妟”字图形)同。李孝定谓(甲骨文“妟”字图形)像女子妟坐之形,所从之(小圆圈)像头,篆变从日者,古文于空廓中每加小点为彣饰,遂似从日矣。可参。《说文》:‘妟,安也。从女日。《诗》曰:‘以妟父母’’”。

甲骨文“妟”字图形是“小圈下‘女’”的描绘,“小圈”应当还是“日”的省形,“‘日’下‘女’”的描绘,应当是“阳光下的女子格外清新”的意思,后来引申为 “日出清明”的意思。由于“妟”是“阳光女子”的表述,所以人们用与称呼“日”相同的发音yan称呼“妟”。“宴”、“郾”、“ 匽”字的读音都是yan,而且都是以“妟”为声符的。可见“妟”对后来用近似于yan发音的概念酝酿和图形字符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

五 关于“面”字

由于“元”所表达的是人的“头颅”,所以与“头颅”相关的概念,几乎都与“元”密切相关。于是人们用与称呼“元”近似的发音mian,称呼头颅“元”上有五官的一侧为“面”;用与称呼“元”近似的发音ran,称呼生长在自己头颅“元”上的“头发”为“冉”。继而衍生出对“长发飘飘的女子”称之为“姌”。由于人们用近似于ran的发音称呼自己的头发“冉”,就用与称呼“冉”近似的发音zan,称呼管理头发的“骨锥”为“兂”。后来由于人们看到“桑树”上吃食桑叶的“小虫子”,与“兂”的形态近似,于是就用与称呼“兂”近似的发音can,称呼这种可以把“桑树枼”吃光,而使得桑树死亡的“小虫子”为“蚕”。

A 关于“弁”字

甲骨文“弁”字可能也是一个与“冉”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弁”字图形的临摹: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973.在解释“弁”字时说:“从口从(甲骨文“収”字图形),像两手捧弁之形。或从(甲骨文“西”字图形)从(甲骨文“収”字图形),与《说文》籀文略同。殷墟妇好墓出土之石人有头戴圆形束发之冕者,其冕即(甲骨文“弁”字图形)中之口形,作方形者,便于契刻之故。《说文》:‘覍,冕也。周曰覍,殷曰吁,夏曰收。从皃象形。…..。’覍(弁)、吁(“日”字下“吁”字)、收异名而实为一物。《仪礼.士冠礼》郑玄注:‘覍名出于槃’。槃、盤古今字,盤、弁古音同。即以盘旋于头上之环冕称之为弁;吁即纡,谓环形之冕萦纡于头上;收指环形之冕有收敛头发之用。弁字所从之厶亦环形之伪变。《说文》‘厶,:姦邪也。韩非曰:‘仓颉作字,自营为厶’’”。厶之初形当为萦绕之环,故从(圆圈)与从厶同。弁应从环从収,即甲骨文之(甲骨文“弁”字图形)字。”

甲骨文“弁”字图形是“双手‘収’捧着一个‘口’形物”的描绘,如果没有殷墟妇好墓出土石人,其“头戴圆形束发之冕”呈“口形”,很难想象甲骨文“弁”字图形,表达的可能是“以盘旋于头上之环冕”,即“束发之冠”的意思。

“弁”后来是“官帽”的表达,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色鹿皮做的角皮弁,是武冠。由于“弁”是“帽子”、是“冕”的表达,所以人们用与称呼“冕”近似的发音bian称呼“弁”。

也许“弁”是“冠”的一种,或者是“冠”的前身,是用于管理约束头发的“发箍”。当时的人们把头发称作“冉”,所以人们有可能用与称呼“冉”近似的发音bian称呼“弁”。

B 关于“免”字

人们用近似于mian的发音称呼“冕”,也就是“免”,是因为“免”是戴在头“元”上,也是管理头发“冉”的帽子。“免”是一个与“元”或者“冉”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免”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960.在解释“免”字时说:“从(甲骨文“冃”字图形)从(甲骨文“人”字图形),(甲骨文“冃”字图形)像羊角形为饰之帽,故(甲骨文“免”字图形)即从人戴冃之免,免字《说文》失收,而以后起之形声字冕字代免。”

