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学教案

时间:2025-03-26 17:20:06 赛赛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阿q正传教学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q正传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q正传教学教案(通用6篇)

  阿q正传教学教案 1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

  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

  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研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阿q正传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

  3.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

  4.领悟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5.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情感目标

  6.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2.认识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如何运用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1.补充一些诸如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小说的动机和时代、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背景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处理好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者在小说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时,应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因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从环境入手,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3.通过归纳主题思想,感知人物的典型意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的主观态度和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巨大的艺术价值。

  4.通过阿Q人物形象的分析提高学生鉴赏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习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名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师问:这些句子是谁写的?

  生答:鲁迅

  师答:对,这些家喻户晓的句子就是鲁迅写的。其中有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是对孔乙己的哀叹,也是对祥林嫂的哀叹,更是对今天这课文的主人公阿Q的哀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看看鲁迅是如何哀叹阿Q的。

  二、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三、阿Q明星档案

  名人:阿Q

  年龄:三十出头

  籍贯:不详

  身份地位: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工作:打零工

  外形特征:头上有癞疮疤

  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生平最得意的事:欺负小尼姑

  生平最恼火的事:

  1、向xx求爱,被拒

  2、让小D抢了饭碗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进过城并看过杀头

  最受人欢迎的时候: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

  生前最后一句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口头禅:妈妈的

  四、解读写作背景

  《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署名巴人,载《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小说共九章。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命运的描写,着重揭示了由于长期的屈辱地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而造成的精神胜利法这种不能正视现实的性格特征。作品把这种变态性格和心理,作为当时大多数国民具有的精神弱点加以暴露和批判,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小说用艺术形象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在客观上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五、感知全文

  你心目中的阿Q是什么样的呢?

  伶仃、瘦弱、邋里邋遢……

  六、解读阿Q动手打人或被打的过程

  阿Q被打的过程:

  言语进攻/反击他人——饱受皮肉之苦——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达到新的平衡言语进攻/反击他人

  这表明,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不能正视自已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侯,不是正视现实,而是用“精神上的胜利法”来安慰自已,把失败当作“优胜”,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他是一个忘性很重的人,对所受的痛苦易于忘却。同时,他也看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当受到地主豪绅们欺侮,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

  七、把表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细节逐一找出来

  (1)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2)光荣的癞头疮

  (3)自嘲“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4)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

  (5)押牌宝的故事

  (6)阿Q败于王胡

  (7)挨“哭丧棒”

  八、寻找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

  受践踏-—自尊-—反抗-—怒目主义——腹诽战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自轻自贱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九、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十、探究:这种病态的根源在哪里?

  由于地主阶级对阿Q的压迫、剥削和奴役,才造成阿Q的极端穷苦和落后。阿Q之所以不能起来反抗,而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也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他政治上迫害和思想上毒害的结果。(用旧道德、旧礼教、旧思想)

  十一、讨论:

  谈谈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你是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的?

  由此可见,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十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我们知道,精神胜利法是阿Q作为立身和快乐之根本,从阿Q的活动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从下面的事情中看出阿Q的性格是怎样的?

  1、与人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2、藐视“文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看不起城里人:“这是错的”、“可笑”。(狭隘保守,盲目趋时)

  3、瘌疮疤的故事:“你还不配……”“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争强好胜,忍辱屈从)

  4、赌博,被抢:自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自轻自贱,心满意足)

  5、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蛮横霸道,懦弱卑怯)

  6、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秃儿。驴……”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懦弱卑怯奴性十足)

  7、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咳,呸!”“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欺软怕硬,流氓恶习)

  双重人格

  质朴愚昧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懦弱愚昧

  敏感禁忌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安于现状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

  十三、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在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十四、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

  意图有两点: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阿q正传教学教案 3

  教材分析

  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

  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

  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②问题引导:

  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

  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未庄风传革命;

  阿Q宣布革命;

  阿Q幻想革命;

  地主投机革命。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

  ①围绕着“革命”这件事,作者写了一些很幽默的情节。你觉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

  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

  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

  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也为下一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体会严肃简要分析“他人的幽默”的“幽默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幽默背后的深刻意义。体会这些“幽默”背后的严肃:①民众的“幽默”说明了他们的愚昧落后、不理解革命;②地主阶级的“幽默”则说明了他们的狡诈、投机革命。

