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课标版高考化学的常见错误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6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典例归错1:基础不扎实

  例:右图是元素周期表的另一种画法——三角形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图上标有第ⅦA族和碳、钾两种元素的位置,化学高考阅卷教师谈新课标高考复习(二)。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在右图中将过渡元素所在的位置涂黑。

  ⑵工业上冶炼M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⑶M和R组成化合物MR的超细粉末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等领域。其制取原理是用M的氧化物、R的单质与碳单质在高温下反应,已知反应中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中_____________作氧化剂。

  ⑷图中A、B两元素形成的离子B2A82-中,B元素呈现最高价,B原子位于由A原子组成的四面体的中心,且所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均满足8电子结构。该离子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单质、化合物性质及其转化。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有关推断题需要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本题尽管以元素周期表的另一种新的画法——三角形元素周期表为题境来呈现,但考查知识与能力的落点都是化学学科中的最基础的部分。过渡元素的位置在三角形元素周期表的不难圈定。第ⅦA族和碳、钾两种元素的位置的给出进一步明确了其它元素的位置,根据我们熟知的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的关系,以及元素化合物性质判定和物质转化的基本知识就可以顺利解决A、B、R、M等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关问题。

  

  归错:基础知识不扎实是本题解答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它导致思维方法混乱、类比迁移不足。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础知识不牢。如:错涂过渡元素的位置;A、B、R、M元素种类判定错误。这些都源于不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不明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以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按元素原子结构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来排列的;不理解长式周期表是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为根本的,在结构上以周期和族的方式来呈现,也可认为以(横)行和(纵)列的形式来呈现。再如:在已知B元素呈现最高价,B原子位于由A原子组成的四面体的中心,且所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均满足8电子结构的情况下,还是不能判断出A、B(O、S两元素)两元素形成的离子B2A82-中氧元素不可能都呈-2价,必然有部分氧元素呈-1价,所以B2A82-具有氧化性。这说明基本的价键知识,以及氧元素的性质与化合价的关系问题还是不明确。

  ②本质认识欠缺。如:在图上已经标有ⅦA族和碳、钾两种元素的位置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够判断出M;或者推断出了M,但不能写出其冶炼方法。这体现出不理解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且无论以什么形式把元素进行周期性编排都应该在本质上体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特点;不能够通过基本知识的类比和迁移解答有关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元素的判定与性质;认识不到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的关系,不能判断(推断)周期表中特定位置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及其变化;不能认识到Al与Na、Mg等活泼金属一样往往通过电解的方法来进行冶炼,因为它们的阳离子很难得电子被还原成单质,于是采用电解这种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来实现由高价阳离子向零价单质的转化。

  ③书写表达有误。如:已知化合物MR是用M的氧化物、R的单质与碳单质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1∶3在高温下反应而制取,但该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依然不能准确规范表达。有的错在各反应物化学计量数的比值上,有的没有注明反应条件,有的不能正确写出生成物CO,还有的未能正确写出化合物MR和M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反应、变化的化学用语的使用和表达是基本的化学学科素养,也是化学学科测试的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化学式和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在书写上的不规范或错误是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欠缺的突出表现。

  典例归错2:思路不明晰

  例:某温度下,将3molA、1molB气体通入容积2L的密闭容器中(容积不变),发生反应:

  3A(g)+B(g) xC(g),2min达到平衡,此时剩余0.8molB,测得C的浓度为0.4mol/L。

  ⑴x=,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C的反应速率为;

  ⑵若向原平衡体系中充入amol气体C,在相同条件下达到新平衡,此时B的物质的量是mol;

  ⑶设原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a%,若起始投入3molA和3molB气体,其它条件不变,此时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b%,a%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11高考信息《化学高考阅卷教师谈新课标高考复习(二)》。

  ⑷若保持温度、容积不变,将原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作调整,可使平衡向右移动的是()

  ①均减半②均加倍③均增加0.4mol④均减少0.4mol

  归错:问题解答出现的错误主要归咎于解题思路不对。而思路错误导致方法有问题,解答结果不正确。主要表现为:

  ①解答过程重复。如:⑴求算x的值和C的反应速率时,对两者分别求解,各行其道,重复思考,重复计算。解题过程可先求算C的反应速率为0.2mol/(L·min),然后根据速率的比值关系确定x=4。也可通过消耗B与生成C的量化关系,得x=4,然后根据化学计量数之比与速率数值之比的关系求出C的反应速率为0.2mol/(L·min)。

  ②问题定位不准。如:⑵一定温度下,2L的密闭容器通入3molA、1molB气体反应,平衡后再充入amol气体C,求达到新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忽略⑴的结论,只是就题论题,该问题不容易解决。实际这是恒温恒容条件下无气体体积差的可逆体系的等效平衡问题——“极限法一边倒”后对应组分成比例。

  ③不当选择方法。如:⑷对原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作调整,从而使平衡向右移动。

  看上去这是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用量而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如果按这个思路根据各物质量的变化逐一分析,问题最终会获得解决,但过程变得很复杂。如果采用等效平衡的思想来解决这个不等效问题,平衡是否移动以及移动的方向则很容易得到解决——恒温恒容条件下无气体体积差的可逆体系只要不同起始加入量满足对应组分成比例就建立等效平衡,则均减半和均加倍均与原平衡等效,而均增加0.4mol或均减少0.4mol不等效。

  ④不善使用规律。如:⑶反应物平衡转化率大小的比较问题,一般地,对于平衡体系:mA(g)+nB(g)pC(g)+qD(g)当提高反应物A的加入量会使平衡正向移动,此时,反应物B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而A得平衡转化率减小。按照平衡体系反应物转化率变化的这种规律,与原平衡相比,反应物B的起始加入量增大,则反应物A的转化率要增大。

  典例归错3:审题不仔细

  例:置换反应的通式可表示为:单质(1)+化合物(2)= 化合物(1)+单质(2)。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②6种单质分属于6个不同的主族。

  归错:本题出现的大量错解主要归咎于审题不仔细。写出的不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表现为:

  ①不是置换反应,如:3Mg + 8HNO3 =3Mg(NO3)2 + 2NO↑+ 4H2O、CO + CuOCO2 +Cu。上述几个反应都是单质与化合物作反应物或单质与化合物作为生成物的反应,但都不是单质、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置换反应。

  ②涉及20号以外元素组成的物质,如:Fe + CuSO4 = FeSO4 + Cu、Zn + H2SO4 = ZnSO4 +H2↑ 、2Al + Fe2O3Al2O3 + 2Fe、3Fe + 4H2OFe3O4 + 4H2、H2 + CuO =H2O + Cu。反应方程式中涉及的元素有Fe 、Cu 、Zn等20号以外的元素,且为非主族元素。

  ③所涉及的单质属于同主族元素,如:2Na + 2H2O = 2NaOH +H2↑、2C + SiO2 2CO↑+ Si 、O2 +2H2S = 2H2O + 2S。反应方程式中涉及的Na和H、C 和Si、O和S分别属于同主族(ⅠA族、ⅣA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