甲骨文“免”字图形,是在“人”的头部形象的描绘了夸张的“帽子”,其“帽子”的形态与甲骨文“冃”字图形的样式相差无几。所以“免”是“‘人’带帽子”的表达。因为“免”是戴在“头”、即“元”上的帽子,所以人们可能用与称呼“元”近似的发音mian称呼“免”。

六 关于“面”与“目”

在人们用近似于yuan的发音称呼自己“头颅”为“元”的影响下,人们用逐渐用与称呼“元”近似的发音mian,称呼头颅上生长着五官的脸为“面”。人们用近似于mian的发音称呼自己的脸为“面”,对人们称呼自己的五官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人们对几乎全部五官称呼的发音韵母,都是与称呼“面”相同的an。比如,人们很可能就是在用与称呼“面”近似的发音yan,称呼“目”的。比如甲骨文“宦”字是一个与“臣”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甲骨文“臣”字图形,实际上是甲骨文“目”字图形的竖置。人们在内心不安和忐忑时,常常表现出眼神慌乱。“‘目’的竖置”应当就是对“眼神慌乱不定”的描绘。因为“目”是面上最有表现力的器官,所以人们用与称呼“面”近似的发音yan称呼“目”和“臣”。由于“宦”是用“目”、“臣”的眼神慌乱,表达“内室中小心翼翼的奴仆诚惶诚恐”,所以人们用与称呼“目”、“臣”近似的发音huan称呼 “宦”。

在人们用近似于yan发音称呼“目”的影响下,人出现了采用与称呼“目”相同的发音韵母an,称呼与“目”相关的“曼”、“观”、“见”、“监”、“雚”、“萑”、“展”等等。

A 关于“眢”字

甲骨文“眢”字是一个与“目”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眢”字图形的临摹: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364.在解释“眢”字图形时说:“于省吾谓,金文(“宀”下“夗”下“食”字形)所从之夗,臣辰卣作(臣辰卣“夗”字图形)、臣辰盉作(臣辰盉“夗”字图形)、….,故卜辞之(甲骨文“眢”字图形“目”旁部分)形应即夗字,(甲骨文“眢”字图形)从夗从目即眢字。按于说可从。《说文》:‘眢,目无明也。’”

甲骨文“眢”字图形是“‘目’旁‘人’张开手臂”的描绘,可能表达的是“‘人’一边在用手臂肢体阐释,一边又从眼神‘目’中流露出委屈的神情”。由于“眢”要表达的是“‘人’眼神‘目’中流露出的委屈神情”,所以人们用与称呼“目”近似的发音yuan称呼“眢”。后来出现的“夗”字,可能是对“眢”字的省形。

“眢”反映的可能是人的委屈情绪,是人有了精神活动、心理活动后,

寻求抚慰的情绪体现。

大约在农耕社会食物取得相对稳定以后,相当一部分阶层的人,精神活动随即迅速提升。“眢”应当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内容之一。它与“乐”、“悲”“喜”几乎是同时被挖掘发达起来的。

B 关于“还”字

甲骨文“还”字图形,可能是一个与“目”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还”字图形的临摹: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55.在解释“還”字时说:“从(甲骨文“行”字图形)从(甲骨文“眉”字图形)从(甲骨文“方”字图形),唐兰释为還之本字。自辞例观之,释還可通,但金文作(金文免簋“還”字图形),与甲骨文形异。”

甲骨文“還”字图形中的“方”,在金文中有点“衣”的形态。甲骨文“還”字图形是“行”、“方”和“眉”的组合会意,图形中的“方”大约是表示流放远方荒芜之地的罪犯;“眉”应当是“目”,是观看瞭望的描绘,表示眷恋不已的心情;“行”是路途遥远的表示。由此甲骨文“還”字图形描绘的是一副“流放于边疆之地的罪犯,瞪着双眼眺望遥远的、路途迢迢的故乡,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景”。由于“還”的核心意义是“用‘目’瞭望远方故乡”,所以人们用与称呼“目”近似的发音huan称呼“還”。

七 关于“面”与“口”

