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

时间:2025-03-25 08:40:04 赛赛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端午粽》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粽》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粽》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端午粽》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

  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播放视频)

  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蜜枣、豆沙??

  师:那外婆给“我们”煮的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红豆、鲜肉。

  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

  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都破灭了,富国强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长叹一声,抱着大石头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

  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粽子还干什么?

  生:赛龙舟、挂香包等。

  师: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学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师: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

  五、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爱国之情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但是,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

  《端午粽》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能与同学说说自己是否喜欢吃粽子,说说吃过的粽子味道。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三、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

  教师:“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午”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多渠道了解端午节及其习俗。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端午粽》第二课时

  2、谈粽子:什么时候吃粽子。(端午节)所以也叫“端午粽”。

  二、初识端午粽

  1、听读思考: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

  (1)提取第五小节的信息回答。重点指导朗读长句子“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认识屈原。

  (3)听儿歌、唱儿歌,认识端午习俗,重点补充吃粽子的习俗。

  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插艾、跳钟馗舞、喝雄黄酒、)

  三、品味端午粽

  1、自读思考: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

  2、提取第一小节的信息回答。指名读。

  3、师生交流:体会关键词“一年一度”、“盼着”的意思。

  四、了解端午粽

  1、小组合作交流:粽子怎么包的。味道怎样。要求:划出描写粽子是怎样包的语句,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来讲。

  2、集体交流——包粽子:

  (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

  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

  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

  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5)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

  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6)抓动词“裹”和“包”(近义词)。

  (7)抓住关键词语,指导朗读。

  3、集体交流——吃粽子

  (1)提取第二句话,练习朗读,师范读: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

  (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生读: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就能把长句子读短。

  总结学法:之前学过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都出现了长句子,怎样读好长句子呢。(注意停顿、注意感叹号)

  (2)重点理解“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3)注意停顿,练习朗读。

  4、集体交流——带粽子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

  (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4)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课文《静夜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呢?(预设: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的感情。)课文《夜色》,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预设:课文告诉我们“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怕夜色,胆子大了。)

  是啊,我们都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成长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会让我们了解关于家庭、家人什么呢?(预设:团圆、幸福、家国情怀)

  五、说说端午粽

  1、拓展阅读《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班级共读书目)中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2、按照一定顺序向家人介绍包粽子的过程,尝试包粽子。

  《端午粽》教学设计 3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端午粽》教学设计 4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 粽 节 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等13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正确理解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绍粽子时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学写“午”字

  1.导语:老师出示粽子的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粽子)问粽子是什么节日吃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呢?(农历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我们会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板书课题:端午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这个课题的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齐读偏旁。

  午字是我们要今天要会写的,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写午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观察“午”字字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说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

  导语: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想不想大声读给同学听?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我要请几个小朋友?

  提出要求:请四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仔细听,一会来做小评委。

  3.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点评,老师也想读一读课文了,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的。

  三、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指名分句朗读,师生评议。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总会”的意思。

  用“一……总会……”说一句话。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写粽子样子的偏正短语,借助图片了解箬竹叶、糯米。指名领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指导点评。

  指导学生把长句子画出停顿,学生自读练习,再指名读。

  出示第二句,标好停顿符号,指名读。

  做一做“掀开”的动作,理解词语。

  加上动作再指名读句子。

  出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出示词语“剥开”、“又黏又甜”读准字音、做一做“剥开”的动作。说一说ABAC式词语。再指名读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一读。理解“花样”。

  直接出示第三句画出停顿,指名读一读。理解“美滋滋”,体会吃粽子时的心情。积累ABB式词语。介绍象形字“带”。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句子。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5)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读词、识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这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词语,让老师来看看你是不是会读了。

  (1)开火车读词语:端午节、粽子、总会、箬竹叶、糯米、中间、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鲜肉、红豆、美滋滋、真是、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读生字。

  师:瞧,粽子宝宝出来和大家见面了,粽子宝宝说叫对了它的名字,它就会和你回家了,我们来叫叫它的名字吧。开火车读字。

  四、练习书写

  1.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猜一猜是哪个字?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书写“米”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与父母一起查找关于屈原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端午粽》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容。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聪明。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

  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

  预设:粽子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

  说到粽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看看稳重的小朋友喜欢吃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10、端午粽(引导小朋友一起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复习生字。

  师范读。“想想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

  三、再读课文,探讨研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说一说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吃粽子的,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预设:端午节。

  总会:一直,总是的意思

  用“一到……总会”造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这句话描写是从里到外还是从外到里?

