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时间:2023-04-28 12:53:45 自然科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1+1≠2?

1+1≠2?1

20xx年10月9日中午,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学·教育)<百家讲坛>播放了台湾师范大学曾世强教授讲<易经>的一集.他说了这么个故事:他的一个朋友在德国读数学博士,快要毕业了,导师出了个题:1+1等于几?

作 者: 田心 作者单位: 刊 名: 湖南教育(下旬刊) 英文刊名: HUNAN EDUCATION 年,卷(期): 20xx ""(1) 分类号: 关键词:

1+1≠2?2

  生活真的是1+1=2的吗?

  未必。

  我在日记本上偷偷写了几条“生活理念”:1个老师+1个家长=1张天罗地网;1场考试+1个分数=1根紧扣的心弦;1个发达的头脑+1双灵巧的双手=1位上帝的宠儿;1门独特的手艺+1颗永恒不变的信心=1眼生活的甘泉;1纸作业的.说明+1篇须背的课文=1场辛苦的考验……

  我请爸爸鉴赏我的大作。爸爸毕竟是“过来人”,没白吃这几十年的饭,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比我厚实圆润多了。1时莽撞+1时自满=1次不小的失误;1次机会+1项投资=1场成功的考验;1颗意志坚定的恒心+1身良好健壮的身体=一生辉煌的创造。

  生活不是1+1=2的。如今社会的生活更非如此简单。一件事情,一次参与,一生追求,一味坚持……每一件事都会有正反两面,关键看你怎么去见解。从最佳角度,还是从最恶角度?这些,并不是对你绝对有利或无利,要靠你自己怎样去发现、去利用、去从中获取受益的启示。

  社会的生存理念,就好比狼群的生存理念:适者生存,智者生存,强者生存,力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规律永远印在人们心中,若你无从适宜这里恶劣的生活,若你没有足够保护你的智慧,若你并无强悍无比的实力,若你失去凶猛无畏的力量,你就会被社会所征服。从古至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从来没有消失违背过。要么受人尊敬,要么沦落街头。

  想到了这些,我又在日记本里悄悄填进了一条条:1群无畏的人+1种前仆后继的精神=1个民族的腾飞。

1+1≠2?3

  1+1一定等于2吗?不一定。

  前几天,我的小妹妹问我,1+1=?我不加思索的说等于2。

  可现在再想想,1+1不一定等于2,它还可能等于1,甚至等于更多的数。

  为什莫会这样说呢,给你打一个比方:从东边来了一群羊,从西边来了一群羊,加起来等于1吗?不等于2。这就是把东边的羊看做了一个整体,西边的羊看做了一个整体,加起来就等于“1”。

  再打一个比方,这是一对母子的对话:

  母:我问你一个问题,1+1一定等于2吗?

  子:这是当然啦,总不会等于3吧!

  母:在有些特殊情况下,1+1有可能大于2,也有可能小于2。

  子:我知道了,1再加上1不就等于11了吗。

  母:呵呵,你反应还是很快的,但这是脑筋急转弯题。我就用暑假作业上的数学实验题来举例。比如,将两杯水倒入一个空水盆,再倒入原来的水杯中可以倒成几杯水?

  子:这还不简单,1+1=2,可以倒成2杯水。

  母:我再问你一个问题,1杯水加1杯水等于几杯水?

  子:这个难不倒我,还是2杯水呀!

