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历程观后感
- 《自闭历程》观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自闭历程观后感(精选13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闭历程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闭历程观后感 1
在母亲的关爱不弃、姑姑的宽容理解、中学老师的点拨式教导下,一个患有孤独自闭症的人渐渐远离了孤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她的成功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很多在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自出生以来,一直教导我们的是我们的亲人。就拿影片中的主演来说,小时候患了自闭症,母亲面对这种情况,仍然希望她能够恢复过来,就这样十几年下来,一直在努力,这在她的成功的历程中市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她母亲的照顾,她现在会是怎么样?而对我们来说,一直陪伴着我们的人,关心我们的人,在我们的成长中付出了多少?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我们的亲人为我们的付出。感恩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当我回忆起,在我的高中那段成长历程,自己的叛逆,与亲人的不和谐,却让我现在感觉自己原来又多么的不懂事,多么的幼稚。要知道父母永远是为我们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学会感谢他们为我们的付出、关心。
有些事情,因为我们害怕,所以我们不敢去面对,不敢去接受现实,而永远活在安逸中,结果,却使我们不敢去做,对自己没有自信,导致自己一事无成。影片中的`主演,在牧场工作,不被一起工作的同事接受,甚至被驱逐,但是她没有放弃。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她面对自动门的时候,很多次不敢过去,但是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走出了这个门槛。一味的逃避,一味的不敢去尝试,只能让我们走在别人的后面。要想走在别人的前面,那就必须拿出我们的勇气,敢于挑战,挑战自己的极限。当你不敢走上讲台的时候,告诉自己那些台下的人不会笑你,鼓起自己的勇气走上去,一次,两次,之后这便会成为一种习惯而不再畏惧。当遇到自己觉得很棘手,自己可能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别畏惧,鼓起勇气,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事情就一定会做好,自己的潜力也会随之爆发。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过程需要亲人的陪伴,自己的勇气,同时也需要朋友的陪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朋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朋友像一根火柴,光亮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你迷茫的道路;朋友是救生圈,在你挣扎呛水的时刻套在你的身上;朋友让彼此的心不再寂寞,朋友好比打篮球,有很多同学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聊天,一起出去旅游,这让我们的生活丰富,让我们的心不再孤单。当我们生病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身边的朋友很愿意伸出他们的双手绑住我们,让我们感到温馨,对人生,对未来都充满着希望。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必须多关心身边的朋友,当他们面对苦难的时候,去帮助他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免有很多麻烦事,难保哪天你不会,所以,帮助他们就是帮助自己。
在影片当中,我还体会到一定,就是在成长中,做自己认为是对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不是永远走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人的生活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将决定你会是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做出什么样的事。而生活当中有很多自己总是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样选择,于是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总是喜欢先看看别人怎么选的,然后自己再跟着去。要知道别人喜欢的路,别人的选择不一定是适合我们的,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个很充分的理解,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能够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这点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主人公从自闭的一个过程,慢慢摆脱,而慢慢走向成功。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只要我们努力付出,在成长的历程中,不断的付出,才可以不断的拥有,没有付出,而只想索取,守株待兔,是不会有收获的,所以不要坐等天上掉下馅饼。
成长需要亲人,朋友,需要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需要自己不断的付出,需要自己做出自己认为对的选择等。
一个患有孤独自闭症的人可以走出一天属于自己的路,可以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相信我们想要成功的人也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慢慢的走向成功的彼岸。
自闭历程观后感 2
最近,我们观看了一部名为《自闭历程》的电影。这部电影没有请来大牌影星,没有华丽的特效,甚至在电影上映前没有进行大肆宣传。然而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反思,也给我带来了启示。
影片讲述了一个出生在美国的自闭症患者坦布尔,她对于拥抱极度敏感,同时社交能力极弱。所以她从小就受到了欺负与各种歧视,而唯一关心她的,也只有她的家人与卡洛克博士了。但即使坦布尔遇到了这些种种的麻烦,却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她努力去打开一扇扇门,并最终凭借她卓越的洞察能力所发明的一个屠宰场设施设计取得成功。而她却依然尝试更上一步,她发表过上百篇论文,并到各地区演说,尝试去帮助更多的自闭症患者。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个人都对精神疾病一无所知,坦布尔能发展到这种程度确实令人惊讶。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我们跟坦布尔有着多大的区别?我们不也是拥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在中途中有无数个嘲笑并打击我们的人,而我们大多数最终都选择了放弃。其实我们跟坦布尔没有差别,只不过她一直坚贞不移地走着路并没有因受到别人影响而放弃自己。
但是真的要说到坦布尔为什么会成功,那么这就仅仅只是原因之一。坦布尔是十分幸运的,因为那些帮助她的人都是真心去帮助她的。而她自己的心态也十分重要,她并没有把那些挫折看做是挫折,而是把它看做是打开一扇门之前的历练。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能将她面前的门一扇一扇地打开。
