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究竟谁更重要?

时间:2023-05-07 17:39:01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究竟谁更重要?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究竟谁更重要? 一、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一)中国孩子怎么啦      长沙少年魏程,不珍惜生活富足,对上学失去了兴趣,昼伏夜出,在网吧发呆。      鉴于长沙网瘾少年魏程不在网吧,就在去网吧的路上。不在睡觉,就在打算睡觉的床上,我们很难有机会和他说上话。最真实的他,活在周围人们的叙述中。      首先,他是一个生活极其有规律的孩子。他辍学后,一般是晚上出去玩,有时候早上回来,有时候中午回来。有时候一天也不回来,第二天才回来。      妈妈曾找人去跟踪过他,发现他有时就是在网吧里泡着,哪怕什么也不干。      他身上还有一个碰都不能碰的秘密,那就是他辍学的原因。一年多前,他在湖南省一家重点中学读初一。据说还做过升旗手,成绩排位在前二十名。一夜之间,他不愿再去学校,后来又辗转两所中学,直到决定彻底回家。      到底出了什么事呢?      虽然魏程身上的秘密很多,也许父母永远不会知道,但他们在努力发现并忍耐儿子的优点。比如他节约粮食,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比如他的梦想越来越实际,从小时候想做科学家到现在他想做网吧老板,甚至做个月工资800元的保安。比如说他关心网络上陌生人超过自己身边的熟人。      魏爸爸一直是一个绝望而快乐的父亲形象,哪怕儿子犯了多大的事,似乎丝毫不影响他自己的生活安排。“我对我的生活任何时候我都满意。我对我儿子只有一点点遗憾就是,我觉得他没有我这么开心。”      魏妈妈是一家印刷厂老板,在事业上越做越大。买了宝马车,在长沙市中心最繁华地带买下了这么一个富丽温馨的顶层复式住宅。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她却毫无办法。      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家长最初以为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学费就可以让孩子在学校健康地成长,等到孩子在学校生活艰难、学业不良或成为“问题儿童”之后,家长才开始亲自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少家长会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感到遗憾。      问题在于,家长仅仅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感到遗憾,可能是一个误会。很少有孩子天生地厌恶学习。孩子之所以学业不良,成为“问题儿童”,主要原因可能不是孩子本人,而是孩子周围的环境,包括家长、教师、同伴、社区文化,等等。家长很难控制孩子的同伴、教师,他能够做的只是:亲自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入学前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家长在没有让孩子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之前就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么,孩子的成长就充满危险。“充满危险”意味着:孩子可能会在学校过得比较顺利,也可能过得比较狼狈。“充满危险”不是说学校里的教师没有尽到责任。无论学校里的教师多么优秀,在一个超过40人的大班教学中,教师很难照顾每一个具体的学生。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家长唯一能够做的事情是:亲自为孩子提供家庭教育,让他入学之前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学校生活,并在孩子入学之后,与学校教师组成“教育同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家长一旦放弃了亲自教育孩子的机会,孩子就可能在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学校生活中成为学业不良者,或者成为“问题儿童”。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问题家长”。“问题家长”并不意味着家长本人不聪明或不智慧。恰恰相反,有些人可能是成功的商人、成功的官员、成功的军人、成功的艺术家、成功的学者、医生,甚至可能是成功的学校教师,但他却不是成功的家长。有些家长自己拥有成功的甚至辉煌的事业,但他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显得无从下手、无计可施、一败涂地。    为什么有些家长自己拥有成功的事业,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很失败?原因就在于:家长对学校的教师期望过高,忘记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责任。      为了孩子能够适应学校生活,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家长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不能对学校期望太高,因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二)“科尔曼报告”       将近一百年以前(1914年),美国的斯特娜夫人对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她说:“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      现在看来,这个美国人的猜想并不周全,因为中国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不过,这个猜想有一点是有符合事实的:中国家长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长的责任推卸给学校。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家长愿意批评学校的教师,一般不愿意承认那是家长自己的失误。      事实上,也并非只有中国家长才犯这样的错误。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博士发表一份教育调查报告,这个研究的主题原本是学校教育问题,但它促使美国政府和美国家长开始关注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机会均等调查研究”报告。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      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而造成的。