  简略处理这一部分内容,以突出下一步对作品的主人公阿Q的分析。

  具体分析“阿Q的`幽默”背后的严肃:

  ⒈把握阿Q性格特点

  ①在宣布革命的时候,阿Q有两句话:“……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党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②阿Q对革命有哪些幻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目的是什么?进而可以看出他又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⒉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阿Q虽然可笑,但历代农民革命者不都和阿Q想的一样吗?从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吗?阿Q是可笑的,可是,他又是典型的;作品是幽默的,可是,又隐藏着深层的悲哀。学生思考回答:

  ①宣布革命时的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性格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一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另外,“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也就是阿Q对自己革命目的的表述。

  ②我们可将阿Q的革命目的概括为:报私仇、抢东西、挑女人。这些愿望中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更多地表现了他的愚昧落后与不觉悟。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阿Q的形象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体会作者在这两个最滑稽的场面中所蕴藏的深刻的社会内涵。

  课堂小结嘲讽的笔调,良苦的用心。突出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巩固拓展①课内练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生活有了什么新认识?

  ②联系课外阅读的类似的作品,写一篇赏析文章。

  ①完成课内练习;

  ②课外完成作文。由一篇文章的学习增进学生对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认识;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阿q正传教学教案 4

  教与学的目标

  1.解读阿Q形象的特点,感受鲁迅刻画这一形象的情感体验;

  2.省察自身精神生活中的“阿Q相”,体会小说的永恒魅力。

  教与学的过程预设

  一、组织教学(课前导语)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把他和鲁迅选编的部分中国优秀小说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他把这本书命名为《活的中国》,认为只要像鲁迅这样的精神产品创造者在,中国就不会丧失活力。七十多年过去了,鲁迅早已去世,但中国活着,鲁迅的精神产品也活着。

  二、实施教学

  1.走近鲁迅(1881~1936)

  (1)鲁迅的名讳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作为笔名,始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

  (2)鲁迅文学创作的成绩

  小说集3部、散文集1部、散文诗集1部、杂文集16部(据通行说法)。

  (3)阅读鲁迅小说要注意的时空背景

  时代特征:晚清至民国初年,普通中国人“被迫”进入近、现代化进程后的物质和精神状态。

  地域特点:宁绍平原发育完善的封建文化(绍兴的浓厚的'礼教习气、“三乌”习俗、流民习性、水乡风情等);鲁迅能够由内而外审视旧文化的独特家世(绍兴周家的盛衰,与周敦颐、周恩来的血缘关系,祖父周介孚的科场案,父亲周伯宜的病,周氏三兄弟的文化成就等)。

  2.走进阿Q

  (1)关于“Q”和小D的“D”的读音。

  “Q”应念“guì”,“D”应念“同”。

  (2)填写阿Q履历表

  姓名:

  籍贯:

  生卒年:

  特长:

  身体特征:

  婚姻状况:

  性格(填最重要一项):

  简历(分两个阶段):

  1911(宣统三年)之前:

  1911年(分春天、中秋、九月、秋冬四个时段):

  要求学生逐一填写,每填一项必须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根据。从中感知阿Q社会地位之卑微、人格之受践踏、物质之贫苦、生命之短暂,体味鲁迅在这个人物身上所倾注的关爱和同情。

  附:阿Q履历

  姓名:姓不可考,名有音而其字不确定。

  籍贯:居无定所。

  生卒年:1911年这一年将到“而立”。

  特长:“真能做”。

  身体特征:有辫子,有癞疮疤。

  婚姻状况:未婚,有过闪电似的恋爱经历。

  性格:有精神上的胜利法。

  简历:

  1911年前主要有:一次在赛神的赌摊上赢了钱被抢;在戏台下拧过女人大腿(隔一层裤);赵太爷儿子中秀才报捷那天,阿Q自认是本家,结果第二天挨了一个嘴巴。

  1911年春天有:被王胡“碰头”;被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头;调戏小尼姑;与吴妈“恋爱”;被赵家敲诈;被未庄人疏离;与小D打架;去静修庵偷萝卜;被迫进城。