自闭症对于很多人来讲,只是一个生病的名次,却不曾想过其中的痛苦与无奈,就是现在很多人依旧不理解其中的痛苦,通过这部电影,我会对那些患有自闭的孩子更加付出自己的爱心、耐心、恒心,让更多的自闭的孩子们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关爱与照顾,而不是厌弃和鄙视。让那些患有自闭的孩子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爱。
卡洛克教授说,把未来的世界想象成一扇门,打开它,你就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喜欢天宝遇到他喜欢的那位老师的那些片段,那时起,她的特殊才能得到了老师的认同,她对自开始自信,从那时起,她的人生开始精彩,人生遇到一位好老师是多么的不易,愿我们更多的未来幼儿教师们在未来的工作中,都能够善待所有的孩子,不管他是美是愁,是聪明是智障,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她们,让世界充满爱。
通过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之后,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尊重。然后试着与家长巧妙的沟通,让孩子的家长认定某些特殊的行为之后,在通过医生的鉴定,家长、老师、医师共同商定特殊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以后要是我教育的班级里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孩子,我不会让班里的孩子觉得他是一个特殊的孩子,但是我会跟他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给他更多的爱,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班级里面给他树立威信,对他某些特殊的才能与技巧会得到更多的鼓励,让她在人生的伊始,就感觉的周围的关爱和尊重,在日常的生活上给予他更多的帮助,帮助他自立、自信。
打开一扇扇门,冲破一道道枷锁,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喜欢或者想多了解一些关于自闭儿童的信息,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的感触会很多。
自闭历程观后感 3
每个人都是一颗小小的珍珠,都有闪光的一刻,只要拂去上面的灰尘,变会释放出自己的光芒。
天宝,一个普通女孩的名字,但她注定要走一条不普通的道路。四岁时,她被诊断为自闭症,医生说,她可能永远也不能说话。但天宝的妈妈有一种坚持与执着,她不相信天宝从此不能与人沟通。她从早到晚一直和天宝说话,教她识字,终于她能开口说话了。
在她姨妈家度过的暑假里,她与动物在一起很快乐。同时也发现一种让牛冷静下来的机器能让她自己冷静下来。于是她为自己制作了这样一个简易的机器,在自己受刺激时冷静。在她上学时,她被一个男孩侮辱,于是天宝用书砸了那男孩,结果被学校开除了。
转学过程中,她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位重要的`老师——卡洛克。卡洛克老师不仅挖掘了天宝的各种优点,忽视她的症状,还向全校展示天宝的成果。当天宝问他大学怎么办并表示不想再上时,卡洛克老师告诉她:大学是一扇门,推开它,你会看到更广阔的视野。是啊,人生漫漫长路上的种种困难正如一扇门,推开后,将收获成功与喜悦。
还有一个人,天宝的盲人朋友。当外出时,看电视时,天宝就是盲人女孩的一双眼睛。天宝用活泼的语调,生动的文字来充当这一角色。而盲人朋友给予天宝的,是一种珍贵的友谊,她对天宝的心灵小心地呵护着。她俩在路上彼此扶持,互相帮助。这两个人的出现,给天宝缺少爱的内心世界中,添进了温暖。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其中三个人深有感受:一是天宝的妈妈,她使天宝学会了沟通。二是天宝的老师卡洛克,他挖掘了天宝的潜能,让她以新的一面展示给大家。三是天宝的盲人朋友,她不怪天宝,让天宝内心的就溶化了。
爱是一种无所不治的药,它把封闭在内心世界的人救了出来,拿起肩上的十字架,露出开朗的一面。它是雨天的一把伞,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天生障碍的世界,更不应该去歧视他人。对于那种“奇怪”的人,更不应该疏远他们,要以爱感染他们,理解他们,将心比心,帮他们在内心世界中打开大门,走向成功。
自闭历程观后感 4
传记电影《自闭历程》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动物科学家坦普尔.葛兰汀的真实故事,这让我想起了作家杨朔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心里都埋着一团火种,只要善于拨弄,它就会熊熊燃烧。”对于教育者而言,咱们应该如何探寻孩子心灵深处深埋的火种?如何拨弄孩子心中希望的火种?影片已为我们指引了路径----这就是尊重、理解、欣赏每一位学生。
在我看来那些八九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她叫李静,是个长得很乖巧的小女孩,李静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愿上学,即使硬把她留在校也是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漠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联系其父母,希望从他们那能得到答案。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她从小都是外婆带大,外婆也没什么文化,平日里只管她吃饱,很少与孩子交流,更别说教孩子了,将要上四年级了,父母才把她接到身边。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她经常一人呆在家,也很少与父母交流,加之原本间的感情就很淡薄,环境又陌生,导致她性格孤僻,行为也较散漫。在学校里,她总觉得老师、同学对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时间久了,便成为班上的后进生。
班上的孩子都对老师特别热情,经常会围着老师转,我也很习惯在课后把孩子们叫到自己身边,和他们聊聊天,李静同学也在其间,不过在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谈论声中,我看到她总是欲言又止,于是在课间十分钟我常常关注她,请她教教我那些新鲜的玩具怎么玩;问问她这件漂亮的'新衣服是谁买的?考考她学懂了吗;对她说老师想听听她的观点,告诉她这几天进步了!今天和同学吵架不应该……告诉她老师想听听她的心里话……在这种轻松的聊天氛围下,及时把握好了教育的契机,自然而然地提出对她的一些要求。与此同时,并把她在校的进步及时打电话给家长,让家长予以表扬。一个学期下来,她愿意主动与同班同学聊天了,偶尔还能听见她爽朗的笑声......
李静同学的转变、电影《自闭历程》的主人公坦普尔.葛兰汀的成长,让我深深认识到,尊重、赞赏、理解在教育实践中对孩子的激励作用。获得他人的赞赏与肯定,达到自我实现,是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以后精神上的一种高级需求。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受到表扬后的行为,要比挨训后的行为更合理、更有效。
教育专家韩凤珍曾说过:“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不是命中注定要做后进生。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团希望的火种。只要我们做到像影片中的导师卡洛克博士那样,一如既往地鼓励、支持、指引我们的孩子们,用尊重、理解、支持去拨弄每一团火种,用欣赏去关爱每一团火种,用《一个也不能少》的师德底线去呵护每一团火种,我相信每一团火种都会熊熊燃烧……
自闭历程观后感 5
无比庆幸我能在这个时候看到这部电影。
在我的观念中,自身的障碍应是人最大的阻碍。
看着Temple一步步从自己的病症中走出,除了亲人朋友的关怀,自己也必须要鼓足勇气,打开,通过那一道道人生中的“门”。听着她在毕业礼上唱着“walk on,walk on”,让我感动,她也终找到一位能分享自己成果的朋友,真不容易。
如果不是原生性的自闭症,那后天生活中,到底有什么会导致人产生这样的一种病症?(虽然后来关于这种病症有另外的专业归类)
片中,那名医生解释说4岁的.Temple有可能是因为缺失了母爱所导致,但随后的生活中是可以看到母亲其实对她是有着无私的大爱。那究竟,是为什么?
