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时间:2024-10-20 12:50:14 晓璇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精选15篇)

  本杰明·富兰克林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他曾是美国首位邮政局长。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评价富兰克林:“他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如下是中国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富兰克林的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精选15篇)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声雷响,雨点就倾泻下来了。

  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2

  学会低头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的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微笑着对富兰克林说:“很疼是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人世间,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

  从此,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其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虽然我们都是凡人,与富兰克林不能相提并论,但也应该时时刻刻学会低头,懂得低头,敢于低头。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低一低头,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要学会“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 我国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稗子,才会显摆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3

  富兰克林借书

  一位议员因为政见上的不同,对待富兰克林的态度非常不友好,甚至还公开咒骂过他。但是,富兰克林并不想因为此事跟他结下宿怨,他决定让对方改变对自己的态度。

  富兰克林听说这位议员的图书室里藏有一本特别的书,于是便给他写了一个便笺,表示自己极欲一睹为快,请求他把书借给自己几天,好仔细阅读一遍。

  这位议员自然很乐意把书借给了富兰克林。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把书还给他时附上一封信,强烈表示自己的谢意。

  当他们再次见面时,那位议员竟主动地跟富兰克林打起招呼,十分有礼。后来,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大道理】: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以德报怨,诚心相待,自然会打动他人,从而消除对你的偏见和误解。

  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4

  学会低头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被称为“美国之父”。少年时期的富兰克林曾经去拜访过一位前辈。那时的他年轻气盛,目空一切,挺胸抬头迈着大步,可是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说不出话来。

  那位前辈这时才缓缓地走出来,看到富兰克林这副样子,认真的`对他说:“很疼吧?可是,这却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

  在这之前,富兰克林的确是这样,心高气盛,恃才傲物,以为自己是鸿鹄,别人都是燕雀,眼睛总是高高向上,根本不把周围的一切放在眼里。直到有一天被眼前的门框撞了头,才发现门框比自己想象的要矮得多。于是,回到家以后,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在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

  从此,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5

  朋友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家小印刷厂里工作,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在了那里,因为他特别想得到为议会印文件的工作,但他却受到了另一个议员的干涉。那个议员既有钱又能干,是印刷厂里的重要人物,他非常讨厌富兰克林。

  面对这样的.情况,富兰克林并么有灰心他下决心要让对方喜欢自己。

  富兰克林听说那个人的图书室里藏有一本很奇特的书,于是他便给那个人写了一个便笺,假装很诚意的想看那本书,并希望他能把书借给自己几天,以便自己能细细的品味一下这本书的奇特之处。果真不出富兰克林所料,那人看过便笺之后,立刻派人把那本书送了过来。一个星期之后,富兰克林把那本书还了回去,并特意附带一封信,强烈的表示了对那个人的谢意。

  事情过后不久,他们二人在会议室里相见了,以往那个人对富兰克林是爱理不理的,可这次却与以往不同,他不但主动跟富兰克林打招呼,而且还很有礼貌。从此以后,对于富兰克林的每一件事,他都乐意帮忙,久而久之,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那个人去世。

  富兰克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在请别人帮忙满足他人的虚荣心的同时,也使他人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这样就把敌人化成了朋友。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6

  富兰克林的搏斗

  美国建国期间的伟人富兰克林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把一天的情形重新回想一遍。

  他发现他有13个很严重的错误,下面是其中的`三项:浪费时间,为小事烦恼,和别人争论冲突。聪明的富兰克林发现,除非他能够减少这一类的错误,否则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所以他一个礼拜选出一项缺点来搏斗,然后把每一天的输赢做成记录。在下个礼拜,他另外挑出一个坏习惯,准备齐全,再接下去做另一场战斗。富兰克林每个礼拜改掉一个坏习惯的战斗持续了两年多。

  难怪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敬爱也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

  每一个销售人员员可否像富兰克林那样,检视自己的缺点,并与之进行坚持不懈的搏斗,直至胜利为止!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7

  一位男子走进富兰克林的书店,拿起一本书来问店员:“这本书多少钱?”

  “1美元。”店员答道。

  “能不能便宜一点?”男子问道。

  “抱歉,先生,这是最低价,不能再便宜了。”店员回答。

  “那,”男子犹豫了一下,“能把你的老板富兰克林先生叫出来吗?我想直接跟他说。”

  富兰克林正在书店后面的印刷间里忙碌着,听到店员的喊声,他匆匆走了出来。

  “这本书最低价卖多少钱?”男子拿着书问富兰克林。

  “1.5美元。”富兰克林回答道。

  “什么?不可能!”男子惊呼道,“刚才你的`店员还说只需要1美元呢。”

  “没错,”富兰克林说,“但是现在我卖1.5美元,因为你耽误了我宝贵的时间,所以它必须增值。”

  男子惊讶地问道:“是吗?那我很抱歉,你告诉我这本书的最低价吧,我不再耽误你的时间了。”