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     “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孩子在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与“科尔曼报告”的结果类似,2007年,日本人三浦展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       三浦展的调查报告显示了“家长与孩子成绩”的一些微妙关系:       孩子的成绩与父亲的阅读量成正比。       成绩好的孩子,母亲比较有条理又有趣。……有条理却也有趣的母亲,比较能养育出成绩好的孩子来。       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饮食状况也比较混乱。……成绩越差的孩子,越依赖便利店的食物。       三浦展的建议是:“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要父母突然之间大量增加收入或许不太可能,更不用说突然提高自己的学历。既然如此,身为父母唯一能努力的,就是设法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 孩子的生活习惯将影响孩子的成绩:“成绩越好的孩子,个性越主动,同时比较会运动,朋友也比较多,但成绩越差的孩子,不仅个性较被动,也很不擅长运动,同时朋友也比较少,基本上很爱打电玩。”        这样看来,如果家长还没有让孩子做好入学的准备,就把孩子的成长完全交给学校,完全由学校里的教师来照料孩子的成长,这是危险的。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究竟谁更重要?      不少家长更愿意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家长可以找到的理由是: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家长对学校教育怀有种种美好的期望,这可以理解。学校里的教师确实有责任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可是,对学校教育期望过高,既不现实,也不公平。如果孩子在家里没有接受好的家庭教育,如果孩子在家里没有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孩子将很难适应正规的学校生活。      学校教育多少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但是,对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孩子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着孩子的学校生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家长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家长能够做的,并不是对学校里的教师指手画脚,而是亲自为孩子提供家庭教育。如果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已经形成了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家长就没有必要为孩子的学校生活担忧。      表面看来,自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以后,孩子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可是,不能因为学校占用了孩子更多的学习时间就由此判定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相反,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部,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学校教育的基本前提。原因在于:第一,在0—3岁时,孩子并不“入学”,他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主要受父母的影响。而0—3岁这个年龄段恰恰是人的性格、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关键年龄。      第二,孩子即便“入学”,他“放学”后仍然回到家里,继续接受家庭教育。孩子总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家庭教育,这种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的教育,将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为人处事的方式。也因此有人提出“5+2=0”的警告。如果家庭教育不当,2天的家庭教育会抵消5天的学校教育。       可见,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如果根部溃乱,孩子的成长就会出现困难。教育孩子是人类的两大难题之一。为了孩子的成长,每个家长都需要不断地询问自己:我们今天怎样做家长?二、我们今天怎样做家长      (一)人类的两大难题       家庭教育并非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或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更多的道理那么简单。教育孩子的确需要家长愿意为孩子付出必要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但仅仅愿意为孩子付出时间、精力和爱心还是不够,如果没有教育的智慧和技巧,家长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不仅不会让孩子感激,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厌恶。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光有爱心是不够了,因为家长可能不知不觉以爱的名义、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扰乱孩子的成长,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水火不容、反目成仇”:        他就是“变形”的另一位主角,胡耿。这是我们第一次到胡耿家时看到的一幕。看似粗犷的爸爸,在这一刻选择了沉默。他明白,自己这几年来为教育儿子花费的心血都白费了。但他始终想不通,自己把所有的爱给了儿子,可儿子却跟他越走越远。        胡耿已经两个月没去学校了。        在王老师的眼里,胡耿似乎有着难以说清楚的复杂性格。他经常在上课时大吵大闹,让人忍无可忍。老师只能把他安排在离讲台最近的地方就座。他故意捣乱纪律,引起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他也可以带领全班同学赢得全校的广播操和艺术节的一等奖。他可以在上英语课时突然起身就走,也可以在他喜欢的美术课上追着老师问个不停。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最差的,尽管每年他都要在学校失踪一段时间。       