  母:不能这样简单思考问题,这时我如果把水倒进比原来的水杯大2倍的水杯里就变成1杯水了。

  子:啊!还有这样的情况呀。

  母:以后你还会接触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看清楚题目所给的条件,并且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

  子:噢,我知道了。

  母:我现在再问你一个问题,1杯水+1本书等于多少呢?子:你是问我1杯水1本书等于多少吧!嗯……妈妈看到我小眼珠转来转去,一直不回答,她笑了起来。

  母:看来你不能确定,说明你已经在思考了,非常好!像杯子这个物体大小是会变化的,不能简单地进行相加,还有像1杯水1本书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也是不能相加的。

  子:噢,我知道了不相同的东西不能随便去相加的。1个苹果就不能和1把刀相加的。

  母:是的。一般说来,可以相加的东西必须是单位和类型以及量相同。比如,1本书+1本书=2本书。

  子:哦,我知道了。

  母:好的,我们再来看你作业本上的这道题,把一杯花生和一杯小米倒入空水盆,搅拌均匀,再倒入原来的水杯中,也就是说水杯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最后还有没有2杯?妈妈按照题上的'要求准备好材料,我认真地做了这个实验。

  子:我做错了,答案应该是没有2杯。

  母:这就对了,因为杯子大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花生颗粒比较粗,它们之间有很大的缝隙,小米就会添进花生之间的缝隙里,发生了空间融合,所以你就会看到没有2杯了。

  子:这个数学实验题真是有意思。

  母:呵呵呵,怎么样啊?1+1不一定都等于2吧。

  子:我们以前可没有教过这样的内容,我又有长进了。

  母:这要靠你自己多观察、多思考,还要学会举一反三。总之,做这类题时,一定要弄清要求是什么,单位、种类、性质是不是一样,否则,再简单的问题也会出错。

  子:对啊

  所以,在做一道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同的角度,也许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发现。

1+1≠2?4

  回到安静的教室,我又看到了桌上的牛奶,我知道,那是你送来的。你一定在不远处,希望可以看到我喝掉。虽然,我有些不忍心,但还是有些不尽情意的,随手将那杯爱心牛奶转送给了同桌,我知道,你就在不远处,虽然我没看到你,但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眼中的悲伤。对不起,我不能这么做,对不起,我只能这么做。

  不是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也不是不了解你的心意。但是,友情怎么可以就这么轻易的同等于爱情?虽然,你对我体贴入微、虽然你对我百般照顾,但是,感觉这种事情,怎么能说的清?道的明?很多时候,我都特别怀念,我们称兄道弟的那些时光,你眼睛是那么的清澈,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彼此四目相对,没有一丝杂念,那么单纯。

  我们可以尽情的畅所欲言,我告诉你,我喜欢的那个男生没有理我,我很失望,你告诉我,你又成功的截获了某一班花的心,那样的日子,我们多开心。不是所有的男女感情,都非与爱情划钩,也不是只有爱情才可以那样美,在我们之间,那纯纯的友情,是什么时候变了质?为什么男妇之间的感情,一定要如1+1=2,非有个幸福在一起的结果?

  请别介意我的无情。虽然我知道,这样做法会很伤害你的心。当我感觉到,我们不能在四目相对时,我知道,那种友情已经变质,你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朋友,你希望我们之间会产生所谓的爱情,你坚信,只要你付出就会有美好的结果。可是,我挚爱的朋友,爱情怎么能如1+1=2这般如此简单?你在我眼里,真的'很特别,可是,却从没出现过我的梦里边。

  爱就是这样,没有办法解释,爱一个人,不会计较对方的身世、背景甚至不会计较,他是否也同样爱你。而不爱,也如此。怎么能只凭,你对我好,就产生爱情?亲爱的,我们可以无话不谈、我们可以为彼此两肋插刀,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

  我知道,你就在身后,我明白,这样对你的关心,不屑一顾,对你有多么的残忍,但是,我最挚爱的朋友,请你相信,我无心伤害你。我明白,当我不能接受你的感情时,我不应该模棱两可的,心坦荡荡的接受你的关怀,那会带给你更大的伤害。

  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再次抬头,四目相对。那个时候,我会告诉你,你对我有多么的重要,你对我的好,其实我都知道。

1+1≠2?5

  1+1=2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还有什么好说的。

  1+1=2,如果等于1或0等,就是错。

  中国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处于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中,他们都忙于计算着比1+1=2难千倍的题。不少人认为:只要数理化好,这个学生就很优秀,不管这个学生的音体美有多差。这就是所谓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学生被老师当着接受器,反复训练着:

  1+1=2

  1+2=3

  ……

  他们从小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什么不让他们多一份思考与创新呢?这种呆板的灌输教育对他们有好处吗?