  “2美元。”富兰克林答道,语气不容置疑。

  男子沉思了一下,什么都没说,把钱放在柜台上拿起书来迅速走出了书店。因为他从富兰克林的身上得到了一个有益的教训:从某种程度上说,时间就是财富,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在夺取别人的钱财。

  大道理

  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一生的时光,它是我们的成功之源与财富之源。许多人之所以不成功、不富有,就是因为他们本身是一个浪费时间的人。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8

  1787年参加美国制宪会议时,富兰克林已是81岁高龄,是制宪代表中最年长的人,也是宾西法尼亚最高行政长官。当时的美国还是互不隶属的13个介于“国”与“州”之间的“邦”,制宪会议要决定美国的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权力机构等,会议很重要,所涉事项重大,会议期间各方意见尖锐交锋,吵得一塌糊涂,亏得有富兰克林居中调和,才使得会议没有散伙;否则的话,美国的建国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6月11日,在众议院的代表权分配上,以按人口数给各邦分配代表权的威尔逊和应各邦平均分配代表权的佩特森為代表的两派意见针锋相对,僵持不下。富兰克林出面调解,他十分策略地说:“我以极大的快乐看到,大家的辩论都很冷静,没有发脾气(其实双方都在发脾气),如果不幸出现与此相反的情况,我希望只可一,不可再。我们极其需要的是和谐与联盟。如果每个人都更多地把自己看作全体的代表,而不是以某‘邦’的.代言人自居,情况也许就会好很多。”

  在这里,富兰克林采取的是“姿态调整术”,以某“邦”的代表看问题,与以一个整体国家的代表看问题,姿态显然有高低之别。之所以争执不休,就是因为各代表为自己的“邦”争利益;而如果各代表将自己的身份从“邦”代表提升为国家的代表,许多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代表们聚集到一起,不就是为建立统一国家而来的吗?

  6月28日,在众议院议员名额分配取得共识后,在参议院的议员名额分配上又吵得不可开交。富兰克林深感忧虑地说:“我是一个手艺人,木匠做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匀,我们就会两边各削去一点,让连接的地方严丝合缝,桌子也就平稳了。按照这个道理,双方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才能联合起来。”

  在这里,富兰克林采取的是“经验对比术”,即将各方意见的不同比作木匠做桌子时的木料,厚薄不匀时将木料的“两边各削去一点”来类比不同意见方各做一些让步,以达成意见的统一。富兰克林没有去评价谁更有理,因为本来就各有各理,而是要求各让一步才能达成协议,这不过是常识,但在关键时刻,回归常识却常常是最高智慧。

  9月17日,制宪会议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各制宪代表在宪法文本上签字。这是美利坚合众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时刻,富兰克林动情地说:“对宪法的若干部分,我也至今不能满意,但活了这么大年纪,深知没人能够一贯正确。因此,我同意这部宪法,连同它的瑕疵,人民需要一个整体政府,而没有宪法就没有政府。我希望,所有制宪代表和我一起,宣布我们取得一致,在这个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在这里,弗兰克林采取的是“感情融合术”,即对各位制宪代表动之以情,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完美的宪法,既然到目前为止我们经过百般努力也只能做到这样,那就勇敢地接受现实,签字吧。

  富兰克林高超的“调和术”,在制宪会议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如果把制宪过程比作一次航行,那么,富兰克林就是那个屡次将航船从惊涛骇浪中拯救过来,避免其倾覆的人;如果把制宪过程比作一架运行的机器,那么,富兰克林就是那个在机器的齿轮被咬住时,往齿轮上抹润滑油的人;如果把制宪过程比作一个排水系统,富兰克林就是那个在管道被堵住,水流即将漫溢导致覆水难收时,那个不顾一切疏通管道的人……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9

  轰隆隆的雷声从天空滚过,震撼着山川大地,一条条耀眼的银蛇在天空飞舞,随之而来的是狂风暴雨。

  我们现代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可我们的祖先却对此难以理解,他们想象天上一定有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这一切。

  在希腊神话中,雷电就在万神之王宙斯的手中,它有无比的威力,当他生气发怒时,就把雷电放出来震慑群神和人类。中国人传说这是雷公电母在惩治邪恶,后来的欧美人又把雷电和上帝联系起来,说是上帝主宰雷电。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许多人都想用科学的方法揭穿雷电的秘密。第一个做这种实验并取得成功的人是美国人富兰克林。

  1752年7月,富兰克林做了一次震惊世界的实验。他在大雷雨即将到来之前,把一只大风筝放到天空,风筝越飞越高,肉眼几乎看不见,这时大雨倾盆而下,富兰克林握风筝线的手突然感到一阵麻木,紧接着,挂在风筝线下端的铜铃碰动起来,伴随着阵阵声响冒出点点火花。“成功了!成功了!”富兰克林扔下风筝兴奋地大叫起来。他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揭开了雷电之谜。

  其实,富兰克林早就在思考雷电的问题,1749年他就曾写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建议用尖端金属杆装在屋顶,再用铁丝把铁杆同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天上的电引到地下,防止房屋遭到雷击。但他的建议却遭到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们”的讥讽和嘲笑。

