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永葆童心营造乐教乐学氛围论文
【摘 要】情感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之一,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这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带着情感进入课堂,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师生间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心灵的接触.这就要教师具有一颗“童心”甘做一个“小孩子”,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与学生相知相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文章阐述了本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永葆一颗童心的策略: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教学语言机智,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语文教学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同行不吝赐教指正。
【关键词】教师 童心 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 生活经验 语言机智 游戏
苏霍姆林斯易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新课改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说,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甘做一个“小孩子”,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童心不是装出来的,天真不是模仿出来的。它们是不受客观影响的自然流露,是对学生的设身处地的想象、理解和爱。
早在l918年,陶行知就指出,教师过于威严,学生视之如判官,如阎罗、如芒刺之在背,“现中国教师之大弊,即在于此”。陶先生要求:⑴教师必须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要做“糊涂的先生”,压制儿童的创造性,摧残人才幼苗。⑵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困难和愿望,解放学生的创造力。⑶教师要“化作儿童”,与学生相知相亲,共同生活,共同创造。⑷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自立、自动、自觉的精神。⑸教师应该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所以,走出“权威”与“服从”的误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老师权威主宰的课堂变成师生间平等的磋商和交流的殿堂,即以师生对话来实现平等,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在工作中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维护学生主体意识。这同时就要求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由驯化者、传授者转换为对话者,自己抹去头上那作为布道的教主、知识的权威的光环。
一、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永葆一颗童心
明朝李贽的《童心说》里,有一段解释何谓童心的话: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换言之,教师要永葆童心的前提是拥有热爱学生的一片真心,愿意为学生无私奉献的一份真情。正如斐斯泰洛齐所说:“我没有一切,只有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童心比爱心重要。因为语文教师所教授的学科具有一般学科所没有的灵魂的震撼。
童心,使得老师俯下身来,永远是学生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到你和他们是同一棵树上两片相同的叶子,在风中吹拂着相同的韵律。
爱心,使得老师敞开胸来,让学生感到温暖,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荫覆盖在他们的身上。
但是,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因为你容易居高临下把爱的雨露洒给学生,容易和学生拉开距离。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与他是心连心时,他才会自觉的接受你的一切要求,教育才会产生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永葆一颗童心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走进课堂,就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 在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而今不同了,新课程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
记得寒假回来第一节语文课,我先祝愿学生新年进步,谁知几个调皮的学生马上回应笑嘻嘻的说:“老师恭喜发财,利是逗来”,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纷纷响应,向我要压岁钱。看来新年的余庆在学生心中还没结束。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改变讲新课的打算,来一场即兴的“七嘴八舌话新年”的说话比赛。要求每位同学面向全班说一句新年祝福语,不得重复,评选出大家认为最有心意和新意的,奖红包一个。学生情绪高涨,开动脑筋,精心打造,互不服输,不时有精彩的、深情的祝福博得同学的阵阵掌声。一节课很快接近尾声,学生还意犹未尽,于是我顺势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去了解有关新年来由的传说,全国各地过新年的习俗和富含意蕴的春联,搜集整理后交上来交流。过了两天,很多同学都把有关“新年”知识的资料搜集、整理好交上来,我又为此抽出时间让同学们交流了搜集的资料,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有了明确的了解。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绝不能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同理心,想想如果自己此时处于学生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情绪情感反应,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义伤害了学生而不自知,在动机上与效果之间出现巨大反差。
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 如果我们让学生受困于书本世界,就难以使他们领略到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这样书本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这样获得的理性认识也是不可能“充沛”、“鲜活”的。
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二)巧用教学语言机智,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口语和体态语这两种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叫教学语言机智。面向还是少年儿童的初中生,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尤其重要。教学语言机智的运用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路以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超常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有意识的使用体态语,发挥它的辅助性作用。因为它既能辅助教学口语更强烈、更丰满、更确切地表达教师意图,强化教学效果,又符合活泼好动的少年儿童的情感特点。体态语主要有头部运动,面部表情,各种眼神、身体姿势、手势和足步运动等非语言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从许多实验中取得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信息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有时还能发挥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一些有难度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时用体态语言来代替赞同与否的简单化表示效果会好些:以点头、微笑表示赞同,则不再是简单的肯定,而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用沉默、摇头表示不赞同,则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受到批评而挫伤学习积极性;用略带温怒的眼神注视表示提醒、暗示学生注意听课情绪,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不管什么时候,语言都在课堂教学中起提纲挈领、启迪思维、诱导引路的作用。因而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教学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口语和体态语)素养,更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种契机,运用语言机智,充分发挥其功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高效率。
(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语文教学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游戏中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因为游戏需要人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游戏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他有一句明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所以,游戏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活动。作为游戏的教育,也是这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参与、投入到整个活动中,其情感、其个性、其智能,都将得到全面的展现,全面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知识增长、智力开发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的语文实践活动“警语的收集与评比”这一游戏为例。教材对活动的开展设计了完整的方案,方案分为活动目的、活动程序和做法、参考资料几部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动员,人人动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作好赛前准备,每个人都收集到几十条警语。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分四组进行比赛。最后评出冠、亚军,给予象征性的奖励。这种游戏性质的学习,学生特别感兴趣,他们早早盼望这一天的到来。为了更成功的进行活动,他们还积极出谋划策,帮着出点子,拿主意,就连一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变得异乎寻常的积极。比赛过程中,他们一个个情绪高昂,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着发言。他们的能力、智力、情感、态度得到充分展露,充分发展。
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我们: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游戏性质的学习中,学生受到真正的尊重,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们是自主的人,完整的人,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可以自主决定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及作用。老师相信他们的能力体力和智力,相信他们能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人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企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开始都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被大人们认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好,才事事由大人们包办。我们中国,长期以来,凡家里的事,都有父母亲做,凡课堂上的事,大部分有老师代做。作为游戏的教育就不同了,它可以杜绝老师的包办代替。因为游戏者始终都只能是学生,绝对不可能是教师,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游戏。
大多数人认为,游戏是幼儿的专利,其实好玩也是人的一种天性,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无一例外。成功的教学,本来就应该利用人的这种天性,投其所好。在我们国家的中小学,学生学得比较死板,比较吃力,紧张有余而活泼不足,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了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游戏氛围中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我们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动脑筋,拥有一颗童心,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围绕着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这一目的,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巧妙设计,科学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童心是梦想,童心是憧憬,童心是黑夜中的一盏灯火。童心不是那种故作的天真,也不是那种超出年龄的作态。童心只是保持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永不停歇的追求。童心就是对弱小的无私援助,对真情的无私奉献,对丑陋的极端鄙视, 对万物的无比怜爱。语文老师,莫让失落的童心一度搁置,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请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你的肩膀不会再如此沉重,你会拥有最开心的笑容。你欢快的教学课堂将会成为学生的乐园,你的学生将在你的滋润下更乐观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情感智商》(美)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查波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童心说》(明)李贽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05年6期 第6页的《教学感悟》
【语文教师永葆童心营造乐教乐学氛围论文】相关文章:
“乐教”促“乐学”01-20
“乐教”促“乐学”01-20
激发情感 乐教乐学01-20
如何营造乐学学习氛围心得体会01-27
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乐学氛围01-20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乐学氛围01-20
营造语文实践活动氛围01-21
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论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