她看着吊灯时在想什么?她被别人碰到的时候在想什么?她在抚摸着牛的时候在想什么?她在看着第一匹马死的时候在想什么?她在设计画图的时候在想什么?
不,我忽略了一件事情,在她的世界中,她对抽象事物的认知几乎是很弱的,而对实体则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认知力。所以也许在那些时候她根本就不是在“想”什么东西,她是在“看“。通过一个名词或画面,她会瞬间想到相关的事物的图片,而不是发散思维思考。
比如她听到”鞋“,会想起所有人的鞋子,包括教授需要更换的鞋跟。而我会想到,在某天,和某人,带着他断掉的鞋带小店里修补,当时是下午,我和他在小店门前等着朋友开车来接我们,我没有带零钱,于是买了三瓶饮料,换来了零钱……
我觉得这就是她的幸运所在和我的悲哀所在。当然,天赋这种东西,和上帝关了一个门必定会开一扇窗,所以她有她的苦恼,我也有我的开怀。
旁人的不理解和恶作剧,还有那些诡异的目光,让她在自己的世界中也感觉到了焦躁和恐慌,实际上这种恐慌也许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出现,只是自我释放解压的能力不同,所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而Temple在农场中发现在实践中改良的拥抱机让她的某些压力也得到了释放——又当然,这些东西必须是适合不同的人,她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人就会因为在里面而觉得幽闭恐惧——从曾经的不停转圈、躺倒在大地上变为了藏在机器中,感受到”拥抱“的温暖。
那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广为流传,可我还是觉得,外面不止只有自己,也还有别人。做一个能面对自己的人,比只能面对他人的人更应该成为我的目标。
自闭历程观后感 6
电影《自闭历程》是一部十分精彩的传记电影,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美国知名动物学家的真实经历,从自闭症儿童到畜牧学天才,其熠熠生辉不放弃的故事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励志传奇。这部作品是由知名导演杰克逊倾情执导,其豆瓣评分高达8.9分,并荣获了多项大奖。
主人公 坦普葛兰汀 从小就被诊断为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其母亲在抚养过程中,遭遇过很多的挫折。由于不擅长与人交际,极为暴躁,所以女主角葛兰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然而一次偶然发现,畜牧学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她的导师还有家人用遵遵教诲和耐心,成就了她美丽的人生逆袭。
这部作品的人物关系十分的简单,作为一部传统的美式传记佳作,其叙事风格简单明了,更为贴合现实的演绎了自闭症人群的成长与坎坷。导演用多角度的方式呈现了自闭症儿童天赋的一面,这种积极的引导也呼吁着人们更加了解这个群体,用爱心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这电影有很多细节很容易打动人。在temple做毕业演讲的时候,感动的我差点儿哭了。一个自闭症患者能一点一点的从自我,和别人的帮助那里走出来,再去帮助自己和别人和世界真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情操。她说的很好,我们不需要那么残暴,我们应该对它们给予尊重。我们就应该对任何事物都给予尊重。
《自闭历程》是英国导演杰克逊的代表作,也是受到广泛好评的一部电影,故事讲述的就是自闭症患者女孩坦普的一生,坦普懂事后,发现自己不喜欢和别的孩子玩耍,不喜欢交朋友,在这个年纪,几乎所有人都想交更多的朋友,只有坦普静静独处,甚至不喜欢说话,完全自闭。
着急的父母去寻求医生的帮助,母亲才知道,原来坦普已经换上了自闭症,而这种心理疾病并不是吃药动手术就能治好的,医生告诉母亲,坦普需要爱来拯救,虽然母亲是哈弗大学的高材生,对于女儿坦普的病却束手无策,虽然母亲已经无微不至,但是坦普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母亲索性把坦普送到寄宿学校,希望能有惊喜的回应。
于是坦普遇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恩师,物理学家卡洛克,卡洛克博士发现坦普虽然有着自闭症,但是对科学很有天赋,别说同龄孩子,就是长大的成年人也不及坦普,随着博士的鼓励,坦普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虽然坦普没有治好自闭症,但是也许给她留下了很快乐的回忆,毕业后的坦普不愿意继续学业,去了亲戚家的农场。
为了让角色更加的符合现实,女演员克莱尔丹尼斯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身份之中,她不断地去摸索情绪,性格,所以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角色上的戏剧化冲突,她的一言一行,反映,都表达了自闭患者的内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该电影以正面的形象演绎了主人公一生的成长,较为弱化了其人物上的歇斯底里。此种方式深刻表达了他们与常人之间的距离,也唤醒了人们不在有对于他们的偏见。
每一个人都是被老天眷顾的孩子,身上的优点与天赋都是自己可贵的标记。这部电影作品用暖人心弦的主题,增进了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爱,它励志的形式给予了绝境之中人们对于人生的期盼,或许我们都会逆袭自己的人生,关键就是在于敢不敢面对,然后挑战自己。
自闭历程观后感 7
坦普尔在应该得到拥抱和抚摸的年纪得不到满足,所以自闭,也害怕别人的接触。四岁了还不会说话,所以别人无法了解她思考世界的方式。在别人看来是多么可怜的孩子。看着坦普尔为了获得平静而自己做了个机器的时候,我猜测,她的妈妈应该会帮助她克服恐惧,融入人群,这确实是普通人的想法,而影片让人意外。坦普尔自始至终都是个自闭症患者,她甚至为了验证那个机器的合理性而做实验写论文。这看上不合常理,我甚至可以想象这片子在中国拍的话,肯定会被妈妈打着“你不可能一辈子靠机器过活和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啊”的旗号来克服恐惧。这部电影似乎有种在向自己的缺点妥协的味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不完满的'地方,有些不完满可能会伴随一生,那么要用什么态度对待?影片告诉我们,无法改变那就让他在那儿吧,看看自己的优点,然后尽量地发挥他。坦普尔思维异于常人,这让她在普通人不擅长的领域,获得另一番成就。