  富兰克林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就写信告诉一个法国朋友。那法国人用一根铁杆直立在屋顶上,在雷雨时真的把天空中的`闪电引到了地下,这就是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我们至今还在使用。后来,富兰克林通过进一步研究,了解到电是会流动的,它还可以分为正电和负电。富兰克林是电学原理的创始人之一。

  此外,富兰克林还有许多科学发明,并进行了多种科学研究,为自然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他发明了能节约燃料四分之三的新式火炉——富兰克林炉;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光眼睛,既可看远,也可看近;发明了医学上使用的具有伸缩性的导尿管;试验了物体发热的灵敏度,测出了液体蒸发时热量散失的情况,研究了北极光的性质和原理等等。

  1752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圣安德大学、牛津大学都先后授予他博士学位。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年出生于波士顿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他幼年时家里很穷,只上过两年学,12岁就到印刷厂当学徒。但他非常勤奋,或者向亲朋借书,或自己攒钱买书,靠刻苦自觉,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外交家,美国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为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富兰克林毅然断绝了同英国的一切联系,把自己的财产支援革命战争。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受“大陆会议”的委派,作为外交特使出访欧洲,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富兰克林运用他渊博的知识和在学术上享有的崇高声誉,首先在法国取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他利用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矛盾,对法国政府施加压力,同法国政府签订了《美法友好商务条约》和《美法同盟条约》,并争得了法国远征军赴北美参战。

  后来,他以出色的外交手段又争得了西班牙、荷兰公开参加对英战争;以俄国为首的其它欧洲国家也相继宣布中立,这样,英国陷于空前孤立,而美国却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逐步扭转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独立战争胜利后,富兰克林又肩负同英国和谈的重任。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迫使英国在1783年签订了美英和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90年4月,富兰克林与世长辞,为他送葬的人群达2万多人,美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巨大功绩。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0

  昨天,我看了富兰克林的故事。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有一天,猫头鹰老师教大家拼写单词。猫头鹰老师觉得大家做的都很好,就让大家好好准备,明天听写,全对的人能得到一支钢笔。

  这时,小地鼠说:“我这次考试一定是满分,老师,你现在就把钢笔给我吧,我还想用它来考试呢!”

  猫头鹰老师说:“这必须得看明天的考试结果。”

  富兰克林一晚上都在准备,但他只有pencil这个词不会,所以他就反复地练习。富兰克林为了保险,就把写pencil的单词纸贴在帽子里,这下他能放心的睡觉了。第二天,开始听写了,当老师念到最后一个单词pencil时富兰克林突然忘了,他就看了一下贴在帽子里的'单词纸,然后他就写出来了。

  后来,成绩出来了,富兰克林都答对了,得到了钢笔,但他觉得自己作弊是不好的,就把钢笔还给老师了。看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许多道理。首先是我们不能太自满,就像小地鼠,还没开始考试,就说自己一定能考一百分,这是不对的。还有,富兰克林考试时作弊了,但他后来又把钢笔还给老师了。

  我觉得诚实比一支钢笔还重要,小朋友们一定要诚实哟!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1

  波士顿长大的英吉利男孩

  1706年1月17日北美波士顿城,在蜡烛兼肥皂制造商约赛亚·富兰克林的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名字叫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自幼爱读书,颇受亲族长辈的赞许。他的祖父是铁匠,伯父是染匠,父亲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美洲,辗转谋生,决心让这个聪颖的'幼子多读点书,以后去接受高等教育,当一个有地位的牧师。富兰克林在少年读书期间,成绩优异,被誉为“全级之冠”。

  可是好景不长,富兰克林只在学校里读了两年书,10岁那年他就被父亲叫回家去帮工。因为穷苦的英国移民,在美洲找不到世外桃源,沉重的家庭负担使他父亲的店铺入不敷出,只好放弃望子成龙的奢望。这样,富兰克林每天就干起剪烛心、浇烛模、守店铺等辅助性劳动。但是他并没有因失学而放弃读书,反而更加如饥似渴地刻苦攻读了。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2

  偷石块建坞台

  富兰克林辍学回家后,开始帮助父亲工作——用牛油制作肥皂和蜡烛。但是,富兰克林并不喜欢干这一行,他一心渴望去航海。每有闲暇,富兰克林便和邻近的孩子们到海边去,于是他很早就学会了游泳和划船。当孩子们一同划小船玩耍时,常常让他指挥,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更是如此。在别的事情上,他也总是成为孩子中的头儿。然而,这位“小首领”的稚气有时却将伙伴们带入窘境。

  镇上的水磨附近,有一片咸水沼泽,当下过雨后,孩子们常常站在沼泽边钩鲦鱼,日子一长,站的地方被踩成了一片烂泥地。富兰克林便向小伙伴们建议,修筑一个便于站立的坞台。建筑材料可以用堆在不远处的石块。但那石块是泽畔盖一座新房子要用的,孩子们都知道这点,可是富兰克林号召修筑坞台,大家谁都没有理会使用石块的`后果。