去年年初,尊重胡耿的意愿,老胡给他办了休学手续,送他去了衡山一家武术学校。结果,一个月后,儿子受不了学校的苦,逃回来了。他在学校学到的几手三脚猫功夫成了对抗父亲的砝码。反正,你打我,我会还手。你不要讲别的,怕你这么多年了我还怕啊?老胡一再退让,一再宽容,一再尊重,胡耿却倍加反感,毫不领情。他开始了和老胡的“冷战”。不正眼看老胡,不和老胡说话,不和老胡一个桌子吃饭。老胡在客厅,他就进卧室。最后发展到不愿意回家。       胡耿说:“我对我爸特别恨。我就是恨他。我就是恨我爸爸。      很遗憾,父母把全部的爱给了孩子,孩子竟然仇恨他的父母。父母究竟应该如何教育他们的孩子,这实在是一个难题。      康德说,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家长以为有了孩子,自己就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们似乎很少想到,教育是人类最复杂最艰难的事情。家长们以为只要对孩子有爱心,就可以赢得孩子的爱;家长们以为只要有耐心,就可以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教育孩子的问题,实在太复杂。家长仅仅有爱心和耐心依然不够,远远不够。除了爱心和耐心,家长还需要有教育孩子的专业智慧和专业技能。      正规的中小学教师在做教师之前,他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家长在教育小孩之前虽不必领取“家庭教育资格证书”,但是,家长依然需要经过必要的专业学习,获得一张看不见的“家庭教育资格证书”。(二)看不见的家庭教育资格证书       从血缘关系上说,任何男人和女人都有资格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但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只有那些愿意接受有关家庭教育的专业学习的人才更有资格教育字的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出生之后被他的“亲生”的父母抛弃,这个孩子由另外的人抚养,那么,最有资格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就不再是他的“亲生”父母,而是他的“养父母”。       可是,如果某人只负责孩子的衣食而拒绝为孩子的精神成长提供教育,这样的人至多也不过是一个“养父母”。只有那些既负责“生”孩子又负责“养”孩子而且负责“教育”(养育)孩子的人,才是配称为真正的“父母”。不幸的孩子是“有人生,没人养”,更不幸的孩子是“有人养,没人教”。       问题在于:“教”孩子是复杂的工作,并非所有人都胜任这项工作。如果某人在学校里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个人首先必须先接受专业学习并取得“教师资格”。否则,这个人没有资格做孩子的教师。        同样,为了获得教育孩子的资格,家长需要接受基本的有关家庭教育的专业学习。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家庭教育是否有“专业水平”,取决于这个家长是否善于寻找孩子成长的因果关系。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因果关系的理解,将决定家庭教育的真实效果。如果孩子的身体不好,这只是一个结果。让孩子身体变好的办法可能不是让孩子多吃饭或追着孩子给孩子喂饭。家长需要到另外的地方寻找身体不好的根源和关键原因。        家长需要用心去查明孩子“成长的因果关系”,并从“成长的原因”那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可靠的帮助,而不是不颠倒“成长的因果关系”。如果一棵树的成长出了问题,人们最先看到的往往是“枯黄的树叶”。可是,“枯黄的树叶”本身不是原因,真实的原因是:“树根”没有获得足够的水分或养料。如果人们不尊重“成长的因果关系”,把所有的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这样做的后果是: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糟。       如果家长颠倒了孩子“成长的因果关系”,把所有的帮助直接对准“成长的结果”,那样不仅使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反而受到父母的折磨和破坏。如果孩子的身体出了问题,其中的原因可能不在于他没有吃饱,而在于他厌食。而厌食的原因又不在于父母做的饭不好吃,而在于孩子经常吃零食(尤其是甜食)而导致孩子没有足够的饥饿感。于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绝不是父母逼迫孩子吃饭或追着孩子给孩子喂饭。父母要提供的帮助只是:限制孩子吃零食,让孩子少吃糖果、巧克力之类的甜食甚至不吃甜食。        新父母可以问自己:如果孩子的成长出了问题,里面究竟隐藏了哪些可怕的因果关系?        如果你的孩子太自私,从来不体贴父母劳动的艰辛,从来不知道感恩;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侵扰他人,如果你的孩子从来不愿意帮助他人甚至不愿意为父母提供最简单的帮助;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心浮气躁,无法安静下来,如果你的孩子做事总是不了了之或半途而废,那么,你就要询问自己或请教他人:这里面的原因和秘密究竟是什么?        或者,如果你的孩子安静有余而开朗不足,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如果你的孩子在外人面前总是躲躲闪闪、畏畏缩缩,如果你的孩子自卑,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如果你的孩子对生活不抱希望,他忧郁、自闭,如果你的孩子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到恐惧,那么,你就要询问自己或请教他人:这里面的原因和秘密究竟是什么?(三)形成“新父母学习共同体”       家庭教育从来没有简单的配方,但只要新父母愿意寻找“成长的因果关系”,孩子的成长就有更多的希望。       新父母需要有一些基本的阅读和相互请教、相互交流和分享家庭教育的经验。先有“寻根”的教育努力,然后再设计“培根”的教育行动计划。新父母需要寻找、探查的因果关系包括:       第一,关于孩子的性格的因果关系。哪些因素(比如劳动、看童话)会让孩子变得善良?哪些因素(比如从小就不劳动、父母过于娇宠)会让孩子变得没有基本的责任感、不知道感恩?       第二,关于孩子的智力的因果关系。哪些因素(比如早期智力开发并学会自学)会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并可以因此而轻松学习?哪些因素(比如错过了智力开发的关键年龄)会使孩子的学习成为困难?      第三,关于孩子的身体的因果关系。哪些因素(能吃而不挑食、早睡早起)会让孩子的身体变得强壮?哪些因素(比如吃太多的糖果)会使孩子成为脆弱的“病夫”?这就是家长需要经常询问自己或请教他人的问题。如果家长有足够的教育经验,家长询问自己就可以理解“成长的因果关系”。如果家长自己的经验不够,则需要联合其他的家长,共同讨论和分享有意义的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相互推荐有关如何做父母的书,倾听有关如何做父母的讲座。