影片也没有一味对自己的恐惧妥协,而是将这种恐惧化为意象——门。当坦普尔勇敢地打开一扇又一扇门时,一片又一片新的天地随之而来。所以,这也是一部励志片。面对困境,有时候只要再勇敢一点就能过。当他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又非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当她鼓起勇气走出宛如断头台的自动门时,她只是比平时多了一点勇敢。我们也可以。
坦普尔不知道怎么和别人交流,也不懂得察言观色。而动物是简单的,所以她喜欢和动物打交道。让人玩味的是,她唯一的同龄朋友是个盲人。盲人当然不需要和她耍心眼。镜头在牛的脸部特写时,看着他们的眼睛,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他们显得很善良,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不说话,这让我怀疑语言的意义。人类社会的语言当然很伟大,但这是不是其实也增多了误解。坦普尔的工作更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她在姨妈家和牛过了一个暑假,让她觉得快乐。她也看过马死在面前。所以很能理解她之后的工作,她趴在过道上模拟牛的感受又根据自己观察世界的特点设计出充满人性的过道。虽然牛一样会被屠宰,但至少让这个过程显得平静。她是真正的爱动物。
按照常人观点,坦普尔绝对是个异类。对待异类,大部分常人如她的室友同学老师也是不理解的。普通人拥有普通的眼界,看到的世界是大致一样,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群起而攻之。这部影片就结结实实地打了普通人一巴掌。我们该想想:对于那些不一样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他们的想法,更何况,有名言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坦普尔在自闭症大会上发言,其中一句让我很有感慨:不管是在家还是学校,举止和规矩都很重要。这句话又打了普通人一巴掌。普通人对待异类,尤其是精神问题的异类,有时候会有一种奇怪的善良:那就是认为他们有病,所以有些不合规矩的举止是正常的。当然不要钻牛角尖说不是说要包容异类吗,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们要包容的是异于常人的思想,要坚持的则是做人的基本规则。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异于常人的天才爱杀人,那我们就不应该包容。
此外,比包容更重要的是爱。坦普尔妈妈对她的爱很伟大。影片没有过多妈妈是如何教会坦普尔说话和遵守基本规矩的,但这个过程必定世间难得。就现实而言,并不是所有自闭症患者都能成为伟大的人,也许就是最普通的自闭者患者,那么,爱显然更重要。
这是一部很丰富的电影。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易于常人的人,这部电影应该只是个开始,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自闭历程观后感 8
“自闭症”在现代社会里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理疾病,自我封闭,孤独,不善与人交流,远离正常的社交环境是广义上的定义。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生存压力与日俱增,自闭症的现象已不再是异数。大多数人对自闭症患者存在猜疑、鄙视,甚至是排斥。不经了解的妄下定论,将他们归类于“精神病患”。
其实,自闭症患者在他们更为深切的痛苦中掩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是常人所不能体会的。传记电影《自闭历程》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动物科学家坦普尔·葛兰汀的真实故事,她也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但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成为了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牲畜处理设备设计与建筑专家。影片带领我们走进这类特殊的人群,感受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梦想。
影片的前半部分,用片段式的记叙,概括了坦普尔从4岁到大学毕业的生活历程。在影片的一开始,坎普尔的一段自我介绍,开启了影片,也开启了她的人生。
从4岁起,坎普尔就活在自我中,她害怕被人拥抱,拒绝和人交流,只关注她想看到的,想听到的,并且对图像极其敏感。
人们常说,上帝关上了一道门,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随着年龄的增长,坎普尔在科学领域方面的天才展露无疑。幸运的是,这时候,他遇到了人生中很重要的导师卡洛克,他看到了坦普尔的天赋,并给予她很大的鼓励和支持。除了在学术上的教导之外,卡洛克还告诉她,每当她不敢尝试新事物,恐惧烦躁的时候,就想象前面是一道或者是几道门,而这些门是开启新世界的大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那么全新的世界就将呈现在她的眼前。正是这小小的鼓励,支持坎普尔走过高中,走入大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
坎普尔有颗纯真善良的心,她看到农场的工人们用不科学的方法养牛、宰牛之后,决定设计出一条最人性最科学的养牛生产线。在这个过程中,她遭遇到很多苦难,碰了很多钉子,但凭借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和实践,她成功了。