  同年中秋后有:傍晚回未庄,说杀革命党;出卖“赃物”。

  同年九月后有:革命党进城,阿Q在未庄“带头”革命,畅想革命后的翻身生活;假洋鬼子抢先去静修庵革命,并不准阿Q革命;赵家遭抢,阿Q作为疑犯被抓去县城。

  同年秋冬:阿Q在县城受审、画押并被枪毙。

  三、课后思考

  从文本中找一处你觉得最滑稽可笑的情节设置,在旁边作批注,阐明你认为其滑稽可笑的理由。

  阿q正传教学教案 5

  教学目的:

  学习这部小说,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精彩的心理描写,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主题人物形象,认识阿Q的革命性与落后性。

  教学难点:

  欣赏心理描写艺术。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关于鲁迅的知识点)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阿Q正传》节选自《呐喊》,于1921年12月发表于《晨报副刊》,作者署名巴人。

  二、小说创作的背景

  《阿Q正传》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的社会生活,“革命”和“不准革命”这两章又是直接以辛亥革命高潮时期农村的阶级斗争为背景。

  发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此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道路。但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没有依靠农民群众,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没有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依然如故,没有丝毫的改革和进步。封建势力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并且利用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纷纷投机革命,篡夺和把持各级政权,反过手来镇压和屠杀革命党人。

  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是鲁迅先生意识到农民问题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小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三、节选故事复述

  四、人物分析

  1、阿Q性格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抢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列举具体事例,分析阿Q的性格):阿Q的性格十分复杂。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贫苦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浸渍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他的革命性常常深深打有盲目、落后以及精神胜利的烙印,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

  课堂练习:

  1、读下面一段文字,具体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合理的成分是什么?恶劣的成分是什么?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明确:阿Q深受剥削,一贫如洗,经济上强烈要求翻身,这种愿望是合理的。但是,阿Q的愿望不是阶级的翻身,而是想当老爷,作威作福。他根本不懂革命是要推翻剥削制度,解放被压迫人民,他想的.是取而代之,自己成为新的剥削者。

  五、找出小说中阿Q的心理描写,体会其妙处。

  第一,这些心理描写活灵活现地刻画了阿Q这个沉默的灵魂,画出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思想感情的波澜;阿Q式的革命冲动。阿Q式的革命理想,阿Q式的失意和愤懑。

  第二,这些心理描写,凡属阿Q的内心活动,则完全是阿Q式的语言,符合阿Q的语言习惯。合理的成分与荒唐的成分错杂交糅。

  第三,这些心理描写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可以说,这是对历次农民革命的巨大艺术概括。

  第四,这些心理描写又成为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注释。例如:写阿Q走着路忽然大嚷“造反了!造反了!”有前面的心理描写,就不觉得唐突。这是说,这些心理描写既是情节的一部分,又推动其他情节发展。

  课堂练习:

  2、整体把握阿Q这个艺术形象,谈谈阿Q的思想性格哪些地方值得肯定,哪些地方应该否定。

  明确:阿Q强烈要求革命,对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有刻骨的仇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只知道个人复仇,根本不懂革命,不懂政治,他分不清个人仇恨和阶级仇恨,没有严格的敌我界限,他自己也有等级观念,”他的革命“愿望是变成新的统治者、压迫者、剥削者,操生杀予夺之权,骄奢淫逸。所有这些都是应该否定的。

  六、讨论(作业布置)

  阿Q死了。阿Q没有碰过女人,但并不象小尼姑所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我们的考据专家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断……

  ——电影《阿Q正传》结尾语

  你认为“阿Q相”能断子绝孙吗?——在新世纪里,在你的身上,在你的周围?请摆事实,讲道理,写一篇不超过200字的小议论文。

  七、板书设计:

  革命性低微的政治经济地位

  阿Q惨重的剥削和压迫

  (典型)落后性封建思想文化的毒害

  不觉醒,不觉悟

  八、教学反馈:

  通过学习,阿Q性格中的矛盾性和多样性,学生掌握程度尚好,对于他的可怜与可悲,在笑声中能有所收获。

  阿q正传教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 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阿q正传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书笔记精选06-30

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10-03

阿q正传读后感300字05-10

阿q正传读后感200字11-01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10-13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通用17篇)09-2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06-27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09-20

1Q84书评09-21

阿兰名言05-3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一键降重/降AIGC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阿q正传教学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q正传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q正传教学教案(通用6篇)

  阿q正传教学教案 1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

  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

  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研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阿q正传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

  3.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

  4.领悟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5.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情感目标

  6.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2.认识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如何运用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1.补充一些诸如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小说的动机和时代、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背景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处理好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者在小说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时,应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因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从环境入手,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3.通过归纳主题思想,感知人物的典型意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的主观态度和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巨大的艺术价值。

  4.通过阿Q人物形象的分析提高学生鉴赏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习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名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师问:这些句子是谁写的?