国家不可能普遍建立正规的“家长学校”,但是,家长们可以借助孩子所在学校的力量,借助学校“家长会”的资源,自动自发地形成“家长学习共同体”,建立“新父母学校”。       当家长们聚拢到一起,形成自己的“新父母学校”,它的直接目标当然是推动自己孩子的成长。可是,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也因此有人提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 相关的说法是,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国家的发展。当今中国,第一急务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孩子的父母。“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家长”。如果家长愿意承认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接下来的问题是,家长到哪里去学习有关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有经验的父母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个人经验往往有局限,甚至可能隐含了严重的错误。个人经验是否有效、科学?取决于该经验是否能够经受公众的评判。在没有经受公众讨论、认可之前,个人经验至多只能算是“个人意见”而不是“科学知识”。只有那些已经经受公众的讨论并被公众一致认可的经验,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知识”。      这样看来,任何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都需要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教育经验并从他人那里获得有意义的新经验。除了与周围的同事、朋友交流经验之外,更有效的办法是阅读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刊、倾听有关教育教育的讲座。而在听讲座与阅读书刊之间,“读书”能够给家长带来更方便而持久的影响。        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一直是人类关注的主题,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影响的“大众读本”和一些有价值的“经典名著”。三、家长可以读哪些书      (  一)家庭教育领域的“大众读本”       近年来,“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图书市场的重要主题。从发行量来看,至少有三本书已经超过“百万”:       一是王东华著的《发现母亲》;       二是张欣武和刘卫华著的《哈佛女孩刘亦婷》;       三是刘恒新编译的《卡尔?威特的教育》。       其他发行量较大的“大众读本”有:日本学者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和天才》、孙云晓的《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刘晓东的《解放儿童》 、薛涌的《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等等。       在这些“大众读本”中,日本学者的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和天才》最短小却最有影响。该书中译本的发行量虽然没有超过“百万”,但中国图书市场上超过“百万”的三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发现母亲》和《哈佛女孩刘亦婷》无一不受《早期教育和天才》这本书的影响。       中国人之所以看重《早期教育和天才》,是因为这本里介绍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受之影响,刘恒新“编译”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由京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       除了阅读“大众读本”,家长们也可以观看有关教育孩子的电影、电视剧或相关的录像。比如有影响的教育电影或电视剧有:        1.《名校》(电视剧)。家长可以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家长如果轻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劳动习惯和生活情趣,孩子将以何种方式反抗家长、反抗学校。        2.《变形记》(电视节目)。2006年,湖南卫视开发了一个有关家庭教育的节目《变形记》。让某个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城市儿童(“问题儿童”)和另一个生活在穷困家庭的乡村儿童相互交换,让两人各自在对方的家庭里生活一个星期,体验对方真实的生活。在这个节目中,家长可以领会为什么有人提出“再富不能富孩子”?如果家长没有让孩子在家庭中养成独立劳动、独立生活的习惯,将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3 .《死亡诗社》(电影)。在这部分电影中,有一位出色的老师,他以他的思想锋芒和人格魅力感染他的学生,他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位父亲,他以为给孩子出钱,选择名牌学校,逼着他的孩子刻苦学习,就可以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这位父亲一直到最后都没有醒悟过来:他的孩子何以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反抗?其他教育电影和电视剧包括:《音乐之声》(电影)、《小鞋子》(电影)、《长大不容易》(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神童的成长》(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你是人才吗》(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赏识你的孩子》(周弘老师的家庭教育报告),等等。(二)家庭教育领域的“经典名著”在家庭教育领域,除了“大众读本”之外,也出现了一些“经典名著”。比较有影响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经典名著至少有三本:一是英国学者洛克的《教育漫话》;二是法国学者卢梭的《爱弥儿》;三是意大利学者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其他有影响的经典名著可参阅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康德的《论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 、马拉古奇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等等。