坎普尔的自闭视角一直充斥着心酸、彷徨与无助,电影运用一幕幕的有声画面让无声的情感流入我们平静的心田,激起涟漪,激发共鸣。我们深深的为主人公的坎坷命运而呜咽,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纷繁的世界?步入社会的坎普尔没有一味对自己的`恐惧妥协,而是将这种恐惧化为意象——门。当坦普尔勇敢地打开一扇又一扇门时,一片又一片新的天地随之而来。坎普尔不仅做到了突破,还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除了天赋之外,坎普尔还拥有极强的韧性和永不放弃的可贵态度。正是这种无畏的精神,让我们深深动容,联想到我们普通人和我们的普通工作,幸福的我们身心健康者;幸福的我们,和孩子们每天快活的工作。幸福的我们没有烦恼没有困难吗?有,并且太多。幸福的我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呢?比之坎普尔,我们有着太多的抱怨,对生活,对工作,对社会,对孩子……
我们都是不同程度上的“自闭者”。因为我们也非常依赖秩序和渴望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面对陌生和变化本能的具有抵触与恐惧,安于现状和循规蹈矩是我们的常态。
影片的结束,又是一段演讲,这一次她是在全美自闭症大会上演讲。她克服了内心的恐惧,热情地把自己的经历告诉给那些同样患有自闭症的人们。
这部影片不像传统的励志片那样,用各种动情的桥段,企图催人泪下。它只是用一种真诚的态度,向你叙述着一段真实且令人敬重的人生。
这是一部很丰富的电影。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易于常人的人,这部电影应该只是个开始,而我们要做的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关爱。
自闭历程观后感 9
电影到一半时,女主毕业了,也同时打开了第一道门,她成功的独立的上学和交际,从害怕人群密集,噪音,小时候遇到刺激打人,到后来不断的旋转使自己平静下来。后来暑假到了姑妈的牧场和牛接触,使用的是牛的镇静方式。后来去寄宿学校,自己制造“拥抱机器”(就是牛的镇静方式),第一次被学校发现砸了,第二次姑妈到学校据理力争,留住了,女主找到了与自己合拍的室友,也找到和和自己相处和社会相处的方法,毕业的时候是优秀毕业生,初露光芒,台上一番话,调理清晰,对自己肯定,也认识自己。
实习到工作阶段,1970年代的美国,还是男子的社会,被阻挠,被嘲笑,被蔑视,女主依然热爱自己的事业,致力于牧场的控制系统,如何有效的让牛有尊严的死去,途中遇到一道道门,换男装,毛遂自荐,快要爆炸的时候开了一晚上的车去找人生导师沟通,和妈妈沟通,在遇到每一道道门的时候,女主都是害怕的,但是想要改变的决心大于害怕,她踏出去了,打开了一道道门,行业因素,同事都是男性,一人一句密密麻麻的否定质疑和藐视,女主都耐心专业的解答了,一次次的踏出改变,让女主更从容的和社会相处和人类相处。电影最后的全国自闭症大会,女主光芒四射,拿起主持人传来的话筒,一步步走向最后一道门。
女主妈妈
爱和责任,大概不足以形容妈妈的伟大。电影中女主4岁还未说话,反应和性格和同龄小孩有异,妈妈带去看医生,医生诊断是因为缺少母爱和陪伴,是婴儿期精神分裂,是自闭症,妈妈有良好的学识和对陪伴孩子4年的经历,没有盲目相信医生的.诊断,同时付出更多的爱和理解,事实证明女主成长的很好。和女主沟通,是倾听,是理解,是开导,也是换位思考,天使一般的妈妈。当然,因为太害怕,姑妈也一直陪伴着妈妈,适当的放手就是更好的成长,原来每一位妈妈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候。女主第一次拥抱妈妈时,哭得哗啦啦的,平常的拥抱,有时候竟然这么珍贵难得。
姑妈
比妈妈大胆,但是同样爱女主的姑妈。大学前夕的暑假,女主和姑妈一起度过。姑妈有自己的牧场,女主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牛,还发现了新的平静方式。一开始以为姑妈是“坏人”,后来理解姑妈的爱似牡丹,灿烂而且热烈,妈妈的爱似梅花,持久而且暗香。和妈妈是好姐妹,有开导妈妈让女主踏出社会。
科学老师
女主的启蒙老师,是明灯也是朋友。理解女主并发觉她的潜力,鼓励女主上学,开发自己,女主也开始理解人类社群。一道道门就是老师说的,一扇门为你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一切你所做的就是下定决心穿过它。
室友
天使一般的室友,是视障人士,聆听和理解认同女主,是很贴心的小天使。戏份不多,但都对女主影响很大,是女主的第一位朋友,也是女主的迷妹。唯一能感受发生了什么的人,能感受到女主要实现什么的人。
女主
很多紧张的时候,是自我缓解或者是和妈妈沟通,和科学老师沟通,女主不怕改变,从她一次次勇敢的打开一扇扇门就知道,热爱永远大于怯弱,她更害怕没有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事情还不能理解,但她仍想让她的生活有意义。很喜欢女主,撞破南墙不回头,孤勇聪明,执着还细腻。从小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接受这设定也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让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价值,真棒。
电影细腻真诚,节奏张弛有度,影片故事深刻,值得回味的好电影。
自闭历程观后感 10
昨天根据心理老师推荐看了一部2010年上映的自闭症为题材的剧情片,这是根据美国畜牧学家坦普葛兰汀人生经历改编,讲述了她如何战胜自闭症成为学者的历程。
片中有价值的信息很多,尤其在对自闭症个案特征的分析和描述、自闭症患者融入社会和个体自理方面,以细腻的情节展示给观众,同时,该片对有自闭症侯群患儿的家庭来说意义非常。
坦普葛兰汀(克莱尔丹尼斯饰)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她的妈妈(朱莉娅奥蒙德饰)为了抚养她成人吃尽了苦头。1966年的暑假,葛兰汀来到了自己的姨妈家度假。在这里,葛兰汀对牲畜特别感兴趣,因为自闭症的原因能促使她像牲畜一样思考。
后来她发现自己能在固定牲畜用的挤压机里安静下来,挤压机对她有安定神经的作用。暑假很快就过去了,葛兰汀来到了大学。可是大学生活并没有改善她的自闭症,她依旧与人疏远、容易激动、拒绝别人的拥抱和触摸......