  预设:从外到里。

  借助图片讲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红红的,这样的词为AAB式的叠词。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2、这样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

  预设: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用“一……就”造句。

  (又黏又甜。ABAC式的叠词。这样的叠词还有哪些?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正拿着这样美味的粽子,慢慢地剥开来吃。用这样的感情,加上动作,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强调长句子停顿)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用“除了……还有……”造句。

  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

  预设:美滋滋地吃。

  “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

  预设: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乐于分享。在学生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外婆的这种优秀品

  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

  指导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文开头说了,一到什么时候,外婆就会煮好美味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

  预设:端午节。

  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呢?

  预设: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句讲述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四、课外拓展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腊月三十。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穿新衣。

  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等。

  五、作业

  1、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习俗,与同学分享。

  2、端午节快到了,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

  六、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叶糯米枣

  气味:清香

  口感:香甜

  好吃花样多

  《端午粽》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

  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同桌互读,检查。

  5.给生字组词。

  6.识记生字。

  (1)加一加。(2)减一减。(3)比一比。

  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字最后一横要长。豆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端午粽子节日中间总是

  带回去知道据说怀念糯米

  《端午粽》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

  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视频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难点:

  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突破方法: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粽子颜色的叠词,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如何用准确的词语来描写粽子,提高学生应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趣,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创设情境导入。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外婆是什么时候盼我们回去?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

  (3)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板书。

  (3)在这段话中用了几个表示颜色的叠词来描写粽子,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后读一读。

  (4)学生小组交流后,师指名回答。

  (5)拓展练习。

  (6)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粽子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7)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并扩展。

  (8)指导朗读。

  (9)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师过渡,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指名回答。

  (3)出示本段最后一句话,大家齐读,问:从这句话中说明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个长句子,师范读,指名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提问:端午节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

  (2)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答案。

  (3)指名回答。

  (4)师过渡,引出视频动画《端午节的由来》

  三、课外拓展

  1、同学们,在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粽子,还干什么?

  2、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端午粽》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是什么?(生:粽子)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的方式记住它。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要特别关注。

  2小组检查生字,谁对了就是“生字大王”。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绳子的实际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花。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情况,请大家准备好!

  课件出示要检查的`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

  3检查读文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它同学听后评议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师指名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仔细观察,自由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与指导性的评价。

  3.指导书写:午、米、真。

  师:这三个字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预设)生:“午”字的第三笔横,书写时要长一些;“米”字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顺,不要倒插笔顺;“真”字里面的是三横。

  教师示范写,学生先进行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本上练写。教师巡视。

  4.教师出示带有田字格的生字节“叶、分、豆”。

  学生仿写。教师选出写的较好的字进行展示,并授予这些学生“小书法家”的称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午米真

  节叶分豆

  《端午粽》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1.猜谜语。

  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

  谜底: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

  2.读一读,连一连。

  粽zǒng

  总duān

  端zòng

  间ròu

  肉niàn

  念jiān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

  3.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四、指导书写,练习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示范写“米、真、豆”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真”字的写法。

  (1)“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

  (2)“真”字中间有三横。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4.比一比,写一写。

  午节

  5.一字组多词。

  真()()

  分()()

  [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不少。第一课时我主要教学生字词,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为下节课的课文理解作好铺垫。在指导学生学写生字时,我让学生学习找到生字之间的共同点及不同的书写方式,从而让学生掌握写字要领。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了解外婆包的端午粽及其中包含的感情,以及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因为这一节日同学们都有过体验,所以让同学们自由讨论非常重要。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课文,他们理解课文就更加容易了。

  《端午粽》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感受浓浓的端午情。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板书课题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小小吃货猜猜猜",来一起看大屏幕,看,什么节日吃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再看,什么节日吃月饼?--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家可真厉害,那最后一个老师觉得也难不倒你们了,端午节要吃什么呢?--吃粽子!没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一起去品尝那香香的粽子!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讲解生字"午"。相继指导生字午的书写。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要想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生字学会,那本节课的生字,那你会读了么?这么有信心,那让我们来看看谁读得好,生字第一关--带拼音读生字。全班齐读,小老师领读。

  2、夹粽子游戏。去拼音读生字。

  3、每个生字宝宝不喜欢自己一个人,于是他们每个人都找了一个自己的朋友,组成了词语宝宝,你还能认出它吗?练习读词语。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种不同的豆子,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都认识它们吗?