在《教育漫话》、《爱弥儿》和《童年的秘密》三本书中,洛克的《教育漫话》发表的时间最早,也最清晰明了:它明确提出对儿童进行身体、德行和智力的训练,并把身体训练放在首位。洛克在《教育漫话》的开篇说: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天天不断地用冷水洗脚。……身体情况比较好的人用冷水浴的办法去增强和锻炼体格。……要多过露天生活,即使在冬天,也应尽量少烤火。……一切糖果都应避免、不吃。……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      与“磨练身体”相似,洛克建议家长以“严格管教”的方式训练儿童的德行以便让儿童“有礼貌”:“儿童越小就越需要严格管教,一旦获得效果之后,便可以放松,改为比较温和的管教方法。” 不过,洛克也承认,若管教过于严格,也成问题,必须找到既严格管教又让孩子不至于性格“懦弱”的秘密:        如果他们因为管教太严,精神过于颓唐,他们便会失去他们的活力和勤奋,这种情形较之前者更坏。因为放荡的青年,都是生龙活虎一般,精神十分饱满的,一旦走上轨道,常常可以变成一些能干、伟大的人物。心情沮丧的儿童就不然了,他们的态度是懦怯的,精神是抑郁的,很不容易振作起来,极难作出什么事业。要避免这两方面的毛病,那是需要一种巨大的技巧的。如果谁能找出一个方法,一方面使得儿童的精神安易、活泼、自由,同时又能使他抑制自己对于许多事物的欲望,而接近不惯的事物,他便能调和这种表面的矛盾,懂得教育的真正秘诀了。        这就是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提示的“童年的秘密”。在洛克、卢梭和蒙台梭利三者之中,洛克的观点比较“理性”,卢梭的观点比较“浪漫” ,蒙台梭利则既承接了卢梭的“浪漫”却又比较“理性”地为儿童的自主活动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经典名著”是后人寻找教育智慧和教育策略的源头。提供并不像通俗读本那样直接提供家庭教育的具体技术和具体方法,但经典名著为家长提示家庭教育的“真理”和“大方向”。    家长可以阅读“大众读本”,也可以阅读“经典名著”,阅读的秘密在于:选定一本自己认可的书,让这本书的作者成为自己的“遥远的精神导师”,向自己的“精神导师”询问有关家庭教育的智慧和策略。(三)遥远的精神导师         2000年,张欣武和刘卫华夫妇发表《哈佛女孩刘亦婷》(作家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里,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特别提示《早期教育和天才》带给自己的惊喜和感激:       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功德无量的书——《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连译者姓名都没有的小簿册子,在1980年成都举办的早期教育学习班中,引起了我的朋友邱校长的极大兴趣。她兴奋得一口气买了好几本,分送给正忙着生儿育女的晚辈朋友们,我也幸运地得到了一本。得到那本《早期教育与天才》之后,我如获至宝,每天从杂志社下班回来都要捧读到深夜。早期教育先行者们的辉煌成就,使我大开眼界。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培养孩子的具体做法,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书中首先介绍的,是19世纪初的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他们的成就和著作,在20世纪初期引起了一位日本学者木村久一的注意。为了使日本民族多出天才少出庸才,木村久一于1916年写了《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介绍威特父亲及其追随者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这本书引进的早期教育学说,对提高日本人的民族素质,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我至今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把《早期教育与天才》译成了中文。我只知道,应该永远感谢这些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他们给所有渴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亲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许多父母已经按书中的方法培养了数百个中国早慧儿童。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所看重的优秀素质,也是用的书中的方法打下的基础。       比《哈佛女孩刘亦婷》早些出版的另一本“畅销书”《发现母亲》也提到了《早期教育和天才》对自己的影响。《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称:       这(《早期教育与天才》)是一本极为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作者——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 ——写得完全不像我们的教育书籍那样呆板,他通过一个个父亲、母亲教育自己孩子的具体事例,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与震撼力。我的心慢慢地被它抓住了,接着被它绑架了,呼吸不出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兴奋被搅动、压抑在心底!……       由于该书的巨大震撼力,由于我们现实与之对照形成的巨大反差,也由于自己的经验被全部激活起来,从读完这段话时起,我就被完全俘虏了,吞没了。我知道我已经将自己全部交给了这一事业,我知道我不需要再去寻找了。       并不是说,每个家长都要选择卡尔?威特作为自己的遥远的精神导师。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本身是否正确,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我们的建议只是:每个家长都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有关家庭教育的某一本书。不仅把这本书读懂,而且阅读他的传记,阅读他的相关的书,看他的相关的录像,完整地理解这个作者。完整地理解了这个作者之后,他才可能成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究竟谁更重要?】相关文章:

十二星座究竟谁怕谁?04-30

谁重要作文02-23

究竟是谁“神游故国”04-30

谁比谁更坚强-军训感言(1)05-01

谁更卑鄙?_700字05-02

深海鱼VS淡水鱼谁更营养?谁更安全?04-30

谁最重要作文08-19

考研进京无辜变成“目的不纯”究竟谁之过?04-27

鸡蛋、鹌鹑蛋谁更营养04-27

谁的微笑更灿烂作文150字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