剧中葛兰汀与盲人室友的相处的情节,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同时我也觉得这在葛兰汀的整个人生中是占据着意义非凡的位置的。
葛兰汀然她有着典型的自闭症侯群特征,但是他一直就读的都是普通学校。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过程中她遭遇了许多误解和非难,甚至曾一度想放弃求学,直到她的新室友一个有视觉障碍的女孩的出现,在所有人都不理解她用自己制造的挤压装置给自己拥抱时,新室友却几乎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的接受并理解了她的这一举动,并让惧怕与人身体接触的葛兰汀带领自己去观看电视节目......
葛兰汀与室友的快速、顺利而友好的接触让我有这样的感受:社会的宽容,学校的接纳环境和态度,包括学校老师、同学的认同和接受,更多为特殊个体提供的是来自外部的一种能够更容易适应的氛围。而特殊个体内心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价值感则更容易在与自己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人中间得到回应,突然明白为什么在有些随班就读的例子里会出现孩子在资源教室比普通教室更活跃的情况了。也许是他们都更为敏感且有着同样的心理背景的原因吧。
纵观整个特殊教育的发展,主流社会从对残疾者的遗弃,到慈善性质的隔离、救助和生存教育,再到回归主流、一体化和融合教育。我们似乎一直是在做一个单方向的工作,即主流社会能够做些什么去让特殊个体拥有更好、更公平的生活,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不论从伦理层面还是实证层面都无可辩驳,并且我们也应该继续这项工作,但我们在努力做到如何更自然、公平的去接纳特殊个体的同时,也应该想到,我们是不是也在同等程度的被特殊个体所接纳?这种双向的接纳和交融,才是更符合我们理想的.融合不是吗?
葛兰汀很幸运的是她有一个不愿放弃的妈妈,以及遇到了自己的恩师卡洛克博士,卡洛克博士通过自己的慧眼发现了葛兰汀对世界认知的角度,发现了她的天赋。原来葛兰汀是通过图像来认知这个世界的,为了让葛兰汀明白自己的优势,卡洛克博士通过一个视觉问题让葛兰汀明白了自己的天赋。
卡洛克博士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与众不同,而不是不如他人。回到我们的融合教育之中来,其实现在还有很多的人对于特殊孩子还是有着不一样的眼光和看法的,带着同情的心在看待,有同情心是好的,但是个人认为融合教育的发展更多需要的是接纳,不把他们当成特殊的看待。
不要用有色眼光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每一个人在上帝眼里都是上帝独一无二的。特殊的人身上可能有独一无二的天赋是我们不能具有的。学会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自闭历程观后感 11
《自闭历程》是美国拍摄的一部关于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成长的影片。影片主要讲述1951到1988年间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的坦普·葛兰汀的学习成长历程。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生记录,本片追忆坦普从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尽管她患有自闭症,但却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对理想的执着,还有老师、亲人、朋友的帮助,她成功的获得了伊利诺大学的畜牧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现今世界少数的牲畜处理设计与建筑专家之一。
如果问这个世界上,谁拥有最纯真的笑脸,最纯净的心灵,答案无一例外,是孩子。是的,只有孩子才具备天使的一切潜质,才能让成人的世界透过温暖,不管他是黑皮肤还是黄皮肤,不管他是聪明还是愚笨,不管他的身体是否有缺陷,他都是应该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存在。然而在《自闭历程》这部影片中,坦普四岁了还不会说话,受到刺激时还会尖叫。她抗拒进行肢体触碰,拥抱,这个对常人来说随意自如的行为,她都不能做。在应该得到拥抱和抚摸的年纪得不到满足,也因此她的世界越来越封闭。坦普无法识别表情和复杂的语义,牲畜的叫声,电扇转动、切菜的声响,在她的耳中都如雷鸣般突兀,让她不知所措,挫折感与狂躁感笼罩着她。她习惯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由于对外界的毫无交流和沟通,让她不了解其他人,缺乏社交能力。
我最喜欢该影片里的一个小片段,就是在科学老师的“遗体”告别会上,坦普追悼后,准备离开前,坦普轻轻的给了她母亲一个拥抱,在母亲还没来得及反应后她就离开了,母亲哭了。如果说《自闭历程》是一个拯救生命、唤醒灵魂的故事,那么一切的救赎应该首先感谢这个人——坦普的母亲,第一次指导自己女儿的不同,被医生告知是自闭儿,到医生怀疑身为母亲的她没有尽到照顾者的责任,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心和关怀。那时候的她悲伤无助,痛苦无奈。尽管她在苦苦的挣扎,希望医生的判断是错误的,但身为母亲的她又能马上的做出了理性的选择,放弃所有的工作,照顾坦普,教坦普说话,耐心的等候坦普能成为正常的小孩。然而,她每一次身体的靠近,都只能使坦普退缩,抗拒。每一次的尝试都让这个母亲伤心欲绝,即使她知道这不是坦普的本意。可就是自闭症,让这个普通平凡的母亲觉得此生和女儿的拥抱都是一种奢望。因此,当坦普主动拥向了母亲——把那个只和机器偎依,拒绝包括母亲在内的所有人触摸的身体拥抱了母亲。也许这个拥抱对我们来说只是感动的,但是对母亲来说,这个拥抱让她等得太久了,在她还没有做好准备,还来不及品味这其中的幸福时,她看到的只是坦普离去的背影。尽管镜头里母亲的脸上似乎还有一点不自然,那仅仅只是一瞬间,随后我们看到母亲泪水潸然,眼睛里透露的是巨大的.满足与幸福。而在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宣言》中强调儿童的父母在其成长中首先负有责任。也就是说,这类特殊儿童的父母的坚持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期待的教育才能有奇迹发生。“期待”其实不是盲目的等待,是在行动进程中的期待,是含有积极心理暗示的期待,母亲与其他人的不离不弃并寻找帮助她的办法这才是出现奇迹的关键。