  等到盖房工人下工离去,孩子们便开始了他们的“工程”。富兰克林带领大家把石块一块块搬过来,有时候石块特别大则需要两三个人搬一块,大家干得汗流浃背,却都兴致勃勃。终于搬光了所有的石块,建成了自己的坞台,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一早,盖房工人们发现石块堆不见了,大吃一惊,四处寻找,结果发现石块已变成了一座沼泽边的坞台。搬走石块的孩子们也被一个个查了出来。孩子们大都受到了家长们的责怪。只有富兰克林向父亲辩解说这是一桩有益的事,父亲却教训他说:“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我们没有权利动用别人的东西,除非得到人家的允许。尽管是做有益的事情,仍然是不对的,随便动用别人的东西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父亲这个语重心长的教诲,伴随了富兰克林的一生,他永远不会忘记这次经历。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3

  吮吸百花汁液的小蜜蜂

  波士顿是北美十三州的北方大港,人口稠密,市井繁华。富兰克林工作的店铺又地处闹市,窗外是喧闹的大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店里堆满了牛油桶、肥皂箱、蜡烛柜,顾客进进出出,往来不绝。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富兰克林却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往往从晨光诵读到晚霞夕照。他像小蜜蜂吮吸百花的汁液那样,在书本里找到了静谧的绿洲。

  富兰克林遍读了父亲的丰富藏书后,又开始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书看。渐渐地,他对店铺里的生活感到不满足了。父亲的`原定目标是给每一个儿子选择各不相同的职业,可是,鉴于他对书籍的特殊感情,破例地把他送到他哥哥开办的印刷所当学徒,那一年他才12岁。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4

  与哥哥做的不平等交易

  读书的嗜好因环境的改善而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很快地又膨胀到这个环境之外。印刷所的一些常客对这个“少年学者”都很喜欢,其中商人马太·亚当斯要算最突出了。

  亚当斯是一个图书收藏家,他爱书如命,一般人在他那里是不大能借出图书来的。然而,他却主动地把富兰克林请到自己的图书馆,让富兰克林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书。看到这些装帧精良、文图并茂、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好书,富兰克林惊叹知识海洋的浩瀚,激起了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里,他经常流连忘返。

  收藏家特殊优待富兰克林是事出有因的。因为富兰克林读书做事仔细认真。那时的印刷所里,几乎所有东西都是黑糊糊的,铅版、铅字、铸模既沉重又肮脏;印刷机发出嘈杂的噪音;纸堆、书垛杂乱无章。富兰克林在这里看书十分小心,每次都要先洗手,把书包上皮,从不丢失损坏。另外,他又一贯“言而有信”,每当一本书晚上借来,又必须在翌日送还的时候,他就挑灯夜读,乃至通宵达旦。无论如何,他总是如期奉还。在这些小事情上表现出的`诚实、守约和整洁的好品行,又反过来给他带来了博览群书的方便。

  节衣缩食,是穷人求学的常用方法。富兰克林也是这样。一天,富兰克林向哥哥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他说:“如果你把伙食费的一半给我,我就自己做饭,另一半就留给你。”他哥哥当然同意了。以后,富兰克林每天午间就简单地买些面包、饼干和葡萄干充饥。省下来的时间就贪婪地读起书来,有时坐在纸垛上,有时靠在印刷机旁,无论环境多恶劣,他都能孜孜不倦地学习。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5

  无意间的鼓励

  在富兰克林的少年时代,受到过一次无意间的“鼓励”,尽管不为人所知,但却让富兰克林终生难忘。

  富兰克林的哥哥曾经创办过一种报纸,在报上发表文章的都是些社会名流,哥哥和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品评文章的优劣得失,交流对这些文章的看法。

  有一天,哥哥在印刷车间的地上拾到一篇文稿,随手拿来一读,发现文章立意新颖、论述周详,放射着奇异的光彩,而且这篇文章蕴涵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于是哥哥决定把这篇稿子马上登在报上,而且哥哥还十分肯定地认为这篇文章一定是出自某个才子之手。

  这篇文章登报后,果然不出哥哥所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当听到人们的对这篇文章的夸奖,富兰克林心里暗暗高兴。原来,这是他在夜里写好之后,从门缝里扔进去的,希望哥哥发现后把它登在报纸上。没想到,哥哥首先肯定了它,并真的'把它登在报纸上,而且人们对这篇文章的反响出奇地好。

  富兰克林受到这次无意的鼓励后,他就经常把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

  富兰克林一生鄙薄名利、地位。他出身于印刷厂学徒,后来,由于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在电学和多种应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公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还从事过很多社会活动,先后担任很多社会公职,在北美独立战争和反对奴役黑人的斗争中,都被认为是进步政治家。然而他绝无骄矜之容,总是谦虚自处。他在晚年亲自撰写的“墓志铭”里,称自己为:“印刷工人本杰明·富兰克林”。谦虚、深受爱戴和为人类造福的崇高动机有机地统一在他的一生中,使他为世界人民所称赞。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相关文章:

家庭礼仪小故事03-23

古代道德的经典小故事10-18

关于雷锋的小故事03-10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10-10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02-23