  生答:鲁迅

  师答:对,这些家喻户晓的句子就是鲁迅写的。其中有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是对孔乙己的哀叹,也是对祥林嫂的哀叹,更是对今天这课文的主人公阿Q的哀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看看鲁迅是如何哀叹阿Q的。

  二、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三、阿Q明星档案

  名人:阿Q

  年龄:三十出头

  籍贯:不详

  身份地位: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工作:打零工

  外形特征:头上有癞疮疤

  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生平最得意的事:欺负小尼姑

  生平最恼火的事:

  1、向xx求爱,被拒

  2、让小D抢了饭碗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进过城并看过杀头

  最受人欢迎的时候: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

  生前最后一句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口头禅:妈妈的

  四、解读写作背景

  《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署名巴人,载《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小说共九章。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命运的描写,着重揭示了由于长期的屈辱地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而造成的精神胜利法这种不能正视现实的性格特征。作品把这种变态性格和心理,作为当时大多数国民具有的精神弱点加以暴露和批判,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小说用艺术形象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在客观上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五、感知全文

  你心目中的阿Q是什么样的呢?

  伶仃、瘦弱、邋里邋遢……

  六、解读阿Q动手打人或被打的过程

  阿Q被打的过程:

  言语进攻/反击他人——饱受皮肉之苦——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达到新的平衡言语进攻/反击他人

  这表明,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不能正视自已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侯,不是正视现实,而是用“精神上的胜利法”来安慰自已,把失败当作“优胜”,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他是一个忘性很重的人,对所受的痛苦易于忘却。同时,他也看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当受到地主豪绅们欺侮,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

  七、把表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细节逐一找出来

  (1)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2)光荣的癞头疮

  (3)自嘲“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4)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

  (5)押牌宝的故事

  (6)阿Q败于王胡

  (7)挨“哭丧棒”

  八、寻找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

  受践踏-—自尊-—反抗-—怒目主义——腹诽战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自轻自贱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九、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十、探究:这种病态的根源在哪里?

  由于地主阶级对阿Q的压迫、剥削和奴役,才造成阿Q的极端穷苦和落后。阿Q之所以不能起来反抗,而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也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他政治上迫害和思想上毒害的结果。(用旧道德、旧礼教、旧思想)

  十一、讨论:

  谈谈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你是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的?

  由此可见,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十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我们知道,精神胜利法是阿Q作为立身和快乐之根本,从阿Q的活动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从下面的事情中看出阿Q的性格是怎样的?

  1、与人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2、藐视“文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看不起城里人:“这是错的”、“可笑”。(狭隘保守,盲目趋时)

  3、瘌疮疤的故事:“你还不配……”“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争强好胜,忍辱屈从)

  4、赌博,被抢:自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自轻自贱,心满意足)

  5、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蛮横霸道,懦弱卑怯)

  6、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秃儿。驴……”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懦弱卑怯奴性十足)

  7、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咳,呸!”“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欺软怕硬,流氓恶习)

  双重人格

  质朴愚昧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懦弱愚昧

  敏感禁忌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安于现状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

  十三、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在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十四、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

  意图有两点: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阿q正传教学教案 3

  教材分析

  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

  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

  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②问题引导:

  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

  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未庄风传革命;

  阿Q宣布革命;

  阿Q幻想革命;

  地主投机革命。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

  ①围绕着“革命”这件事,作者写了一些很幽默的情节。你觉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

  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

  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

  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也为下一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体会严肃简要分析“他人的幽默”的“幽默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幽默背后的深刻意义。体会这些“幽默”背后的严肃:①民众的“幽默”说明了他们的愚昧落后、不理解革命;②地主阶级的“幽默”则说明了他们的狡诈、投机革命。