我们总是在感慨母爱多么多么的伟大,强调母爱如此如此的无私,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母亲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流了多少血,多少泪,母亲失去了什么,而我们看到了多少,又为她做了多少。
自闭历程观后感 12
《自闭历程》是一部传记电影,主人公是美国畜牧学家坦普·葛兰汀。电影的制片人有一个自闭症儿子,她在读了葛兰汀的自传之后,想要让更多的人都知道葛兰汀、知道自闭症,并从中看到生活的希望。于是,她拍下了《自闭历程》,影片讲述葛兰汀如何战胜自闭症成为学者的人生历程。我相信,拍这部影片,也是制片人治愈自己的一种方式。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粘土动画,也是导演的半自传式影片:一对笔友,通过书信延续了20年的友情。玛丽是个8岁的小姑娘,居住在墨尔本市区,她长相平平,缺乏关爱,被同学孤立;马克思是一个居住纽约的亚斯伯格症(自闭症的一种)患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成为笔友,他们的通信跨越太平洋……开启了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
PART1:别无选择与可以选择
葛兰汀是别无选择的,她的自闭症与生俱来,且终生不被治愈。但是,她说:我叫葛兰汀,我与众不同,我用图像来思考并关联它们。影片开篇的那段话,她说得自信而从容。在影片结尾处,她说,我还是难以理解人类,但是我尽量让自己生活得意义。这是多么坦然自若的告白,她无法选择疾病或健康,但她可以选择面对疾病的方式——不逃避,不自卑,不抗拒,在能掌控的范围内,让自己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玛丽也是别无选择,她的父亲冷漠,母亲酗酒,她无法选择父母,但是她以无忌的童言为自己收获了一枚古怪笔友。正如影片中所说,我们无法选择亲人,感谢上帝,我们还可以选择朋友。古怪笔友马克思也是别无选择,患有自闭症的他无法忍受一丁点的变化和压力,时时焦虑发狂,时时暴饮暴食。当他拥有了玛丽的友谊,玛丽成了他灰暗生活中的一抹鲜亮色彩。他在最后的那封信中向玛丽告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PART2:如何为自己寻找光
葛兰汀是幸运的,她有一位好母亲,有一位好恩师,有一位好姨妈,还有一位好朋友。葛兰汀四岁时,医生建议母亲送她到疗养院,母亲并没有放弃她,而是像正常孩子一样养育她,让她上学,鼓励她融入社会。她的恩师科学老师识别了她的天赋,在学业成绩上给了葛兰汀莫大的自信。科学老师对葛兰汀的妈妈说:我理解你想保护她,但总有一天,她将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葛兰汀在姨妈家过暑假,偶然发现自己对牲畜感兴趣,并发现呆在压缩机里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姨妈没有把葛兰汀视为异类,她充满喜悦地说:压缩机对葛兰汀有帮助。跟其他自闭症儿童一样,葛兰汀在求学路上艰难重重,被同学嘲笑欺负是家常便饭,但即使如此,母亲还是坚持她应该上学。上大学期间,她遇到了好室友——一位盲人女孩。她们成了很好的朋友,盲人女孩用声音来识别这个世界,葛兰汀用图像来思考这个世界。她们都用自己独特的天赋来寻找生活的光和热。
与葛兰汀相比,马克思寻找光芒的途径可怜而卑微,只是来自于一个大洋彼岸小女孩的偶然来信。这样的来信,对于患自闭症的中年男人马克思来说,也是一种压力,他会在收到信后陷入焦虑狂乱。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认真地给玛丽回信,因为有一个人听自己讲话是一件美好的事。马克思无法理解他周围的人和事,但他理解玛丽小小的忧伤和孤独,并乐意为玛丽解答一些生活中的难题。而玛丽呢?这个八岁的小女孩活得孤独而自卑,交到马克思这个笔友,让她的生活大放异彩,从此她有了奋斗的目标——攒钱去美国看望马克思。玛丽和马克思,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生活并不善待他们,但即使再底层,即使生活陷入阴郁的泥沼,寻找光和热的信念却像石缝里的小草一样顽强。
PART3:赋予生活以意义
葛兰汀的生活很有意义,她执着于自己的天赋,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畜牧业。科学老师给她打过比方,前面有一扇门,你只需轻轻一撞,门就开了,你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每当遇到困难,葛兰汀的眼前就会出现这扇门。影片的最后,葛兰汀已经成为畜牧业学者,妈妈带她参加世界自闭症大会,她打断了专家的发言,说起自己的经历,在场的父母邀请她上去演讲,于是,她充满自信地穿越了这扇“门”,充满自信地站到了发言席上。当人们问她,你是如何治愈自闭症的?她响亮地回答:我从来没有治愈过,我还是不能理解人类,但是,我尽量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马克思和玛丽的生活也有意义。马克思一直在换工作,他无法识别人类的情感与表情,但他有自己喜欢的宠物,有挚爱的动画人物阿诺,在动画片里,阿诺一家的社会关系简洁明了,这是他所喜欢的。在玛丽出现之前,马克思拥有一个想象中的好朋友,一个不会给他制造压力的隐形朋友。玛丽在学校里交不到好朋友,但她的内心向往爱情,她有一个想象中的爱人,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嫁给他。当玛丽听说马克思不会表达情绪,从来流不出眼泪,她把自己的一瓶眼泪寄给了马克思。马克思把玛丽的眼泪涂在脸上,感受着什么叫悲伤。玛丽上大学的时候,她选择了精神医学,把马克思的病症作为研究对象,因而成为学术界的一颗新星。虽然,玛丽的`著作让马克思感受到被背叛,最后玛丽选择毁掉自己的著作。但是,从玛丽的角度来说,她想治愈马克思的病,她的人生因了这段友情而拥有着不凡的意义。
PART4:善意之火可以燎原
葛兰汀害怕自动门,这给她的生活带来极大痛苦——她无法去超市购物。然而,有一次,她在自动门前进退维谷、焦虑万分时,一位女士上前夸赞她的衣服漂亮。葛兰汀坦然说自己是自闭症患者,害怕自动门,那位女士贴心地帮助她安全通过自动门,并聊起自己也有个自闭症孩子,他也有一些害怕的东西。女士还对葛兰汀在畜牧业上的成就大加赞赏,并邀请她到自己丈夫的农场工作。葛兰汀能读懂动物心态的非凡才华终于在多次碰壁后得到充分展示。从这里可以看到,来自社会的尊重和善意多么重要。