  我很欣赏美国的教育,我特别羡慕美国的孩子,他们可以把课堂当茶馆,甚至五六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几个,计算中国一二年级的数学题,还要扳手指,他们整天都在谈创造发明,做实验,。美国学生回到家,可以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家长看了反而高兴,还邀请亲朋好友来参观.假如在中国,家长会暴跳如雷。

  美国学生自由散漫,有时间与空间去创造,他们永远自信,永远活泼,课堂热烈的讨论,深入的探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在中国,课堂上,只可以听见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义正词严的训斥。看下边是端正坐着,洗耳恭听的学生,死一般的沉寂,大家却一致赞赏:“老师多么认真,学生多么专心”。

  中国的学生勤奋刻苦,可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学生自由散漫却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学生认为1+1可以不等于2。

1+1≠2?6

  ①法国农业工程师林格曼曾设计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拉绳实验”:把被试者分成一人组、两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度很高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发现,两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两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85%,而八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49%。

  ②之所以会出现“1+1<2”的现象,是因为有人没用全力。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惰性和依赖心理,单枪匹马地独挡一面时,就会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可一旦到了一个集体,就会把责任悄然分解到其他人身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这是集体工作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特征,并把其概括为“社会浪费”。

  ③钓过螃蟹的人都知道,篓子里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就会纷纷攀附在它身上,结果是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出得去。

  ④这种“螃蟹文化”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任何一个组织里总有那么一些人,不喜欢看别人取得突出的成就,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表现优秀,天天绞尽脑汁、处心积虑地对组织里的“出头鸟”进行“枪打”,甚至冷不丁发几枚“暗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不把这类小肚鸡肠、心术不正的坏分子扫地出门的话,久而久之,组织里就只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1+1<2”。

  ⑤大卫?奥吉瓦尼是奥吉瓦尼?玛斯广告公司的创始人。公司每进一位高管,他都要赠送一套俄罗斯套娃。这组套娃是由五个由大到小的木娃娃套在一起,旋开最外边的大的,里面就套着一个小一号的;再打开,又是一个更小的;及至第五个,里面放着奥吉瓦尼写的一张纸条:“倘若我们每个人所重用的人都比我们矮,我们的公司就会变成小矮人公司;倘若我们每个人所重用的人都比我们高,我们的'公司就会成为巨人公司。”正如大卫?奥吉瓦尼所希望的那样,这家广告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也最受人尊敬的广告公司之一。

  ⑥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就必须积极亲近贤能之士。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敢于跟比自己强的人相处。嫉贤妒能的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变成矮人、小人和无用之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板的胸怀有多大,公司的前景就有多宽广,反之亦然。整日跟一群无能之辈同伍,就会出现“1+1<2”的现象,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后沦为平庸、无能之辈,有时候或许还会带一点无德。

  15.文章题目好在哪?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1+1<2”的?(4分)

  16.第⑤段举大卫?奥吉瓦尼的事例有何作用?(3分)

  17.结合文章谈谈,在工作、学习中怎样做才会实现“1+1≥2”呢?(3分)

  参考答案:

  15.运用代数式做题,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通过“拉绳实验”表现在集体活动中,有人会把责任悄然分解到其他人身上,不全力以赴。通过“螃蟹现象”表现在一个单位里,总有那么一些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表现优秀,处心积虑放“暗箭”。

  16.这个事例和前文事例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

  17.在群体性生存的社会环境下,任何领域所取得的成功不仅仅需要发挥自己百分百的能量,更需要拥有一颗宽容豁达的心。(2分)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帮助我们亲贤远佞、汲取他人的聪明才智,去探寻怎样的团结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2分)

1+1≠2?7

  不论是哪一种理论,实验结果都认为,当综合运动全脑进行学习、读书、思维活动的时候,大脑的效率是最高的,并且呈几何数字在增长!

