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叹杜甫赏析

时间:2024-06-20 08:45:38 文圣 诗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夏夜叹杜甫赏析

  《夏夜叹》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主要写的是作者在夏夜纳凉时的所见所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夏夜叹杜甫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夏夜叹杜甫赏析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字词解释:

  ①与前首《夏日叹》同时作。

  ②永日:夏日昼长,故称。不可暮:言似乎盼不到日落。

  ③毒我肠:热得我心中焦燥不安。我,全诗校:“一作中。”

  ④昊天:夏天。华月:明月。

  ⑤延:招来。

  ⑥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五月。

  ⑦轩:窗。

  ⑧虚明:月光。

  ⑨羽虫:夜飞的萤火虫。

  ⑩巨细:大小。

  ⑧自适:自得其乐。

  ⑩荷戈士:戍卒。

  ⑩穷年:一年到头。

  ⑩洗濯:洗涤,沐浴。

  ⑩执热:苦热。

  ⑩竟夕:整夜。刁斗:古代军中用具,铜制,三足有柄。白天用来做饭,夜晚敲击示警。

  ⑩青紫:贵官之服。

  ⑩北城:指华州。

  ⑩鹳鹤:水鸟名,即鹳,长嘴,能捕鱼。

  ⑩复:全诗校:“一作怀。”烦促:烦闷。

  ⑧时康:天下安康太平。

  译文

  漫长的白昼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

  如何才能唤来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夜色空明能见到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

  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于是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

  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

  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

  青紫官服虽然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

  时逢乱世,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我不禁热切地将太平时世盼想。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夏,当时杜甫在华州。那一年四月,关中大旱,造成严重灾荒,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长安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已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失去了信心,悲天悯人,忧时伤乱,因作此诗以抒怀。

  整体赏析

  《夏夜叹》先写日暮思风之情和夜凉清爽之景,后因短热“烦”而年终年守边士卒,叹“时康”的难遇。从内容上看,全诗可分四段,开头一段四句,中间两段各八句,结尾一段四句。

  开头四句写诗人日暮思风。诗人感叹白日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夜晚。酷暑难耐,使诗人的心情烦躁。他希望能够唤来万里长风,疏解夏日的燥热。“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是对酷暑的控诉;“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是对清凉的期盼。这四句的日暮思风引起下面八句的夜景。

  “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夏日夜凉之景: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诗人感叹仲夏之夜太过于短暂,白日漫长。他的诗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夏日的夜晚哪里是微凉啊,只能说不是很热罢了,要是夜再长一些,也许会凉快点儿!诗人打开窗户,能看到夜色下的细微之物、昆虫振翅飞翔。他便由此联想到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这八句写诗人纳凉时的情形,物情各适,引起下文八句的征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夜热之感。诗人由景联想到人,想到那些执戈的征人(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想到他们的痛苦。炎炎夏日怎么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只能无可奈何!他们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虽然身穿官服,却还不如早日回到故乡。这八句是诗人由纳凉时的所见引发的所思。

  最后四句是诗人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诗人期盼着太平盛世,而这四句诗似乎表现出此时他对唐肃宗以及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此诗主要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以及引发的思虑,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疾苦的关怀之情。全诗写景细致,写情深切,语言质朴,音调铿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夏夜叹杜甫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夏夜叹杜甫赏析】相关文章:

夏夜叹原文及赏析12-18

夏夜叹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卜居杜甫赏析08-30

夏夜古诗词赏析04-16

滕王亭子杜甫赏析03-26

阙题杜甫古诗赏析05-14

孟才人叹,孟才人叹张祜,孟才人叹的意思,孟才人叹赏析 -诗词大全03-13

楚妃叹,楚妃叹张籍,楚妃叹的意思,楚妃叹赏析 -诗词大全03-13

古钗叹,古钗叹张籍,古钗叹的意思,古钗叹赏析 -诗词大全03-13

近闻杜甫赏析古诗词11-24

夏夜叹杜甫赏析

  《夏夜叹》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主要写的是作者在夏夜纳凉时的所见所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夏夜叹杜甫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夏夜叹杜甫赏析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字词解释:

  ①与前首《夏日叹》同时作。

  ②永日:夏日昼长,故称。不可暮:言似乎盼不到日落。

  ③毒我肠:热得我心中焦燥不安。我,全诗校:“一作中。”

  ④昊天:夏天。华月:明月。

  ⑤延:招来。

  ⑥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五月。

  ⑦轩:窗。

  ⑧虚明:月光。

  ⑨羽虫:夜飞的萤火虫。

  ⑩巨细:大小。

  ⑧自适:自得其乐。

  ⑩荷戈士:戍卒。

  ⑩穷年:一年到头。

  ⑩洗濯:洗涤,沐浴。

  ⑩执热:苦热。

  ⑩竟夕:整夜。刁斗:古代军中用具,铜制,三足有柄。白天用来做饭,夜晚敲击示警。

  ⑩青紫:贵官之服。

  ⑩北城:指华州。

  ⑩鹳鹤:水鸟名,即鹳,长嘴,能捕鱼。

  ⑩复:全诗校:“一作怀。”烦促:烦闷。

  ⑧时康:天下安康太平。

  译文

  漫长的白昼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

  如何才能唤来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夜色空明能见到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

  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于是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

  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

  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

  青紫官服虽然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

  时逢乱世,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我不禁热切地将太平时世盼想。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夏,当时杜甫在华州。那一年四月,关中大旱,造成严重灾荒,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长安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已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失去了信心,悲天悯人,忧时伤乱,因作此诗以抒怀。

  整体赏析

  《夏夜叹》先写日暮思风之情和夜凉清爽之景,后因短热“烦”而年终年守边士卒,叹“时康”的难遇。从内容上看,全诗可分四段,开头一段四句,中间两段各八句,结尾一段四句。

  开头四句写诗人日暮思风。诗人感叹白日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夜晚。酷暑难耐,使诗人的心情烦躁。他希望能够唤来万里长风,疏解夏日的燥热。“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是对酷暑的控诉;“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是对清凉的期盼。这四句的日暮思风引起下面八句的夜景。

  “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夏日夜凉之景: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诗人感叹仲夏之夜太过于短暂,白日漫长。他的诗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夏日的夜晚哪里是微凉啊,只能说不是很热罢了,要是夜再长一些,也许会凉快点儿!诗人打开窗户,能看到夜色下的细微之物、昆虫振翅飞翔。他便由此联想到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这八句写诗人纳凉时的情形,物情各适,引起下文八句的征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夜热之感。诗人由景联想到人,想到那些执戈的征人(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想到他们的痛苦。炎炎夏日怎么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只能无可奈何!他们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虽然身穿官服,却还不如早日回到故乡。这八句是诗人由纳凉时的所见引发的所思。

  最后四句是诗人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诗人期盼着太平盛世,而这四句诗似乎表现出此时他对唐肃宗以及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此诗主要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以及引发的思虑,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疾苦的关怀之情。全诗写景细致,写情深切,语言质朴,音调铿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