  (2)课件出示:出示蚕豆、豌豆等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有的豆子长得扁扁的,就像是一张口,有的长得长长的,就像是一条长横,还有的短一些,就像是一条短横,还有的小小的`,就像是点。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豆。

  学生描红、书写。

  四、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解"总会""盼着"理解词语,抓住词语理解句子,感受端午节吃粽子是习俗,初步感受外婆的深深的情。

  (2)教师提出问题:端午节包粽子,那包粽子要用什么材料?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再看: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他们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预设:表示颜色。

  指导学生说出,这是AAB式的叠词。

  (5)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粽子的味道。找到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抓住词语"清香""又黏又甜"体会粽子味道。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读,进一步体会粽子的色美、清香、味美。

  2、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不仅有红枣粽,还有豆沙粽和鲜肉粽。

  (1)、从"不仅,还有"体会到粽子的种类多。

  (2)、提出问题:那平时大家还吃过什么口味的粽子?

  预设:八宝粽、豆沙粽、鲜肉粽、蛋黄粽。

  (3)、现在我们一起来吃粽子喽!出示图片,进一步体会粽子的美味!

  3、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从这里,你能感受到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善良、有爱心、关怀别人。

  教师总结:是啊,外婆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有爱心、关怀别人的人。每年端午节,外婆都在家包着粽子,等着我们回家团圆,一片粽叶一片情,每年的端午节,少不了的是粽子,更少不了的是像外婆那样的一片深深的爱意!这就是在我们万千中华儿女心中的端午情!

  4.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

  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5、端午节不仅仅可以吃粽子,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现在我们一边听儿歌,一边端午节!

  五、课堂小结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节日,课下请同学们思考下,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分享!

  《端午粽》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游戏法 问答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棕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duān zònɡ jiè zǒnɡ mǐ jiān fēn dòu ròu dài zhī jù wǔ yè zhēn

  端 棕 节 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午 叶 真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挂:音节:三拼音节,偏旁:提手旁,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多音字

  分:多音字

  fèn 本分

  分

  fēn 十分

  chánɡ 太长

  长

  zhǎnɡ 长大

  bāo 剥皮

  剥

  bō 剥开

  jiān 中间

  间

  jiàn 间接

  反义词

  真——假 分——合 来——去 纪念——忘记

  近义词

  纪念——怀念 美滋滋——喜滋滋 掀开——打开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立字旁“立”,

  米字旁“米”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我会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自读三遍——开火车读

  五、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加一笔

  米——( 来 )

  变一笔

  午——(牛 )

  写偏旁

  粽——( ) 端——( )

  总——( ) 带——( )

  加偏旁

  十——( ) 刀——( )

  具——( )

  反义词

  假——( 真 ) 合——(分)

  纪念——(忘记)来——(去)

  六、升华学习

  游戏:摘果子游戏

  老师叫学生闭上眼,老师去太空种苹果,老师把生字卡片挂在一棵树上。种完后全请学生睁开眼,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4、初读了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端午粽》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

  【学习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真、豆”三个字。

  2.正确、流利第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初步了解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典故。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法,了解“箬竹叶、糯米、纪念”等词语的意思。感受叠词的节奏美和色彩美,积累叠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节吗?请你猜一猜它们都是什么节日。(依次出示图片及文字:小汤圆圆又圆、吃月饼赏月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伸出小手,跟老师写一写“节”)

  2.再过些日子,到了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吃什么呢?(粽子)(出示:)认读,齐读。

  3.(板书:端午粽)“端”的左边是一个新偏旁,叫“立字旁”,写的时候“横”要变成“提”;“午”是要写的生字,和老师一起写,当最后一笔是竖的时候,一般都是悬针竖;“粽”的左边是——米,你吃过粽子吗?为什么有个“米字旁”?(教学生字“米),粽子要有哪一种米呢?(粽子用糯米做的),右边的字念做——宗,祖宗的宗,端午粽可是咱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美食。