在《玛丽和马克思》中,最打动我的是马克思写给玛丽的最后一封信,他说,他原谅了玛丽(为治愈自闭症写了一本学术专著),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陷。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长的人行道,有的人是一马平川,有的人的路上充斥着裂缝、烟头和香蕉皮。他的信将玛丽从自厌自弃的泥沼中挽救出来。一年后,玛丽去看望马克思了,只见马克思死在了自己的寓所,他抬头着着天花板,而天花板上贴满了他俩二十年的通信。这一刻,我的眼睛湿了,也许人的一生会交到很多所谓的朋友,可是真正能抵达并戳痛你内心的人,你有吗?
想用一首歌来结尾:当我还是个小女孩,我问妈妈,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会漂亮吗?会富有吗?她对我说,世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吧,我们不能预见未来,世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吧!
自闭历程观后感 13
在自闭症的阴影下,她渐渐地长大了。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母亲坚持要把她送入大学学习。在开学之前,坦普到姑姑的牧场去玩,在那里,坦普看到了人类对牲畜的残酷行为,她对牲畜特别是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进入大学后,行为怪异的坦普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排挤和嘲笑。后来因动手打人被迫退学,母亲把她送到另外一所学校。在那里,经过科学老师的耐心教导并发挥自己对图像极度敏感的天份,她凭借出色的表现重回大学,并顺利完成学业。之后,坦普还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攻读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畜牧科学硕士学位,进而又取得了伊利诺大学的畜牧科学博士学位。
成功后的她,与母亲一起参加一个自闭症研讨会,她勇敢地讲述了自己的自闭历程和成功经验,并进行巡回演讲。坦普的成功无疑给众多饱受自闭症折磨的患者及其父母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同时,坦普的奋斗历程也引起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考,给了我们许多借鉴和启发。
总结起来,我认为坦普的.成功有如下原因:
坦普自身的原因。首先,坦普对图像的敏感,绘制,记忆能力以及借助图像思考的超强能力为她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坦普能借图像过目不忘,她为姑姑的牧场自制了一扇门,她还制作了一个能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的机器。这也为坦普顺利探究科学老师布置的悬疑作业和完成浸渍槽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保证。
然后,坦普对牲畜特别是牛和马的同情怜悯之情,以及对人类残酷行径的憎恶为坦普的成功提供了内在动力。她喜欢躺在牛群里的感觉,她认为“大自然可以残酷,但是我们不能残酷”。这也激发了她研究畜牧科学的决心。
再者,坦普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并且愿意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不足。开始,坦普不合人群,她不懂得人们是怎么想的,认为学校的人不理解自己,认为女生只会谈论愚蠢的组合和服饰,她甚至不能清楚的识别生气,满足,开心等各种表情。后来,她渐渐学会了与人相处,特别是她的盲人室友。
最后,坦普对科学的执着与追求精神是她成功的重要原因。她讨厌法语,她就是对科学感兴趣。她在研究浸渍槽时,深入到牧场各地,细致的观察研究牛群的生活习性及环境对牛群生活行为的影响。在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她遇到了种种障碍,但她坚信“有门就能到新世界”,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的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成功以后,她依然坚持进行科学研究。
除了她自身的因素外,坦普的成功也得益于亲人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她的姑姑和母亲实际上是很关心理解她的,还有就是她的科学老师对坦普的引导。当其他老师都对坦普失去信心时,她的科学老师看到了坦普身上的特质和闪亮点,他耐心的帮助坦普发掘自身的智慧,可以说是坦普成功路上的一盏明灯,以至,在后来他逝世的时候,对死亡没有概念的坦普也十分的哀伤。
坦普就是这样,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她的成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亮点。你有,我有,自闭症患者也有。坦普有着与众不同的智慧。我们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充分的利用好它。虽然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大三了,但是对于自己的理想,我们当中还是有很多人很模糊的,这一点,坦普做的比我们好,她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她喜欢科学,尤其喜欢畜牧科学。然而,有理想,有目标之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利用好自己的特长,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晰的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一如既往的执着于自己的追求,都能坚持不懈的为之付出努力和汗水。坦普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的成功让我不能不自觉的反省自己,让我思考自己应该怎样才能走好自己的成功之路。
【自闭历程观后感】相关文章:
自闭历程观后感04-30
《自闭历程》观后感12-06
历程04-29
成长的历程作文07-17
创造生命的历程02-22
枢密院的发展历程03-29
细胞的生命历程03-03
成长历程作文01-07
苦难的历程 -资料03-1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