古人智慧小故事11-24

经典小故事:驴的哲学12-31

孙膑的历史小故事04-12

富兰克林的名言英文版08-14

古代小故事17个10-11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一键降重/降AIGC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精选15篇)

  本杰明·富兰克林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他曾是美国首位邮政局长。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评价富兰克林:“他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如下是中国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富兰克林的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精选15篇)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声雷响,雨点就倾泻下来了。

  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2

  学会低头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的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微笑着对富兰克林说:“很疼是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人世间,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

  从此,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其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虽然我们都是凡人,与富兰克林不能相提并论,但也应该时时刻刻学会低头,懂得低头,敢于低头。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低一低头,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要学会“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 我国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稗子,才会显摆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3

  富兰克林借书

  一位议员因为政见上的不同,对待富兰克林的态度非常不友好,甚至还公开咒骂过他。但是,富兰克林并不想因为此事跟他结下宿怨,他决定让对方改变对自己的态度。

  富兰克林听说这位议员的图书室里藏有一本特别的书,于是便给他写了一个便笺,表示自己极欲一睹为快,请求他把书借给自己几天,好仔细阅读一遍。

  这位议员自然很乐意把书借给了富兰克林。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把书还给他时附上一封信,强烈表示自己的谢意。

  当他们再次见面时,那位议员竟主动地跟富兰克林打起招呼,十分有礼。后来,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大道理】: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以德报怨,诚心相待,自然会打动他人,从而消除对你的偏见和误解。

  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4

  学会低头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被称为“美国之父”。少年时期的富兰克林曾经去拜访过一位前辈。那时的他年轻气盛,目空一切,挺胸抬头迈着大步,可是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说不出话来。

  那位前辈这时才缓缓地走出来,看到富兰克林这副样子,认真的`对他说:“很疼吧?可是,这却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

  在这之前,富兰克林的确是这样,心高气盛,恃才傲物,以为自己是鸿鹄,别人都是燕雀,眼睛总是高高向上,根本不把周围的一切放在眼里。直到有一天被眼前的门框撞了头,才发现门框比自己想象的要矮得多。于是,回到家以后,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在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

  从此,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5

  朋友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家小印刷厂里工作,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在了那里,因为他特别想得到为议会印文件的工作,但他却受到了另一个议员的干涉。那个议员既有钱又能干,是印刷厂里的重要人物,他非常讨厌富兰克林。

  面对这样的.情况,富兰克林并么有灰心他下决心要让对方喜欢自己。

  富兰克林听说那个人的图书室里藏有一本很奇特的书,于是他便给那个人写了一个便笺,假装很诚意的想看那本书,并希望他能把书借给自己几天,以便自己能细细的品味一下这本书的奇特之处。果真不出富兰克林所料,那人看过便笺之后,立刻派人把那本书送了过来。一个星期之后,富兰克林把那本书还了回去,并特意附带一封信,强烈的表示了对那个人的谢意。

  事情过后不久,他们二人在会议室里相见了,以往那个人对富兰克林是爱理不理的,可这次却与以往不同,他不但主动跟富兰克林打招呼,而且还很有礼貌。从此以后,对于富兰克林的每一件事,他都乐意帮忙,久而久之,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那个人去世。

  富兰克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在请别人帮忙满足他人的虚荣心的同时,也使他人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这样就把敌人化成了朋友。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6

  富兰克林的搏斗

  美国建国期间的伟人富兰克林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把一天的情形重新回想一遍。

  他发现他有13个很严重的错误,下面是其中的`三项:浪费时间,为小事烦恼,和别人争论冲突。聪明的富兰克林发现,除非他能够减少这一类的错误,否则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所以他一个礼拜选出一项缺点来搏斗,然后把每一天的输赢做成记录。在下个礼拜,他另外挑出一个坏习惯,准备齐全,再接下去做另一场战斗。富兰克林每个礼拜改掉一个坏习惯的战斗持续了两年多。

  难怪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敬爱也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

  每一个销售人员员可否像富兰克林那样,检视自己的缺点,并与之进行坚持不懈的搏斗,直至胜利为止!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7

  一位男子走进富兰克林的书店,拿起一本书来问店员:“这本书多少钱?”

  “1美元。”店员答道。

  “能不能便宜一点?”男子问道。

  “抱歉,先生,这是最低价,不能再便宜了。”店员回答。

  “那,”男子犹豫了一下,“能把你的老板富兰克林先生叫出来吗?我想直接跟他说。”

  富兰克林正在书店后面的印刷间里忙碌着,听到店员的喊声,他匆匆走了出来。

  “这本书最低价卖多少钱?”男子拿着书问富兰克林。

  “1.5美元。”富兰克林回答道。

  “什么?不可能!”男子惊呼道,“刚才你的`店员还说只需要1美元呢。”

  “没错,”富兰克林说,“但是现在我卖1.5美元,因为你耽误了我宝贵的时间,所以它必须增值。”

  男子惊讶地问道:“是吗?那我很抱歉,你告诉我这本书的最低价吧,我不再耽误你的时间了。”