  4.再读词语。

  5.(出示图片及第1自然段)一到端午节——(引读该段)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大家都很重视。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品尝端午粽,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长句子: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饱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句子指导:1.关注标点2.词儿要连读3.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4.开火车检查课文朗读,相机正音。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热腾腾的端午粽来啦!它是什么样子的?看看图,读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2.端午粽是什么样子的,你看清楚了吗?(板书:看)指读。(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读读这个词【词卡:青青的箬竹叶】认读,包粽子用的是——箬竹叶(出示图片)这宽宽的、长长的绿叶子就是——箬竹叶。

  粽子的里面还有——【词卡:白白的糯米】认读。再看粽子的中间还有——【词卡:红红的枣】齐读。

  3.这就是端午粽的样子,谁能连起来读?指读。读着读着,我们知道了粽子的外面是——(点红:包的)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点红:里面裹着)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点红:中间有)中间有——红红的枣。你看,作者就是这样从外到内介绍了端午粽的样子。

  4.(出示第2自然段第2句)端午粽煮熟了,外婆掀开锅盖,让我们用小鼻子闻一闻,闻到了什么?(清香)这股清香是什么的香味?(粽子、红枣、箬竹叶)

  5.这样的清香不仅好闻,还很想吃呢,赶紧咬一口吧!(出示第2自然段第3句)指读。什么感觉?(又黏又甜)

  总结:作者就是这样从外到内把粽子的样子介绍清楚了,还介绍了它的清香和味道,齐读第2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外婆包的粽子可真好吃,她可是包粽子的高手哦,我们一起看一看她是怎么包的?(播放视频)

  2.录像里的'粽子是刚刚品尝的红枣粽吗?不是,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好吃,花样也多!(出示第3自然段)。

  2.外婆包的粽子还有哪些花样?【词卡:红豆粽】【词卡:鲜肉粽】教学“肉”:(出示图片及古文字)看看图和古文字,又发现了什么?(点红:两个“人”)人们根据肉的样子造出了“肉”字,两个人就像肉上的筋骨。

  3.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引读)外婆……分给邻居吃。(教学“分”:板书“分”)

  4.外婆也把粽子给我,让我分给小朋友们里,拿出你的粽子,看看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相机积累词语:香喷喷的肉。甜甜的红豆,金灿灿的蛋黄)你也能说一说吗?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为什么过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出示第4自然段)指读。

  2.认读【词卡:据说】、【词卡:纪念】。教学“念”:怎么记住念?(点红:心)念就是来自心里的思念,从过去到今天都在心里怀念着,从不忘记就是——纪念。

  3.为什么要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呢?请小朋友拿出资料卡,自己读读屈原的故事。学生自己读故事。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吗?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

  1.复习生字词:这一节课我们的端午之旅收获很丰富,尝到了美食,学到了知识,课后的生字词躲进了小儿歌里,还会读吗?(出示小儿歌)

  2.教学生字:(出示:豆等)

  (1)教学“豆”:你会用豆组词吗?说的都是能吃的豆,不过在古代“豆”可不是能吃的豆子,那是什么呢?听听小小汉字发现者黄小豆来说“豆”。(播放“豆”的音频)听懂了吗?(出示图片及古文字)原来“豆”指的是高脚盘,用来食物的。

  (2)教学其他生字。

  五、布置作业

  1.再过一段时间时间,端午节就要来了,外国小朋友想和我们一起过节。现在校园里要招募一些小小志愿者,向他们介绍咱们的传统文化,首先教她一起读一读儿歌。

  然后和他一起听听故事。

  来看看小小志愿者的三星任务吧!

  2.(出示作业纸)一星任务:做小小汉字发现者,介绍一个和端午节有关的汉字故事;二星任的务:做中华美食推荐者,推荐你最喜欢的一种端午粽;三星任务:做传统文化守护者,分享一个和端午节有关的故事。

  3.请小朋友自己任选一个任务准备,下节课来交流。

【《端午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南昌石油 “粽”情端午08-10

端午节粽”情诗歌10-07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06-07

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征文10-10

“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活动方案06-11

端午节粽叶飘香手抄报09-21

端午节粽叶飘香手抄报内容10-06

碱水粽的做法-碱水粽的文化内涵10-29

裹蒸粽的文化内涵-裹蒸粽的做法07-25

枧水粽的文化内涵-枧水粽的做法08-02

《端午粽》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粽》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粽》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端午粽》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

  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播放视频)

  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蜜枣、豆沙??