  简略处理这一部分内容,以突出下一步对作品的主人公阿Q的分析。

  具体分析“阿Q的`幽默”背后的严肃:

  ⒈把握阿Q性格特点

  ①在宣布革命的时候,阿Q有两句话:“……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党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②阿Q对革命有哪些幻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目的是什么?进而可以看出他又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⒉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阿Q虽然可笑,但历代农民革命者不都和阿Q想的一样吗?从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吗?阿Q是可笑的,可是,他又是典型的;作品是幽默的,可是,又隐藏着深层的悲哀。学生思考回答:

  ①宣布革命时的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性格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一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另外,“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也就是阿Q对自己革命目的的表述。

  ②我们可将阿Q的革命目的概括为:报私仇、抢东西、挑女人。这些愿望中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更多地表现了他的愚昧落后与不觉悟。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阿Q的形象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体会作者在这两个最滑稽的场面中所蕴藏的深刻的社会内涵。

  课堂小结嘲讽的笔调,良苦的用心。突出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巩固拓展①课内练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生活有了什么新认识?

  ②联系课外阅读的类似的作品,写一篇赏析文章。

  ①完成课内练习;

  ②课外完成作文。由一篇文章的学习增进学生对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认识;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阿q正传教学教案 4

  教与学的目标

  1.解读阿Q形象的特点,感受鲁迅刻画这一形象的情感体验;

  2.省察自身精神生活中的“阿Q相”,体会小说的永恒魅力。

  教与学的过程预设

  一、组织教学(课前导语)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把他和鲁迅选编的部分中国优秀小说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他把这本书命名为《活的中国》,认为只要像鲁迅这样的精神产品创造者在,中国就不会丧失活力。七十多年过去了,鲁迅早已去世,但中国活着,鲁迅的精神产品也活着。

  二、实施教学

  1.走近鲁迅(1881~1936)

  (1)鲁迅的名讳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作为笔名,始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

  (2)鲁迅文学创作的成绩

  小说集3部、散文集1部、散文诗集1部、杂文集16部(据通行说法)。

  (3)阅读鲁迅小说要注意的时空背景

  时代特征:晚清至民国初年,普通中国人“被迫”进入近、现代化进程后的物质和精神状态。

  地域特点:宁绍平原发育完善的封建文化(绍兴的浓厚的'礼教习气、“三乌”习俗、流民习性、水乡风情等);鲁迅能够由内而外审视旧文化的独特家世(绍兴周家的盛衰,与周敦颐、周恩来的血缘关系,祖父周介孚的科场案,父亲周伯宜的病,周氏三兄弟的文化成就等)。

  2.走进阿Q

  (1)关于“Q”和小D的“D”的读音。

  “Q”应念“guì”,“D”应念“同”。

  (2)填写阿Q履历表

  姓名:

  籍贯:

  生卒年:

  特长:

  身体特征:

  婚姻状况:

  性格(填最重要一项):

  简历(分两个阶段):

  1911(宣统三年)之前:

  1911年(分春天、中秋、九月、秋冬四个时段):

  要求学生逐一填写,每填一项必须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根据。从中感知阿Q社会地位之卑微、人格之受践踏、物质之贫苦、生命之短暂,体味鲁迅在这个人物身上所倾注的关爱和同情。

  附:阿Q履历

  姓名:姓不可考,名有音而其字不确定。

  籍贯:居无定所。

  生卒年:1911年这一年将到“而立”。

  特长:“真能做”。

  身体特征:有辫子,有癞疮疤。

  婚姻状况:未婚,有过闪电似的恋爱经历。

  性格:有精神上的胜利法。

  简历:

  1911年前主要有:一次在赛神的赌摊上赢了钱被抢;在戏台下拧过女人大腿(隔一层裤);赵太爷儿子中秀才报捷那天,阿Q自认是本家,结果第二天挨了一个嘴巴。

  1911年春天有:被王胡“碰头”;被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头;调戏小尼姑;与吴妈“恋爱”;被赵家敲诈;被未庄人疏离;与小D打架;去静修庵偷萝卜;被迫进城。