  “2美元。”富兰克林答道,语气不容置疑。

  男子沉思了一下,什么都没说,把钱放在柜台上拿起书来迅速走出了书店。因为他从富兰克林的身上得到了一个有益的教训:从某种程度上说,时间就是财富,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在夺取别人的钱财。

  大道理

  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一生的时光,它是我们的成功之源与财富之源。许多人之所以不成功、不富有,就是因为他们本身是一个浪费时间的人。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8

  1787年参加美国制宪会议时,富兰克林已是81岁高龄,是制宪代表中最年长的人,也是宾西法尼亚最高行政长官。当时的美国还是互不隶属的13个介于“国”与“州”之间的“邦”,制宪会议要决定美国的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权力机构等,会议很重要,所涉事项重大,会议期间各方意见尖锐交锋,吵得一塌糊涂,亏得有富兰克林居中调和,才使得会议没有散伙;否则的话,美国的建国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6月11日,在众议院的代表权分配上,以按人口数给各邦分配代表权的威尔逊和应各邦平均分配代表权的佩特森為代表的两派意见针锋相对,僵持不下。富兰克林出面调解,他十分策略地说:“我以极大的快乐看到,大家的辩论都很冷静,没有发脾气(其实双方都在发脾气),如果不幸出现与此相反的情况,我希望只可一,不可再。我们极其需要的是和谐与联盟。如果每个人都更多地把自己看作全体的代表,而不是以某‘邦’的.代言人自居,情况也许就会好很多。”

  在这里,富兰克林采取的是“姿态调整术”,以某“邦”的代表看问题,与以一个整体国家的代表看问题,姿态显然有高低之别。之所以争执不休,就是因为各代表为自己的“邦”争利益;而如果各代表将自己的身份从“邦”代表提升为国家的代表,许多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代表们聚集到一起,不就是为建立统一国家而来的吗?

  6月28日,在众议院议员名额分配取得共识后,在参议院的议员名额分配上又吵得不可开交。富兰克林深感忧虑地说:“我是一个手艺人,木匠做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匀,我们就会两边各削去一点,让连接的地方严丝合缝,桌子也就平稳了。按照这个道理,双方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才能联合起来。”

  在这里,富兰克林采取的是“经验对比术”,即将各方意见的不同比作木匠做桌子时的木料,厚薄不匀时将木料的“两边各削去一点”来类比不同意见方各做一些让步,以达成意见的统一。富兰克林没有去评价谁更有理,因为本来就各有各理,而是要求各让一步才能达成协议,这不过是常识,但在关键时刻,回归常识却常常是最高智慧。

  9月17日,制宪会议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各制宪代表在宪法文本上签字。这是美利坚合众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时刻,富兰克林动情地说:“对宪法的若干部分,我也至今不能满意,但活了这么大年纪,深知没人能够一贯正确。因此,我同意这部宪法,连同它的瑕疵,人民需要一个整体政府,而没有宪法就没有政府。我希望,所有制宪代表和我一起,宣布我们取得一致,在这个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在这里,弗兰克林采取的是“感情融合术”,即对各位制宪代表动之以情,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完美的宪法,既然到目前为止我们经过百般努力也只能做到这样,那就勇敢地接受现实,签字吧。

  富兰克林高超的“调和术”,在制宪会议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如果把制宪过程比作一次航行,那么,富兰克林就是那个屡次将航船从惊涛骇浪中拯救过来,避免其倾覆的人;如果把制宪过程比作一架运行的机器,那么,富兰克林就是那个在机器的齿轮被咬住时,往齿轮上抹润滑油的人;如果把制宪过程比作一个排水系统,富兰克林就是那个在管道被堵住,水流即将漫溢导致覆水难收时,那个不顾一切疏通管道的人……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9

  轰隆隆的雷声从天空滚过,震撼着山川大地,一条条耀眼的银蛇在天空飞舞,随之而来的是狂风暴雨。

  我们现代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可我们的祖先却对此难以理解,他们想象天上一定有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这一切。

  在希腊神话中,雷电就在万神之王宙斯的手中,它有无比的威力,当他生气发怒时,就把雷电放出来震慑群神和人类。中国人传说这是雷公电母在惩治邪恶,后来的欧美人又把雷电和上帝联系起来,说是上帝主宰雷电。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许多人都想用科学的方法揭穿雷电的秘密。第一个做这种实验并取得成功的人是美国人富兰克林。

  1752年7月,富兰克林做了一次震惊世界的实验。他在大雷雨即将到来之前,把一只大风筝放到天空,风筝越飞越高,肉眼几乎看不见,这时大雨倾盆而下,富兰克林握风筝线的手突然感到一阵麻木,紧接着,挂在风筝线下端的铜铃碰动起来,伴随着阵阵声响冒出点点火花。“成功了!成功了!”富兰克林扔下风筝兴奋地大叫起来。他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揭开了雷电之谜。

  其实,富兰克林早就在思考雷电的问题,1749年他就曾写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建议用尖端金属杆装在屋顶,再用铁丝把铁杆同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天上的电引到地下,防止房屋遭到雷击。但他的建议却遭到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们”的讥讽和嘲笑。