  师:那外婆给“我们”煮的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红豆、鲜肉。

  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

  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都破灭了,富国强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长叹一声,抱着大石头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

  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粽子还干什么?

  生:赛龙舟、挂香包等。

  师: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学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师: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

  五、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爱国之情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但是,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

  《端午粽》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能与同学说说自己是否喜欢吃粽子,说说吃过的粽子味道。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三、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

  教师:“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午”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多渠道了解端午节及其习俗。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端午粽》第二课时

  2、谈粽子:什么时候吃粽子。(端午节)所以也叫“端午粽”。

  二、初识端午粽

  1、听读思考: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

  (1)提取第五小节的信息回答。重点指导朗读长句子“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认识屈原。

  (3)听儿歌、唱儿歌,认识端午习俗,重点补充吃粽子的习俗。

  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插艾、跳钟馗舞、喝雄黄酒、)

  三、品味端午粽

  1、自读思考: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

  2、提取第一小节的信息回答。指名读。

  3、师生交流:体会关键词“一年一度”、“盼着”的意思。

  四、了解端午粽

  1、小组合作交流:粽子怎么包的。味道怎样。要求:划出描写粽子是怎样包的语句,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来讲。

  2、集体交流——包粽子:

  (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

  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

  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

  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5)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

  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6)抓动词“裹”和“包”(近义词)。

  (7)抓住关键词语,指导朗读。

  3、集体交流——吃粽子

  (1)提取第二句话,练习朗读,师范读: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

  (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生读: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就能把长句子读短。

  总结学法:之前学过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都出现了长句子,怎样读好长句子呢。(注意停顿、注意感叹号)

  (2)重点理解“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3)注意停顿,练习朗读。

  4、集体交流——带粽子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

  (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4)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课文《静夜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呢?(预设: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的感情。)课文《夜色》,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预设:课文告诉我们“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怕夜色,胆子大了。)

  是啊,我们都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成长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会让我们了解关于家庭、家人什么呢?(预设:团圆、幸福、家国情怀)

  五、说说端午粽

  1、拓展阅读《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班级共读书目)中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2、按照一定顺序向家人介绍包粽子的过程,尝试包粽子。

  《端午粽》教学设计 3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端午粽》教学设计 4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 粽 节 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等13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正确理解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绍粽子时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学写“午”字

  1.导语:老师出示粽子的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粽子)问粽子是什么节日吃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呢?(农历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我们会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板书课题:端午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这个课题的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齐读偏旁。

  午字是我们要今天要会写的,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写午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观察“午”字字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说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

  导语: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想不想大声读给同学听?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我要请几个小朋友?

  提出要求:请四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仔细听,一会来做小评委。

  3.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点评,老师也想读一读课文了,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的。

  三、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指名分句朗读,师生评议。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总会”的意思。

  用“一……总会……”说一句话。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写粽子样子的偏正短语,借助图片了解箬竹叶、糯米。指名领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指导点评。

  指导学生把长句子画出停顿,学生自读练习,再指名读。

  出示第二句,标好停顿符号,指名读。

  做一做“掀开”的动作,理解词语。

  加上动作再指名读句子。

  出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出示词语“剥开”、“又黏又甜”读准字音、做一做“剥开”的动作。说一说ABAC式词语。再指名读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一读。理解“花样”。

  直接出示第三句画出停顿,指名读一读。理解“美滋滋”,体会吃粽子时的心情。积累ABB式词语。介绍象形字“带”。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句子。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5)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读词、识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这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词语,让老师来看看你是不是会读了。

  (1)开火车读词语:端午节、粽子、总会、箬竹叶、糯米、中间、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鲜肉、红豆、美滋滋、真是、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读生字。

  师:瞧,粽子宝宝出来和大家见面了,粽子宝宝说叫对了它的名字,它就会和你回家了,我们来叫叫它的名字吧。开火车读字。

  四、练习书写

  1.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猜一猜是哪个字?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书写“米”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与父母一起查找关于屈原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端午粽》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容。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聪明。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

  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

  预设:粽子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

  说到粽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看看稳重的小朋友喜欢吃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10、端午粽(引导小朋友一起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复习生字。

  师范读。“想想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

  三、再读课文,探讨研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说一说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吃粽子的,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预设:端午节。

  总会:一直,总是的意思

  用“一到……总会”造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这句话描写是从里到外还是从外到里?