  同年中秋后有:傍晚回未庄,说杀革命党;出卖“赃物”。

  同年九月后有:革命党进城,阿Q在未庄“带头”革命,畅想革命后的翻身生活;假洋鬼子抢先去静修庵革命,并不准阿Q革命;赵家遭抢,阿Q作为疑犯被抓去县城。

  同年秋冬:阿Q在县城受审、画押并被枪毙。

  三、课后思考

  从文本中找一处你觉得最滑稽可笑的情节设置,在旁边作批注,阐明你认为其滑稽可笑的理由。

  阿q正传教学教案 5

  教学目的:

  学习这部小说,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精彩的心理描写,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主题人物形象,认识阿Q的革命性与落后性。

  教学难点:

  欣赏心理描写艺术。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关于鲁迅的知识点)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阿Q正传》节选自《呐喊》,于1921年12月发表于《晨报副刊》,作者署名巴人。

  二、小说创作的背景

  《阿Q正传》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的社会生活,“革命”和“不准革命”这两章又是直接以辛亥革命高潮时期农村的阶级斗争为背景。

  发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此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道路。但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没有依靠农民群众,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没有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依然如故,没有丝毫的改革和进步。封建势力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并且利用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纷纷投机革命,篡夺和把持各级政权,反过手来镇压和屠杀革命党人。

  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是鲁迅先生意识到农民问题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小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三、节选故事复述

  四、人物分析

  1、阿Q性格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抢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列举具体事例,分析阿Q的性格):阿Q的性格十分复杂。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贫苦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浸渍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他的革命性常常深深打有盲目、落后以及精神胜利的烙印,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

  课堂练习:

  1、读下面一段文字,具体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合理的成分是什么?恶劣的成分是什么?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明确:阿Q深受剥削,一贫如洗,经济上强烈要求翻身,这种愿望是合理的。但是,阿Q的愿望不是阶级的翻身,而是想当老爷,作威作福。他根本不懂革命是要推翻剥削制度,解放被压迫人民,他想的.是取而代之,自己成为新的剥削者。

  五、找出小说中阿Q的心理描写,体会其妙处。

  第一,这些心理描写活灵活现地刻画了阿Q这个沉默的灵魂,画出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思想感情的波澜;阿Q式的革命冲动。阿Q式的革命理想,阿Q式的失意和愤懑。

  第二,这些心理描写,凡属阿Q的内心活动,则完全是阿Q式的语言,符合阿Q的语言习惯。合理的成分与荒唐的成分错杂交糅。

  第三,这些心理描写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可以说,这是对历次农民革命的巨大艺术概括。

  第四,这些心理描写又成为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注释。例如:写阿Q走着路忽然大嚷“造反了!造反了!”有前面的心理描写,就不觉得唐突。这是说,这些心理描写既是情节的一部分,又推动其他情节发展。

  课堂练习:

  2、整体把握阿Q这个艺术形象,谈谈阿Q的思想性格哪些地方值得肯定,哪些地方应该否定。

  明确:阿Q强烈要求革命,对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有刻骨的仇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只知道个人复仇,根本不懂革命,不懂政治,他分不清个人仇恨和阶级仇恨,没有严格的敌我界限,他自己也有等级观念,”他的革命“愿望是变成新的统治者、压迫者、剥削者,操生杀予夺之权,骄奢淫逸。所有这些都是应该否定的。

  六、讨论(作业布置)

  阿Q死了。阿Q没有碰过女人,但并不象小尼姑所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我们的考据专家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断……

  ——电影《阿Q正传》结尾语

  你认为“阿Q相”能断子绝孙吗?——在新世纪里,在你的身上,在你的周围?请摆事实,讲道理,写一篇不超过200字的小议论文。

  七、板书设计:

  革命性低微的政治经济地位

  阿Q惨重的剥削和压迫

  (典型)落后性封建思想文化的毒害

  不觉醒,不觉悟

  八、教学反馈:

  通过学习,阿Q性格中的矛盾性和多样性,学生掌握程度尚好,对于他的可怜与可悲,在笑声中能有所收获。

  阿q正传教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 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阿q正传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书笔记精选06-30

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10-03

阿q正传读后感300字05-10

阿q正传读后感200字11-01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10-13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通用17篇)09-2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06-27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09-20

1Q84书评09-21

阿兰名言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