  富兰克林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就写信告诉一个法国朋友。那法国人用一根铁杆直立在屋顶上,在雷雨时真的把天空中的`闪电引到了地下,这就是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我们至今还在使用。后来,富兰克林通过进一步研究,了解到电是会流动的,它还可以分为正电和负电。富兰克林是电学原理的创始人之一。

  此外,富兰克林还有许多科学发明,并进行了多种科学研究,为自然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他发明了能节约燃料四分之三的新式火炉——富兰克林炉;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光眼睛,既可看远,也可看近;发明了医学上使用的具有伸缩性的导尿管;试验了物体发热的灵敏度,测出了液体蒸发时热量散失的情况,研究了北极光的性质和原理等等。

  1752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圣安德大学、牛津大学都先后授予他博士学位。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年出生于波士顿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他幼年时家里很穷,只上过两年学,12岁就到印刷厂当学徒。但他非常勤奋,或者向亲朋借书,或自己攒钱买书,靠刻苦自觉,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外交家,美国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为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富兰克林毅然断绝了同英国的一切联系,把自己的财产支援革命战争。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受“大陆会议”的委派,作为外交特使出访欧洲,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富兰克林运用他渊博的知识和在学术上享有的崇高声誉,首先在法国取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他利用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矛盾,对法国政府施加压力,同法国政府签订了《美法友好商务条约》和《美法同盟条约》,并争得了法国远征军赴北美参战。

  后来,他以出色的外交手段又争得了西班牙、荷兰公开参加对英战争;以俄国为首的其它欧洲国家也相继宣布中立,这样,英国陷于空前孤立,而美国却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逐步扭转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独立战争胜利后,富兰克林又肩负同英国和谈的重任。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迫使英国在1783年签订了美英和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90年4月,富兰克林与世长辞,为他送葬的人群达2万多人,美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巨大功绩。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0

  昨天,我看了富兰克林的故事。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有一天,猫头鹰老师教大家拼写单词。猫头鹰老师觉得大家做的都很好,就让大家好好准备,明天听写,全对的人能得到一支钢笔。

  这时,小地鼠说:“我这次考试一定是满分,老师,你现在就把钢笔给我吧,我还想用它来考试呢!”

  猫头鹰老师说:“这必须得看明天的考试结果。”

  富兰克林一晚上都在准备,但他只有pencil这个词不会,所以他就反复地练习。富兰克林为了保险,就把写pencil的单词纸贴在帽子里,这下他能放心的睡觉了。第二天,开始听写了,当老师念到最后一个单词pencil时富兰克林突然忘了,他就看了一下贴在帽子里的'单词纸,然后他就写出来了。

  后来,成绩出来了,富兰克林都答对了,得到了钢笔,但他觉得自己作弊是不好的,就把钢笔还给老师了。看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许多道理。首先是我们不能太自满,就像小地鼠,还没开始考试,就说自己一定能考一百分,这是不对的。还有,富兰克林考试时作弊了,但他后来又把钢笔还给老师了。

  我觉得诚实比一支钢笔还重要,小朋友们一定要诚实哟!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1

  波士顿长大的英吉利男孩

  1706年1月17日北美波士顿城,在蜡烛兼肥皂制造商约赛亚·富兰克林的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名字叫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自幼爱读书,颇受亲族长辈的赞许。他的祖父是铁匠,伯父是染匠,父亲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美洲,辗转谋生,决心让这个聪颖的'幼子多读点书,以后去接受高等教育,当一个有地位的牧师。富兰克林在少年读书期间,成绩优异,被誉为“全级之冠”。

  可是好景不长,富兰克林只在学校里读了两年书,10岁那年他就被父亲叫回家去帮工。因为穷苦的英国移民,在美洲找不到世外桃源,沉重的家庭负担使他父亲的店铺入不敷出,只好放弃望子成龙的奢望。这样,富兰克林每天就干起剪烛心、浇烛模、守店铺等辅助性劳动。但是他并没有因失学而放弃读书,反而更加如饥似渴地刻苦攻读了。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2

  偷石块建坞台

  富兰克林辍学回家后,开始帮助父亲工作——用牛油制作肥皂和蜡烛。但是,富兰克林并不喜欢干这一行,他一心渴望去航海。每有闲暇,富兰克林便和邻近的孩子们到海边去,于是他很早就学会了游泳和划船。当孩子们一同划小船玩耍时,常常让他指挥,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更是如此。在别的事情上,他也总是成为孩子中的头儿。然而,这位“小首领”的稚气有时却将伙伴们带入窘境。

  镇上的水磨附近,有一片咸水沼泽,当下过雨后,孩子们常常站在沼泽边钩鲦鱼,日子一长,站的地方被踩成了一片烂泥地。富兰克林便向小伙伴们建议,修筑一个便于站立的坞台。建筑材料可以用堆在不远处的石块。但那石块是泽畔盖一座新房子要用的,孩子们都知道这点,可是富兰克林号召修筑坞台,大家谁都没有理会使用石块的`后果。

