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师评价语言
教师评价语言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课堂评价语言。故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口头语和体态评价语言显得尤为关键。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言要具有魅力,必须做到四点:
一、表扬语言的真实性
常说: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语文课程标准也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然而 “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五角星”、“小红花”以及各类卡通形象作为奖励漫天飞舞;在教师“引导”下,整齐划一的学生掌声和“棒,棒,你真棒!”的口号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难免让人觉得“声不由衷” 。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过分表扬既含糊又夸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会产生淡漠感。……平静地思考一番,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真正的评价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如:
案例一:习惯
“----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 (提问)
“----想好后,你会说得更精彩。” (思考)
“----尊重别人,你会得到更多的尊重。” (倾听)
这种发自内心最廉价的润滑剂,众多优秀教师使用的教育法宝会鼓励优秀,激励后进,让评价用到实处,恰到好处。在这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这不就像一双温暖的手扶持学生进步吗?
二、纠错语言的准确性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
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孩子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狐狸聪明”,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狐狸的这种聪明可取吗?人应以诚信为本,故不该学狐狸。这不是语言的运用魅力吗?如:
案例二:作文点评
在一堂作文点评课上,有位教师走下讲台,用赏识的眼光,用热切的期望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
“----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可以展开写吗?”
“----再想想文中的两个例子有详略的考虑吗?”
“----这么优美的语句如果配上工整的书写该多好啊!”
诸如此类的评语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同样是纠错语言,却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引导和期待,是教师一腔关爱的真挚流露。这样的评语必定会深深打动孩子,让其“亲其师而信其道”,并能使孩子不断进步。这难道不是一面镜子,让学生客观地认识问题,取得成功吗?
三、评价语言的人文性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也伤人。”新课程改革要求: “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其自尊显得极其重要。
案例三:“谁比他读得更好!”
一位教师执教《桂林山水》一课,请了一位臂戴队干部标志的学生与一位平时成绩中下、寡言少语的男孩——“百姓学生”朗读。结果,优生取得教师的“芳心”,鹤立鸡群;“百姓学生”被评得一无是处---“他连句子都读错了”。教师接着说:“谁比他读得更好。” 这可真是顾及一二个,打击一大片呀.于是,这位学生低着头坐下,本节课再也没有主动发过言。试想如果这位教师能软化“班级参照”,强化学生的“自我参照”,运用以下语言:
【教师评价语言】相关文章:
对孩子劳动评价的语言(精选210句)04-28
教师自我评价12-27
教师的自我评价01-05
教师自我评价01-26
教师自我评价07-10
教师转正自我评价01-24
地理教师自我评价11-29
应聘教师自我评价12-17
教师个人自我评价12-28
教师学期自我评价02-28