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时间:2024-11-21 09:20:33 赛赛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一、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又:何以战?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叫嚣乎东西。

  3.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

  四、乃nǎi

  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表示出乎意外,可译为“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五、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设。)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例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

  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方法

  一、词性分析法

  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

  ①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①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断判、确认,可译为“就是”。②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二、语境推断法

  1.依据相关文句的含意辨析虚词。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

  晋襄公放走秦囚后,遭到原轸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秦国三位将军却已经上船离开了。可见,此处“则”是连词,连接的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可译为“已经”“倒已经”。

  2.依据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虚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字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表示对宾语的复指,是个代词,译为“这”。

  三、比较推断法

  1.比较意义虚实,推断虚词意义与用法。

  ①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②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

  2.比较用法异同,推断意义与用法。

  同一个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这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②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魏公子列传》)

  ① 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②中的“故”是副词,有“特意”“故意”的意思。

  3.比较语法关系,推断意义与用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并不一样。“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也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

  四、句中求意法

  1.将虚词义项代入句中,确认正确义项。

  识记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中去,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④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怎么”这个义项了。

  2.替换陌生句中的虚词,确认意义与用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要求辨析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有把握的句子中的虚词的用法

  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反之,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这种方法对解答高考虚词题尤其重要,因为高考题一般都要给出一个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子,只要我们对这个句子中虚词的理解是正确的,就很有希望答对这个题目。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这两句,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庖丁替文惠君宰牛”,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五、标志确认法

  (1)特殊文言句式中的虚词。如表示判断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动的“见”“为”“为……所”等。

  (2)固定句式中的虚词。如“无乃……乎”“何……为”等等。

  (3)部分兼词。如“诸”(之于、之乎)“焉”(于此)“盍”(何不)“叵”(不可)等。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相关文章: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08-28

文言文常见文言实词07-27

"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10-27

虚词的使用应注意“四要”10-10

古文为的用法06-18

古文若的用法03-10

西餐的刀叉的用法03-08

ever的用法及例句03-02

cure的用法及例句09-19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一、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又:何以战?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叫嚣乎东西。

  3.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

  四、乃nǎi

  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表示出乎意外,可译为“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五、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设。)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例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

  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方法

  一、词性分析法

  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

  ①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①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断判、确认,可译为“就是”。②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二、语境推断法

  1.依据相关文句的含意辨析虚词。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

  晋襄公放走秦囚后,遭到原轸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秦国三位将军却已经上船离开了。可见,此处“则”是连词,连接的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可译为“已经”“倒已经”。

  2.依据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虚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字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表示对宾语的复指,是个代词,译为“这”。

  三、比较推断法

  1.比较意义虚实,推断虚词意义与用法。

  ①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②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

  2.比较用法异同,推断意义与用法。

  同一个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这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②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魏公子列传》)

  ① 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②中的“故”是副词,有“特意”“故意”的意思。

  3.比较语法关系,推断意义与用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并不一样。“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也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

  四、句中求意法

  1.将虚词义项代入句中,确认正确义项。

  识记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中去,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④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怎么”这个义项了。

  2.替换陌生句中的虚词,确认意义与用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要求辨析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有把握的句子中的虚词的用法

  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反之,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这种方法对解答高考虚词题尤其重要,因为高考题一般都要给出一个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子,只要我们对这个句子中虚词的理解是正确的,就很有希望答对这个题目。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这两句,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庖丁替文惠君宰牛”,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五、标志确认法

  (1)特殊文言句式中的虚词。如表示判断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动的“见”“为”“为……所”等。

  (2)固定句式中的虚词。如“无乃……乎”“何……为”等等。

  (3)部分兼词。如“诸”(之于、之乎)“焉”(于此)“盍”(何不)“叵”(不可)等。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相关文章: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08-28

文言文常见文言实词07-27

"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10-27

虚词的使用应注意“四要”10-10

古文为的用法06-18

古文若的用法03-10

西餐的刀叉的用法03-08

ever的用法及例句03-02

cure的用法及例句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