同人们用与称呼“面”近似的发音yan称呼“目”一样,人们也用与称呼“面”近似的发音kan称呼“口”,并且由此衍生出了“甘”、“言”、“圅(函)”、“占”等等。

A 关于“咸”字

甲骨文“咸”字是一个与“口”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咸”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92.在解释“咸”字时说:“从(甲骨文“口”字图形)从(甲骨文“戌”字图形),与金文之咸作(金文帚女簋、秦公簋、矢方彝“咸”字图形)字形同。《说文》:‘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戌、悉也。’卜辞之咸用于人名,咸亦称咸戊。罗振宇曰:‘伊尹、咸戊之名或但举一字曰伊、曰咸。’咸、咸戊即经典所见之巫咸亦称巫戊。咸戊为殷之元臣,功比伊尹,并列于先王受祀,其祭礼之隆重亦与先王相同。”

甲骨文“咸”字图形是“戌”下“口”的描绘,“口”可能是村邑的表达,因此“咸”有“武装保卫村邑城郭”的意思。

根据后来

“咸”

有“悉数、全部”的意义分析,“咸”当初可能有“全民兼兵”的含义。“咸”

出现的可能比较晚,是“戊”发展成有面积、有宽度的刃具“戌”以后的事情,有可能是出现青铜器武器时候的事情。

“战斧”的形制由“戊”发展成“戌”,到出现“成”,说明战争的激烈程度已经达到血可瓢杵的状态了。这样的战争,应当是由专业的军队和训练有素的将士来实现的。出现全民兼兵的情况,一定是非常紧急,一定是出现了专业的将士军队难以抵挡的局面,需要每个人为保全自己的性命财产去拼搏。

需要全民兼兵保卫家园,无非是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还没有出现国家军队时,参与族群间的战争是族群中每个男人的义务。不过这时不可能出现专业战争武器战斧、戊、戌甚至成;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出现国家诸侯之后,城郭之破危在旦夕,专业的军队已经不足以实现抵抗,家园的保卫有赖于城郭中个人自己的拼搏。这时城郭中的居民会拿起武器,参与战斗。“咸”描述的应当是后一种状态。“咸”的出现差不多是青铜器时期的事情,因为战斧已经成为“戌”的样子了。

人们用近似于han或者xian的发音称呼“咸”,应当是来自于“口”。“鹵”出现之后,人们在食物中加“鹵盐”进行调味,逐渐成为人们的饮食习惯。由于“鹵盐”进入“口”中会引起口腔特殊的感觉,所以人们用与称呼“口”近似的发音han或者xian,称呼“鹵盐”带给人们的口感。人们用近似于han或者xian的发音称呼“鹵盐”带给人们的口感,开始与“咸”并无瓜葛。巧的是人们也用“口”与“村邑城郭”的居住区域对应,也用与称呼“口”相同的发音han或者xian称呼居住区域“村邑城郭”。因此对“用武器‘戌’保卫村邑城郭”“咸”的称呼,也采用了与称呼“口”近似的发音han或者xian。用“口”表达村邑,实际上也是对“邑”的省形。也就是说人们用近似于han或者xian的发音,称呼“盐卤”带来的口感,与人们称呼“咸”的发音是一致的。只是人们对“盐卤”带来的口感称呼,还没有出现图形符号表达的需求。当出现需要对“盐卤”带来的口感进行文字表达需求时,人们借用了表达“武力保卫村邑”的“咸”字图形。于是“咸”融入有了“‘盐卤’带给人们味觉”的表达。 无论是“盐卤”带给人们味觉的表达,还是“用武力保卫村邑城郭”的表达,人们对其称呼采用近似于xian和han的发音,都是来自于其意义中的“口”。

B 关于“奻”字

甲骨文“奻”字应当是一个与“言”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an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奻“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318.在解释“奻”字时说:“从二女,与《说文》奻字篆文形同。《说文》:‘ 奻,讼也,从二女。’”

甲骨文“奻”字图形是“二女并列”的描绘,根据“奻”后来是“争吵”的意义分析,“二女”并列可能描绘的,是“两个女人正在争吵互不相让”的情景。甲骨文“奻”字图形用“两个并列女子”的图形,表达“争吵”的意义。可见“奻”出现的时候,一定是女人最斤斤计较的的时候,只要是两个女人持续者面对面,就一定是在因为什么事情争吵的不可开交。否则“用两个女人并列”的图形,就不可能引起人们“争吵”的共鸣。