  美国曾对全美数学家和化学家进行一项调查,是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竟有超过4/5 的人,确定他们在发明、发现时得到右脑直觉和顿悟的帮助。阿基米德定律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国王怀疑皇冠的黄金成分里有银,让阿基米德解答这个问题。一天,阿基米德在浴盆中坐下,发现水面升高了,上升的体积等于他的身体浸在水中的体积。他突然联想到其实只要能够测出皇冠的体积,就能根据质量除以体积,得出皇冠的密度,弄清是否有银。于是他激动万分,从浴盆中跳出冲上了大街。 科学发现的历史上,充满了类似的事例。富兰克林从一只掉进酒杯的苍蝇,发现了保存生命的银行——氮液;妻子的一次被电击,使他发明了避雷针。从浴缸中打转的水,谢皮罗想到了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地球南北半球的水流、风暴方向相反。

  可见,创造性的直觉和顿悟来自右脑,这是思维的第一阶段,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根据美国唐兰斯的统计表明,古今具有创造才能的人都是右脑型和左右脑综合运用型的人。因此,日本教育界提出要“进一步开发右脑”,甚至把开发国民右脑提高到“第二劳动力”的高度。

  左、右半脑靠胼胝体2 亿个神经元紧密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丁又发现:当人的左右脑较弱的一边受到激励而与较强的一边合作时,大脑的总效能不仅仅是1+1=2,而是会增加5~10 倍!

  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学会流行歌曲?它所包含的歌词、旋律、节奏,要比一段英语课文复杂得多。为什么我们背课文却不那么容易?英国《快速学习》的作者科林·罗斯回答,“如果你听一首歌,左脑会处理歌词,右脑会处理旋律。因此,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学会流行歌曲,这并不是偶然的。你没有必要花很大力气去做。你很快学会,是因为左脑和右脑都动员了起来——边缘系统中大脑的情感中心也加入了。”顶尖天才很少只具有单方面的才能。表现卓越的人经常是各方面都出类拔萃。这正是他们善于用全脑的结果。

  比尔·克林顿,美国总统;比尔·盖茨,世界首富。两个比尔一个右脑是优势脑,克林顿情感丰富,乐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建立亲善关系;另一个左脑是优势脑,盖茨分析问题逻辑严密,对数学有特别的兴趣,他可以让个人电脑系统不断地更新换代。比尔·克林顿曾代表强大美国的意志,他的言行曾影响着世界的局势;比尔·盖茨将个人电脑送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开创了信息革命的新时代。两个人都很早就掌握了高效学习、阅读的本领,都有着超人的记忆力,都是左右脑合作成功的典范。

  爱因斯坦的左脑和右脑都非常发达,他的小提琴演奏具有专业水准。右脑使他创造性地大胆想像,左脑的抽象能力使他善于进行逻辑推理,左右脑密切配合,创造出非凡的科学成果。他描述了他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阶段——先右脑后左脑。在右脑阶段中,利用右脑的流畅性及其功能,去把握视觉形式的复杂表象,最终进行成功转化。

  因此我们要在我们的脑中掀起一场全脑开发的风暴:不仅要开发大脑储存信息的能力,而且要开发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要开发创造性地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要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而且要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使思维品质得到全面提高;不仅要开发主管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常规思维的左脑功能,而且要开发主管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空间思维、综合思维的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得到协调和均衡发展。

  针对每个人左右脑发育状况的不同,开发、动员全脑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人类形象思维的巨大潜力,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使学习轻松惬意,又能提高阅读学习效率。

【1+1≠2?】相关文章:

1+1=2作文12-28

1+1≠2作文08-20

1+1=?08-17

1+1大于2作文(通用24篇)04-18

1+1=?作文09-27

“1+1”作文10-21

1+1=?作文11-11

从1+1=?说起04-26

“1+1”=?作文05-11

1+1的友谊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