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课改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论文
一、背景与意义
基础教育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要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地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研究与实践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老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举办新课程理论知识
讲座,给老师们的教育思想注入新的活水,让老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组织教师到新课改实验效果显著的名校去观摩学习。其中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给我校老师的触动很大,促使学校下决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新课改监督和激励机制。学校制订了《常规工作督查评估细则》,规定领导“节节查,天天听,课课评”,然后大家交流切磋,扬长避短。评比结果每天一公示,每周一总结,以表扬激励为主,为老师进行课改提供不竭的动力。
每周举行新课改教师论坛。为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学校倡导教师积极写教学反思,每周举行教师论坛,总结精彩之处,反思失败之处,提出困惑之处,让教师们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实现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2.转变班级的管理
首先,进行班级小组划分创新。组建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便于“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学习小组的组建应遵循两个原则。
平均性原则:一个班级按人数的多少可能有6~8个学习小组;因此划分时应充分的让每个小组都平等均衡。
在人数上平均分配;在黑板、学习用具上也要平均分配,这直接关系到以后对各小组的评比,划分学习小组时一定要把“平均”放在首位。
互补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也都有不同的特长,为了更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在分组时,班主任应考虑在“平均分配”之后的局部调动,侧重于优差互补,纪律性强弱互补,展示能力强弱互补,男女生互补,优劣学科互补,性格倾向上互补等等。
其次,进行小组管理与评价创新。每个学习小组轮流值日,对当天各个小组在“纪律、卫生、课堂表现、学习任务完成状况”等几块内容进行监督,检查记录,按小组量化积分的高低评比、排序、公布。 3.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适合本校校情、学情的教学方法———“学、演、标、评”教学法。
学,即目标导学,可解释为定标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在充分的备课之后,制订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学习要求并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然后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运用学习方法开始自学。
演,即演练拓展。学生在做了充分的自学之后,可向本组的学习组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由学习组长统一安排,对初学知识进行演练。小组内成员尽可能多的参与,组长可有意识地给本组的弱势成员一些表现机会,以激发、锻炼、提升他们参与的胆量和学习的能力。
标,即标异探微。这个环节重在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把演练中的不同解法、答案等进行标示、质疑问难,拓宽思维,延展提升,让意见不同的学生说出各自的思路或道理,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拓宽他们的思维。
评,即点评升华。可以评价、评判、评比、测评;可以是寻求方法,发现规律,亦可总结特征,概括重点;可以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升华,揭示本质规律;也可评价比较,彰显优秀,提升能力。被点评的同学要有表示,或口述或演板,要当时纠正其或偏或错,也可总结反思。
三、成果与结论
该课题研究经历三年教学实践,获得理想的效果,打造开放、民主、积极、阳光的和谐课堂;鼓励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爬黑板,敢争论,敢质疑,“宁可说错,不可错过”,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竞争的时代精神;读、说、议、评、写、演,贯穿始终;求异探微,培养能力,规范学生学习行为,提升学习能力,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学、演、标、评”教学法的四个步骤环环相扣,逐步递进,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必要准备,后一步是前一步的自然延伸。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置于中心环节,将课堂教学、讨论交流、点评升华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论文05-02
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04-30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05-0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04-30
微课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论文05-02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04-30
开展研究性学习 促进学习方式转变04-30
小学德育教育方式的转变论文05-02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论文05-02
转变学习方式 让学习主动学习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