  预设:从外到里。

  借助图片讲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红红的,这样的词为AAB式的叠词。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2、这样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

  预设: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用“一……就”造句。

  (又黏又甜。ABAC式的叠词。这样的叠词还有哪些?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正拿着这样美味的粽子,慢慢地剥开来吃。用这样的感情,加上动作,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强调长句子停顿)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用“除了……还有……”造句。

  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

  预设:美滋滋地吃。

  “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

  预设: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乐于分享。在学生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外婆的这种优秀品

  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

  指导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文开头说了,一到什么时候,外婆就会煮好美味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

  预设:端午节。

  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呢?

  预设: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句讲述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四、课外拓展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腊月三十。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穿新衣。

  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等。

  五、作业

  1、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习俗,与同学分享。

  2、端午节快到了,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

  六、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叶糯米枣

  气味:清香

  口感:香甜

  好吃花样多

  《端午粽》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

  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同桌互读,检查。

  5.给生字组词。

  6.识记生字。

  (1)加一加。(2)减一减。(3)比一比。

  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字最后一横要长。豆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端午粽子节日中间总是

  带回去知道据说怀念糯米

  《端午粽》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

  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视频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难点:

  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突破方法: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粽子颜色的叠词,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如何用准确的词语来描写粽子,提高学生应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趣,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创设情境导入。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外婆是什么时候盼我们回去?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

  (3)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板书。

  (3)在这段话中用了几个表示颜色的叠词来描写粽子,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后读一读。

  (4)学生小组交流后,师指名回答。

  (5)拓展练习。

  (6)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粽子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7)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并扩展。

  (8)指导朗读。

  (9)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师过渡,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指名回答。

  (3)出示本段最后一句话,大家齐读,问:从这句话中说明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个长句子,师范读,指名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提问:端午节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

  (2)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答案。

  (3)指名回答。

  (4)师过渡,引出视频动画《端午节的由来》

  三、课外拓展

  1、同学们,在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粽子,还干什么?

  2、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端午粽》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是什么?(生:粽子)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的方式记住它。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要特别关注。

  2小组检查生字,谁对了就是“生字大王”。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绳子的实际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花。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情况,请大家准备好!

  课件出示要检查的`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

  3检查读文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它同学听后评议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师指名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仔细观察,自由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与指导性的评价。

  3.指导书写:午、米、真。

  师:这三个字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预设)生:“午”字的第三笔横,书写时要长一些;“米”字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顺,不要倒插笔顺;“真”字里面的是三横。

  教师示范写,学生先进行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本上练写。教师巡视。

  4.教师出示带有田字格的生字节“叶、分、豆”。

  学生仿写。教师选出写的较好的字进行展示,并授予这些学生“小书法家”的称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午米真

  节叶分豆

  《端午粽》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1.猜谜语。

  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

  谜底: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

  2.读一读,连一连。

  粽zǒng

  总duān

  端zòng

  间ròu

  肉niàn

  念jiān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

  3.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四、指导书写,练习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示范写“米、真、豆”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真”字的写法。

  (1)“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

  (2)“真”字中间有三横。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4.比一比,写一写。

  午节

  5.一字组多词。

  真()()

  分()()

  [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不少。第一课时我主要教学生字词,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为下节课的课文理解作好铺垫。在指导学生学写生字时,我让学生学习找到生字之间的共同点及不同的书写方式,从而让学生掌握写字要领。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了解外婆包的端午粽及其中包含的感情,以及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因为这一节日同学们都有过体验,所以让同学们自由讨论非常重要。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课文,他们理解课文就更加容易了。

  《端午粽》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感受浓浓的端午情。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板书课题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小小吃货猜猜猜",来一起看大屏幕,看,什么节日吃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再看,什么节日吃月饼?--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家可真厉害,那最后一个老师觉得也难不倒你们了,端午节要吃什么呢?--吃粽子!没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一起去品尝那香香的粽子!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讲解生字"午"。相继指导生字午的书写。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要想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生字学会,那本节课的生字,那你会读了么?这么有信心,那让我们来看看谁读得好,生字第一关--带拼音读生字。全班齐读,小老师领读。

  2、夹粽子游戏。去拼音读生字。

  3、每个生字宝宝不喜欢自己一个人,于是他们每个人都找了一个自己的朋友,组成了词语宝宝,你还能认出它吗?练习读词语。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种不同的豆子,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都认识它们吗?