人与人之间的争吵,最敏感的触发点,是互相之间的利益分配纠纷。“女人”为自己的利益纠纷,而与另外一个女人争吵,应当至少是发生在族群内部、或者家庭内部。“奻”不太可能发生在母系社会时期,这个时候母系社会的基础细胞是母亲单元,每个母亲单元都会有子女、兄弟以及性伴侣,以及与母亲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老人。

母系社会一定是由众多的母亲单

元组成的,母亲单元之间应当是有血缘关系的。母系社会基本上没有“私”,最突出的问题不过为“饥饿致人死亡”的“食物”,血缘关系是保证人们不被饿死的纽带。所以这个时期,尽管女人母亲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但是如果女人与女人面对面就必然争吵,则母系社会就会面临疏离而解体为更小的社会团体,由此母系社会也就不可能在沿河流域发展壮大,成为庞杂的大社会。所以“奻”应当描绘的是封建社会以后,家庭内部“两个女人面对面”的情景。封建社会时期有“私”有“利”,男子可以有妻、有多个妾。妻妾之间由于丈夫的宠爱而获得的利益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妻妾之间,常常会因为丈夫认为是琐碎的小事争吵不休。 由于“争吵”是比较激烈的“言”,所以人们有可能用与称呼“言”近似的发音nuan称呼“奻”。由于人们用近似于yan的发音称呼“言”,是从人们用近似于kan的发音称呼“口”而来的。所以从“言”说到底,还是与“口”相关。

甲骨文“奻”与“比”字图形,在造字结构上相同,都是两个“女人”的并列。“比”的核心意义有可能是“两个女子并列”情况下,自然形成的“比较”。“比”有可能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对“女子”的评价,因此有可能是男权社会、封建社会之后出现的事情。“奻”也是两个“女子”的并列,应当也有“两个女子并列”情况下,自然形成的比较。不过从“奻”后来有“争吵”的意义分析,“奻”出现之初更多的表达可能是“两个女子并列”情况下,互相之间的“竞争”。“奻”更多地表现来自于“两个女子之间的、内部”的“竞争、比较”。由此可以认为“比”和“奻”的核心意义,应当都是“两个女子并列”而出现的“竞争、比较”,不过“比”可能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评价“两个并列女子”的优劣;而“奻”可能是从“两个并列女子”互不相让的角度出发,描述“两个并列女子你争我拼”的情景。“奻”和“比”有可能酝酿于同一个概念,也有可能是具有同一文化传承的两个独立族群,为同一概念所创造的不同描述。

八 关于“面”与“耳”和“自”

人们用近似于mian的发音称呼“面”,也影响到人们对“耳”和“自”称呼的发音。比如甲骨文“聑”字,就是一个与“耳”相关的字。甲骨文“聑”字图形是“双‘耳’并列”的描绘,表达“全神贯注而审聼之意”。也正是由于“聑”所表达的是“用‘耳’专心致志的聼”,所以人们用与称呼“耳”近似的发音tian称呼“聑”。人们用tie的发音称呼“聑”,应当是由近似于tian的发音演绎而来的。

再比如甲骨文“臬”字,是一个与“自”相关的字。甲骨文“臬”字图形是“自”下“木”的描绘,表达的意思是“在‘木’上设置的箭靶,就像人脸上的‘自’一样”,“臬”就是“箭靶”。由于“臬”所表达的“‘木’上的‘箭靶’”,与“‘人’脸上的‘自’”形似,所以人们用与称呼“自”近似的发音nian称呼“臬”。人们用nie的发音称呼“臬”,应当是由近似于nian的发音逐渐演绎而成的。

2015-9-16

【59与韵母an相关的甲骨文字】相关文章:

《甲骨文字典》释文补正二则10-03

韵母05-25

韵母是什么_韵母的组成01-13

甲骨文05-12

川大破格录取“甲骨文考生” 主攻方向古文字11-05

甲骨文的来历01-13

甲骨文作文08-24

鼻韵母的意思, 鼻韵母的解释05-04

韵母绕口令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