  等到盖房工人下工离去,孩子们便开始了他们的“工程”。富兰克林带领大家把石块一块块搬过来,有时候石块特别大则需要两三个人搬一块,大家干得汗流浃背,却都兴致勃勃。终于搬光了所有的石块,建成了自己的坞台,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一早,盖房工人们发现石块堆不见了,大吃一惊,四处寻找,结果发现石块已变成了一座沼泽边的坞台。搬走石块的孩子们也被一个个查了出来。孩子们大都受到了家长们的责怪。只有富兰克林向父亲辩解说这是一桩有益的事,父亲却教训他说:“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我们没有权利动用别人的东西,除非得到人家的允许。尽管是做有益的事情,仍然是不对的,随便动用别人的东西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父亲这个语重心长的教诲,伴随了富兰克林的一生,他永远不会忘记这次经历。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3

  吮吸百花汁液的小蜜蜂

  波士顿是北美十三州的北方大港,人口稠密,市井繁华。富兰克林工作的店铺又地处闹市,窗外是喧闹的大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店里堆满了牛油桶、肥皂箱、蜡烛柜,顾客进进出出,往来不绝。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富兰克林却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往往从晨光诵读到晚霞夕照。他像小蜜蜂吮吸百花的汁液那样,在书本里找到了静谧的绿洲。

  富兰克林遍读了父亲的丰富藏书后,又开始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书看。渐渐地,他对店铺里的生活感到不满足了。父亲的`原定目标是给每一个儿子选择各不相同的职业,可是,鉴于他对书籍的特殊感情,破例地把他送到他哥哥开办的印刷所当学徒,那一年他才12岁。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4

  与哥哥做的不平等交易

  读书的嗜好因环境的改善而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很快地又膨胀到这个环境之外。印刷所的一些常客对这个“少年学者”都很喜欢,其中商人马太·亚当斯要算最突出了。

  亚当斯是一个图书收藏家,他爱书如命,一般人在他那里是不大能借出图书来的。然而,他却主动地把富兰克林请到自己的图书馆,让富兰克林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书。看到这些装帧精良、文图并茂、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好书,富兰克林惊叹知识海洋的浩瀚,激起了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里,他经常流连忘返。

  收藏家特殊优待富兰克林是事出有因的。因为富兰克林读书做事仔细认真。那时的印刷所里,几乎所有东西都是黑糊糊的,铅版、铅字、铸模既沉重又肮脏;印刷机发出嘈杂的噪音;纸堆、书垛杂乱无章。富兰克林在这里看书十分小心,每次都要先洗手,把书包上皮,从不丢失损坏。另外,他又一贯“言而有信”,每当一本书晚上借来,又必须在翌日送还的时候,他就挑灯夜读,乃至通宵达旦。无论如何,他总是如期奉还。在这些小事情上表现出的`诚实、守约和整洁的好品行,又反过来给他带来了博览群书的方便。

  节衣缩食,是穷人求学的常用方法。富兰克林也是这样。一天,富兰克林向哥哥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他说:“如果你把伙食费的一半给我,我就自己做饭,另一半就留给你。”他哥哥当然同意了。以后,富兰克林每天午间就简单地买些面包、饼干和葡萄干充饥。省下来的时间就贪婪地读起书来,有时坐在纸垛上,有时靠在印刷机旁,无论环境多恶劣,他都能孜孜不倦地学习。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15

  无意间的鼓励

  在富兰克林的少年时代,受到过一次无意间的“鼓励”,尽管不为人所知,但却让富兰克林终生难忘。

  富兰克林的哥哥曾经创办过一种报纸,在报上发表文章的都是些社会名流,哥哥和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品评文章的优劣得失,交流对这些文章的看法。

  有一天,哥哥在印刷车间的地上拾到一篇文稿,随手拿来一读,发现文章立意新颖、论述周详,放射着奇异的光彩,而且这篇文章蕴涵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于是哥哥决定把这篇稿子马上登在报上,而且哥哥还十分肯定地认为这篇文章一定是出自某个才子之手。

  这篇文章登报后,果然不出哥哥所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当听到人们的对这篇文章的夸奖,富兰克林心里暗暗高兴。原来,这是他在夜里写好之后,从门缝里扔进去的,希望哥哥发现后把它登在报纸上。没想到,哥哥首先肯定了它,并真的'把它登在报纸上,而且人们对这篇文章的反响出奇地好。

  富兰克林受到这次无意的鼓励后,他就经常把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

  富兰克林一生鄙薄名利、地位。他出身于印刷厂学徒,后来,由于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在电学和多种应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公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还从事过很多社会活动,先后担任很多社会公职,在北美独立战争和反对奴役黑人的斗争中,都被认为是进步政治家。然而他绝无骄矜之容,总是谦虚自处。他在晚年亲自撰写的“墓志铭”里,称自己为:“印刷工人本杰明·富兰克林”。谦虚、深受爱戴和为人类造福的崇高动机有机地统一在他的一生中,使他为世界人民所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