  (2)课件出示:出示蚕豆、豌豆等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有的豆子长得扁扁的,就像是一张口,有的长得长长的,就像是一条长横,还有的短一些,就像是一条短横,还有的小小的`,就像是点。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豆。

  学生描红、书写。

  四、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解"总会""盼着"理解词语,抓住词语理解句子,感受端午节吃粽子是习俗,初步感受外婆的深深的情。

  (2)教师提出问题:端午节包粽子,那包粽子要用什么材料?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再看: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他们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预设:表示颜色。

  指导学生说出,这是AAB式的叠词。

  (5)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粽子的味道。找到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抓住词语"清香""又黏又甜"体会粽子味道。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读,进一步体会粽子的色美、清香、味美。

  2、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不仅有红枣粽,还有豆沙粽和鲜肉粽。

  (1)、从"不仅,还有"体会到粽子的种类多。

  (2)、提出问题:那平时大家还吃过什么口味的粽子?

  预设:八宝粽、豆沙粽、鲜肉粽、蛋黄粽。

  (3)、现在我们一起来吃粽子喽!出示图片,进一步体会粽子的美味!

  3、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从这里,你能感受到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善良、有爱心、关怀别人。

  教师总结:是啊,外婆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有爱心、关怀别人的人。每年端午节,外婆都在家包着粽子,等着我们回家团圆,一片粽叶一片情,每年的端午节,少不了的是粽子,更少不了的是像外婆那样的一片深深的爱意!这就是在我们万千中华儿女心中的端午情!

  4.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

  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5、端午节不仅仅可以吃粽子,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现在我们一边听儿歌,一边端午节!

  五、课堂小结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节日,课下请同学们思考下,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分享!

  《端午粽》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游戏法 问答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棕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duān zònɡ jiè zǒnɡ mǐ jiān fēn dòu ròu dài zhī jù wǔ yè zhēn

  端 棕 节 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午 叶 真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挂:音节:三拼音节,偏旁:提手旁,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多音字

  分:多音字

  fèn 本分

  分

  fēn 十分

  chánɡ 太长

  长

  zhǎnɡ 长大

  bāo 剥皮

  剥

  bō 剥开

  jiān 中间

  间

  jiàn 间接

  反义词

  真——假 分——合 来——去 纪念——忘记

  近义词

  纪念——怀念 美滋滋——喜滋滋 掀开——打开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立字旁“立”,

  米字旁“米”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我会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自读三遍——开火车读

  五、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加一笔

  米——( 来 )

  变一笔

  午——(牛 )

  写偏旁

  粽——( ) 端——( )

  总——( ) 带——( )

  加偏旁

  十——( ) 刀——( )

  具——( )

  反义词

  假——( 真 ) 合——(分)

  纪念——(忘记)来——(去)

  六、升华学习

  游戏:摘果子游戏

  老师叫学生闭上眼,老师去太空种苹果,老师把生字卡片挂在一棵树上。种完后全请学生睁开眼,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4、初读了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端午粽》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

  【学习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真、豆”三个字。

  2.正确、流利第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初步了解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典故。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法,了解“箬竹叶、糯米、纪念”等词语的意思。感受叠词的节奏美和色彩美,积累叠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节吗?请你猜一猜它们都是什么节日。(依次出示图片及文字:小汤圆圆又圆、吃月饼赏月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伸出小手,跟老师写一写“节”)

  2.再过些日子,到了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吃什么呢?(粽子)(出示:)认读,齐读。

  3.(板书:端午粽)“端”的左边是一个新偏旁,叫“立字旁”,写的时候“横”要变成“提”;“午”是要写的生字,和老师一起写,当最后一笔是竖的时候,一般都是悬针竖;“粽”的左边是——米,你吃过粽子吗?为什么有个“米字旁”?(教学生字“米),粽子要有哪一种米呢?(粽子用糯米做的),右边的字念做——宗,祖宗的宗,端午粽可是咱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美食。

  4.再读词语。

  5.(出示图片及第1自然段)一到端午节——(引读该段)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大家都很重视。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品尝端午粽,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长句子: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饱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句子指导:1.关注标点2.词儿要连读3.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4.开火车检查课文朗读,相机正音。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热腾腾的端午粽来啦!它是什么样子的?看看图,读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2.端午粽是什么样子的,你看清楚了吗?(板书:看)指读。(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读读这个词【词卡:青青的箬竹叶】认读,包粽子用的是——箬竹叶(出示图片)这宽宽的、长长的绿叶子就是——箬竹叶。

  粽子的里面还有——【词卡:白白的糯米】认读。再看粽子的中间还有——【词卡:红红的枣】齐读。

  3.这就是端午粽的样子,谁能连起来读?指读。读着读着,我们知道了粽子的外面是——(点红:包的)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点红:里面裹着)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点红:中间有)中间有——红红的枣。你看,作者就是这样从外到内介绍了端午粽的样子。

  4.(出示第2自然段第2句)端午粽煮熟了,外婆掀开锅盖,让我们用小鼻子闻一闻,闻到了什么?(清香)这股清香是什么的香味?(粽子、红枣、箬竹叶)

  5.这样的清香不仅好闻,还很想吃呢,赶紧咬一口吧!(出示第2自然段第3句)指读。什么感觉?(又黏又甜)

  总结:作者就是这样从外到内把粽子的样子介绍清楚了,还介绍了它的清香和味道,齐读第2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外婆包的粽子可真好吃,她可是包粽子的高手哦,我们一起看一看她是怎么包的?(播放视频)

  2.录像里的'粽子是刚刚品尝的红枣粽吗?不是,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好吃,花样也多!(出示第3自然段)。

  2.外婆包的粽子还有哪些花样?【词卡:红豆粽】【词卡:鲜肉粽】教学“肉”:(出示图片及古文字)看看图和古文字,又发现了什么?(点红:两个“人”)人们根据肉的样子造出了“肉”字,两个人就像肉上的筋骨。

  3.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引读)外婆……分给邻居吃。(教学“分”:板书“分”)

  4.外婆也把粽子给我,让我分给小朋友们里,拿出你的粽子,看看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相机积累词语:香喷喷的肉。甜甜的红豆,金灿灿的蛋黄)你也能说一说吗?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为什么过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出示第4自然段)指读。

  2.认读【词卡:据说】、【词卡:纪念】。教学“念”:怎么记住念?(点红:心)念就是来自心里的思念,从过去到今天都在心里怀念着,从不忘记就是——纪念。

  3.为什么要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呢?请小朋友拿出资料卡,自己读读屈原的故事。学生自己读故事。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吗?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

  1.复习生字词:这一节课我们的端午之旅收获很丰富,尝到了美食,学到了知识,课后的生字词躲进了小儿歌里,还会读吗?(出示小儿歌)

  2.教学生字:(出示:豆等)

  (1)教学“豆”:你会用豆组词吗?说的都是能吃的豆,不过在古代“豆”可不是能吃的豆子,那是什么呢?听听小小汉字发现者黄小豆来说“豆”。(播放“豆”的音频)听懂了吗?(出示图片及古文字)原来“豆”指的是高脚盘,用来食物的。

  (2)教学其他生字。

  五、布置作业

  1.再过一段时间时间,端午节就要来了,外国小朋友想和我们一起过节。现在校园里要招募一些小小志愿者,向他们介绍咱们的传统文化,首先教她一起读一读儿歌。

  然后和他一起听听故事。

  来看看小小志愿者的三星任务吧!

  2.(出示作业纸)一星任务:做小小汉字发现者,介绍一个和端午节有关的汉字故事;二星任的务:做中华美食推荐者,推荐你最喜欢的一种端午粽;三星任务:做传统文化守护者,分享一个和端午节有关的故事。

  3.请小朋友自己任选一个任务准备,下节课来交流。

【《端午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南昌石油 “粽”情端午08-10

端午节粽”情诗歌10-07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06-07

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征文10-10

“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活动方案06-11

端午节粽叶飘香手抄报09-21

端午节粽叶飘香手抄报内容10-06

碱水粽的做法-碱水粽的文化内涵10-29

裹蒸粽的文化内涵-裹蒸粽的做法07-25

枧水粽的文化内涵-枧水粽的做法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